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生在秦国的楚人昌平君:他用一生诠释了秦与楚如何相爱相杀?

生在秦国的楚人昌平君:他用一生诠释了秦与楚如何相爱相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90 更新时间:2024/3/15 21:39:25

伴随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广泛流传,秦国与楚国仿佛成了不共戴天之敌。但就两国王室的关系而言,秦楚两国与其说是死敌,更像是一对相爱相杀的CP。

比起战国末年近百年的“相杀”,两国“相爱”的时间反倒更长些。而战国时代楚国的末代楚王昌平君,同时把秦楚的“爱恨情仇”发挥到极致,更有宿命感的是,两国王室的嫡系最终也被同一人所灭,真可谓殊途同归。

秦楚交恶,不影响秦重用楚系外戚

作为位于华夏世界边缘、常被视为野蛮人的两个边陲国家,秦楚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毕竟,在中原正统眼中,秦国是戎狄,楚国是蛮夷。这两个相隔甚远的国家能结下数百年如一日的友谊,最初都是拜晋国所赐。

所谓的“秦晋之好”,放在真实历史看,完全是塑料花友谊。春秋中期,秦晋两国在数次联姻的表象之下却暗战不断。最后,晋国在崤之战中不宣而战,伏击了秦国从东方归来的军队。秦穆公随后的几次东进努力都收效甚微,其东出道路被强大的晋国完全堵死、被迫向西扩张,并逐渐在春秋后期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var1]

秦穆公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截图

楚国扩张势头同样被晋国牢牢压制。楚国春秋时代遭遇的第一次大败就是和晋文公的城濮之战,随后虽有楚庄王一鸣惊人,暂时占了上风,但楚庄王死后的鄢陵之战中,楚国再次为晋国所败,楚共王在战役中被射瞎眼睛。再往后,晋国在楚国后方扶植起来的吴国更是一度攻占楚国郢都,成为楚国近半个世纪的梦魇。

春秋后期,楚国和秦国不得不联合起来,而联姻则是实现联盟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春秋末年,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郢都的战役中,正是秦国出兵救援才与楚国的残余力量一起击退吴军。战国初期,面对分裂的三晋诸侯、尤其是凶悍的魏国,秦楚仍然保持着长期的同盟和联姻。

但到战国中期,这种联盟逐渐变得难以维持:不可一世的魏国已经中衰,赵国还没开始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如日中天的齐国远在东方,和秦国并不接壤。这样的情况下,对秦国本土直接构成威胁的只有强大的楚国。从秦岭附近的“商”地到武关后面的号称六百里的战略要地“於”,原本都处在楚国的松散控制下,商鞅变法后侵略性日益强大的秦国夺取了这里。

另一方面,“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楚国大力经略今日重庆等地,并进一步西进扩张,这就与灭亡古蜀国后也开始经略四川东部的秦国产生了利益冲突。最终,在利益的冲突面前,秦国和楚国彻底交恶,以双方的全面战争和楚怀王在战后谈判时被绑架为标志,秦楚在战国后期成了不共戴天之敌。讽刺的是,正是在楚国出身的宣太后执政时期,秦楚彻底翻脸。司马迁用“秦楚绝”三个字精确概括了这一幕。

[var1]

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然而,秦楚交恶、秦国逐步蚕食楚国西部领土,却没影响两国继续联姻。宣太后作为楚国人,在执政期间为秦削弱楚立下赫赫功勋,却仍要从楚国引进新的外戚来巩固自己的权柄。在宣太后的主持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这两位君主都迎娶了楚国宗室女,楚系外戚在秦国宫廷内的地位达到新高。秦始皇之父嬴异人原本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普通王子,但他认楚国王族出身但无子嗣的华阳夫人为母,并改名子楚,在秦孝文王诸多王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继承权,是为秦庄襄王。在宣太后、华阳夫人的强势影响下,秦楚两国虽然在外交上兵戎相见,王室通婚却更加频繁。按李开元《秦谜》一书的考证,秦始皇早年所娶的嫡妻也极可能是楚国女子,只因后来楚系外戚经历了一系列变故,这位楚女也没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皇后。

昌平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生在秦国咸阳宫廷。以李开元为代表的当代学者认为,昌平君大概率是楚考烈王与秦国的某位王女所生之子。楚考烈王年轻时在楚国当了九年质子,在父亲病危时逃离秦国回国争夺王位。既然是人质擅自逃亡,当然难以带走自己的小孩,于是这位楚王和秦国王室女所生的儿子便留在秦国,依靠母系血统成了秦国贵族。

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相继病逝后,还未成年的嬴政成为新的秦王。当时,秦国的权力实际掌握在几位外戚手中,而其中实力最大的正是昔日的华阳夫人、现在的华阳太后,以及围绕在她身边的楚系外戚,昌平君和另一位有楚国血统的昌文君就是其中代表。

[var1]

昌平君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不同于电视作品的戏说,华阳太后在嬴政未成年时的一系列后宫斗争中都居于明显优势,并受到嬴政的尊重,直到嬴政灭亡韩国当年才寿终正寝,并与秦孝文王合葬。华阳太后最主要的政敌莫过于嬴政的生母赵姬,嫪毐未遂的政变很大程度是两位太后的正面对决。

史书如此记载了镇压嫪毐的斗争:“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相国是吕不韦,在镇压嫪毐叛乱的斗争中,嬴政的三大平叛主力里竟然有两个是华阳太后这边的楚系外戚。可以说,楚系外戚在秦国朝堂极具影响力,为嬴政夺回大权、成为未来的秦始皇立下赫赫功勋。

[var1]

华阳太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夹缝中的末代楚王昌平君

主持平叛的吕不韦,不久受到向赵姬进献嫪毐一事牵连,被罢免相位。在平定嫪毐叛乱中表现出色的昌平君成为秦国国相。

但是,昌平君的相位注定无法持久。雄心勃勃的嬴政已经准备进一步向东扩张,在灭亡韩、赵两国,把燕国逼退到辽东地区之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大约是对秦国吞并自己母国的战略并不认同,昌平君此时已经被罢免了相位。

当时,原来韩国首都的新郑爆发反秦起义,而灭国后被俘的韩王安很可能被安置在郢陈附近的某座山上,在秦朝官吏监视下居住。郢陈最早是春秋时期陈国的首都,后来楚国在秦国打击下一路东迁,也曾定都过这里。楚最终定都寿春后,郢陈也被秦国占领。随着新郑起义爆发,秦始皇派人处死了韩王安,并把有楚国血统的昌平君派到郢陈安定人心,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灭楚之战做准备。

不久之后,秦始皇任命李信为主帅,以号称二十万的军队入侵楚国。按照司马迁记载,当时秦军节节胜利,李信军“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荆军”。寝丘在今天河南固始,平舆在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秦军此时的行军路线是沿着淮河及其支流向楚国首都寿春挺进。但接下来,秦军的行军路线却诡异了起来:“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武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var1]

李信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一系列辉煌胜利后,李信突然带兵攻打鄢、郢两地。这两个是楚国常见地名,此时分别指的是鄢陵和郢陈。简单来讲,就是一路挺进到河南与安徽省界的秦军突然回师攻打河南中部、自己地盘内的鄢、郢两城。更诡异的是,秦军突然继续向西撤退,被楚军一路追击,在一系列激战之后,秦军遭到罕见的大败,被斩杀了七名都尉。

[var1]

鄢、郢两地。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李开元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当时鄢、郢两地实际掌握在昌平君手中。在楚国面临灭亡时,他摆脱了秦王派来的死士的监控,在郢陈起兵反秦。虽然是秦国占领区,但郢陈对秦国的统治一直极为抗拒,秦末大起义时,陈胜选择在此定都,也是看中了郢陈反秦的传统。所以,当有着楚王室近支血统的昌平君振臂一呼时,这里的人民选择了跟随。李信虽回师击破义军,但无法攻破城池,而此时在前线和他对峙的楚军主力在项燕等将领的带领下追了上来,与郢陈的昌平君里应外合,秦军被迫西撤,最终被合兵一处的两支楚军追上,遭到了沉重打击。

昌平君作为一个在秦国以高级贵族身份成长的楚国人,在母国面临灭亡之时,选择了奋起一击,除家国情怀外,也与其深知秦始皇的刻薄寡恩性格有关。性格强硬的秦始皇,并不喜欢这些分走他权力的亲戚。当然,韩王安之死对他有没有影响,那就无从考证了。

此时的楚国和秦国,体量和实力相差过于惊人。除了完全中立的齐国之外,赵、魏、韩、燕,要么被灭亡,要么被削弱到只剩下偏远地区的少量领土,秦国拥有当时已知的华夏世界几乎所有主要产粮区。总动员之后,秦军由王翦率领,和楚国直接拼消耗。经过双方长期对峙,楚军主力的后勤跟不上,被迫撤军,在过程中遭到秦军猛烈攻击。最终,楚军主力被歼灭,身在军中亲政的楚王负刍也被俘。除此之外,史书用冰冷的笔触记载了这一期间的另一个事件:“昌文君卒。”

曾经领衔镇压嫪毐叛乱的昌文君,连具体死因都没有被记载,其死因多半与秦始皇借昌平君归楚大肆清洗楚系外戚有关。

[var1]

檄讨楚王负刍。来源/电视剧《大秦赋》截图

但是,楚国的抵抗并没有结束。从战场上逃脱的项燕拥立了昌平君,在国都寿春沦陷后,仍然在淮河以南地区继续抵抗秦国。按《舆地纪胜》卷十九记载,有一座楚王城 “在宣城县东北百里,兵兴尝把隘于此”,这里大约是寿春沦陷后昌平君和楚国抵抗力量最后一战所在的区域。但是,在绝对力量面前,楚人顽强的抵抗意志终究归于无效。项燕和战国末代楚王昌平君在秦军的进攻下相继败死,楚国灭亡了。

秦楚两国同丧项羽之手

昌平君领导下的楚国抵抗运动失败了,但是楚国王室嫡系后裔并没有从此完全沉寂。反秦大起义的精神领袖楚怀王、后被尊为“义帝”的熊心,按司马迁记载,其身份为战国时代的楚怀王之孙,也就是昌平君的叔叔辈。

按照张正明先生在《楚史》一书中的考证,楚怀王仅有两个儿子:楚顷襄王和公子子兰。战国后期的楚王都是楚顷襄王后裔,如果熊心为楚顷襄王子,则用这个身份在正统性和继承优先权上更有优势,没必要抬出一百年前的楚怀王。所以,义帝更大可能当为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之子。即使如此,熊心的年龄也很大了。公子子兰在怀王末年至少也二十岁左右,距离秦末大起义有90年之久。也就是说,即使义帝是子兰50岁时所得幼子,此时也是一个60岁的老者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存在传抄错误,当中也许漏写了一两辈人。但在没有明确的原始资料和考古证据推翻司马迁的结论时,我们还是以《史记》的描述为准。

拥立昌平君的项燕兵败身死后十几年,其子项梁起兵反秦。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拥立子兰幼子熊心为楚王。

即使在项梁时代,熊心也并非完全的傀儡:一方面,项梁通过熊心统战了大量战国时代楚国的旧贵族,最典型的是宋义,力量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陈婴、吕臣、刘邦等项梁的合作伙伴也都会通过尊奉熊心的方式来制衡项梁。

[var1]

项梁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项梁战死后,熊心迅速走到前台,掌控了楚国兵权。在他头号心腹宋义的运作下,楚国和齐国建立了攻守同盟,既针对气势汹汹的秦国,也针对项羽这样不安分的军队领袖。然而,项羽不久便暴起发难,当场亲手火并了宋义。曾经在江湖上和荆轲齐名的大侠宋义,此时已经年近七旬,武力上不再是年轻后辈项羽的对手。随后,项羽派人追杀了前往齐国担任相位的宋义之子宋襄。通过赤裸裸的武力以下克上,项羽夺得了楚国的军权。

[var1]

宋义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获得了奇迹性的胜利,歼灭了秦军王离部,并且在半年后又迫降了秦军章邯部。随后,项羽带领诸侯联军入关分赃,此时的秦国已经被刘邦所灭,而刘邦也在诸侯联军的兵威之下放弃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选择和项羽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在灭绝了秦国王室的血脉之后,得到了足够的威望来组织一次分封。所谓的分封,本质上是入关的诸侯将领们联合。对在关东的楚怀王等诸侯而言,这是标准的武装叛乱,项羽的目标自然是推翻并取代自己名义上的君主楚怀王。

为了推翻熊心的统治,项羽联合英布、吴芮、共敖等楚国将领,瓜分了他的地盘,并尊奉他为有名无实的“义帝”。但随后项羽又让一起瓜分楚国的几个军阀一起弑杀了他:项羽指示,剩下几个封王的军阀都参与其中。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很简单:“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即使从这段有限的记载里,我们仍然能得到许多信息。义帝最初并不愿去郴县,而是选择拖着不走。项羽依靠武力,反复给义帝施加压力,最终他身边一些老臣在项羽的淫威下屈服了,义帝只好动身,随后另外几位瓜分楚国的军阀按照项羽预先的计划谋杀了他。

项羽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var1]

项羽最终弑杀楚怀王,篡楚成功,成为“西楚霸王”。不过,宋义为熊心所勾勒并初步实施的、联盟田荣对抗两国不安分军阀的规划,还是让项羽付出了惨重代价。宋义的规划,使得项羽从自封西楚霸王到真正控制西楚国花了很长时间:必须先逼迫义帝让出地盘,然后击败田荣势力的齐国,西楚国才能真正稳固下来。历史上,这造成了西楚国的先天不足:直到刘邦攻占彭城时项羽都没能完全控制齐国。从这个角度看,楚怀王不但为灭秦大业做出杰出贡献,也为自己间接报了仇,促成了项羽的覆灭。

[var1]

楚怀王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春秋中叶起,秦楚相爱三百年,到战国中后期却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经历了一百年的对抗。有人认为,秦灭六国时灭亡了楚国,所以秦国是最终的胜利者,也有人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复国运动取得了成功,所以楚国是最终的胜利者。然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延续近千年的秦国和楚国嫡系王室,最终被同一个叫项羽的人所灭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少年嬴政掌权记:逼死吕不韦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当他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还只是一位“跛脚”秦王,秦国的大权在太后和围绕太后的外戚集团手中,纵使秦国已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少年嬴政是否能真正掌握权力,还是一个未知数。历史的时针调回到公元前251年,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叱咤风云的秦昭襄王去世;太子柱即位,是为秦孝文王

  • 吴国地盘好大,可为什么户籍人口只有曹魏的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80年,孙皓降晋,晋将军王浚受降,屹立五十余年的东吴政权走向灭亡。据记载: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三国志·吴书》注引《晋阳秋》据统计,这时吴国登记在册的户口为52

  • 长平之战秦军倾巢出动,强大楚国为何不去偷袭?原来事情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长平之战是决定当时未来走向的一场“世纪之战”。若当时赵国赢得了胜利,那么战国的历史可能又是一番景象。可惜的是,历史不可能有如果,长平一役还是以秦国笑到了最后而告终。再后来,秦趁势消灭了其他6个国家,最终建立了秦王朝。不过当时也有个让大多数人非常费解的地方:长平之战时,秦军倾巢出动,而强大的

  • 民族交融视野下的十六国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民族文化交融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主题。十六国之前的民族接触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排斥,民族交融的益处被轻视或忽略;十六国民族分治所造成的社会伤害使一部分有识之士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了程度深浅不一的民族交融举措,使历史重新向健康完善的方向悄然转变。十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十六国

  • 秦国和齐国都是超级大国,为何最终齐国没落,而秦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是齐国在长期争霸中消耗太大,而秦国较少参与争霸,保存了实力。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之后,齐国迅速就陷入内乱,同时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齐国长年累月陷入打仗之中。这样做,对国力的消耗太大。秦国在春秋时期也参与过争霸。不过,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很快被晋国

  • 晋国内部的六卿争斗,韩、赵、魏为何能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家分晋的历史早已为国人熟知,但在晋国的诸多公卿家族之中,为什么是韩赵魏三家笑到最后?在这场残酷内斗中,晋国周边的各诸侯国又在做什么?这一切的答案,或许要从一位江南的来客说起。三军六卿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作为已故吴王寿梦之子,季札此前拒绝继位,因为广有贤名。他一路北

  • 春秋与战国卿权的分割线:田氏代齐背后反映了什么重大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先秦时期的齐国与其他诸侯不同,《史记》中有两篇“世家”:《齐太公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这两篇世家代表了齐国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姜太公后代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姜齐”;后一个阶段是田氏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田齐”。但这只是习惯性叫法,其实不大严谨,“姜”是姓,“田”是氏,二者是不对等的。

  • 惨遭桃花劫:野蛮生长的楚国争霸之路是如何被战略性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管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还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虽然逐步掏空了周王朝的权力,但从根上算,基本都是周王朝分封的。有些分封得早、地位很高,比如姜姓齐国、晋国、宋国、燕国;有些是半路崛起但也经过了周王朝认证,比如秦国、田氏齐国、韩、赵、魏。唯一

  • 战国末年抗秦最顽强的赵国,为何在秦末逐鹿中存在感那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抵抗秦国东进最顽强的莫过于赵国和楚国。楚国的顽强抵抗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这就让缺乏这些客观条件的赵国人在抗秦战争中显得更加亮眼。无论是阏与之战中赵奢对秦军干净利落的胜利,还是长平惨败后赵国人坚守邯郸城、最终在各国援军帮助下的绝境反击,都是战国后期秦国遭受的重大失败。哪怕

  • 作为外交家的孔子,为何要与春秋霸主为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孔子担任这次会晤的“相”,这个“相”不是丞相的意思,而是盟会上的司仪。这是孔子生平第一次在重大的国际盟会上亮相。《史记》里的“夹谷会”故事这件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么讲的: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这个发展势头,齐国很危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