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一个被大家铭记的武将就是赵云,赵云也是跟随刘备阵营的,他参加了很多战役,比如著名的长坂坡之战、汉水之战等。赵云不仅会打仗,他在政治策略的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赵云曾经建议刘备将田地、住宅返还给百姓,还曾劝谏刘备放弃讨伐吴国,这些建议都为刘备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赵云还是一个忠心不二的忠义之人,在刘备去世之后,他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死后还被封为“顺平侯”。赵云的功绩被记入史书,流传千古,他是家乡——常山的骄傲。
但是在数百年后,常山出了一个武功与赵云不相上下,却被众人鄙夷的人,他就是赵延寿。赵延寿原本姓刘,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县令,但是后来赵延寿父亲任职的那个县城被人攻占。赵延寿当时年龄小,长得有十分讨人喜欢,而且从小喜欢读书,非常懂事可人,一个赵姓将军便收养了他,赵延寿从此改为赵姓,名为延寿。
赵延寿虽然是一介武将,但是他长得非常清秀、俊逸,有一副翩翩公子的气派。再加上他的武功高强,赵延寿在成年后的发展还是很顺利的,后唐的皇帝非常看好他、欣赏他,为了能够更好地拉拢赵延寿,后唐皇帝还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
成为皇亲国戚之后,赵延寿更受重视,后唐皇帝对他的戒备也越来越少,甚至还将兵权交给了赵延寿父子两个。赵延寿父子两个拿到兵权之后,还算是尽职尽责,后唐皇帝也没有任何起任何疑心。
但是后唐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两个令他重视的人却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当时后唐被契丹侵犯,边疆战乱不堪,整个国家的统治也岌岌可危,于是后唐皇帝派赵延寿父子两个人带兵征讨契丹。
赵延寿父子两个人到了契丹和后唐的战场的时候,他们发现后唐已经处于无力回天的地步。这两个人作为将领,不但没有带领军队奋起反抗,誓死守卫自己国家的领土,甚至还主动向契丹人投降,做了契丹的眼目。
契丹的统治者对投降的赵延寿很看重,他知道赵延寿是一个有野心,很势利,又重权力的人,所以“投其所好”,将幽州赐予赵延寿,还将他封为“燕王”。另外,契丹皇帝为了能够激发赵延寿更强烈的好胜心,让他之后更加尽忠尽责地为自己办事,承诺其在攻打下中原之后,给予他“中原皇帝”的称号。赵延寿信以为真,他完全抛弃了原本的国家和使命,成了不折不扣的“叛徒”。
赵延寿虽然背叛了国家,但是他还是保留着一点良知的。在辽国攻打至开封时,有十几万的士兵被迫投降。辽国皇帝原打算将这些人全部处决,极其残忍,可是赵延寿意外地阻止了他,他建议皇帝将这些人派去山西治理黄河水患。
辽国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这十几万人最终被救了下来,不得不说,这是赵延寿一生中做得最有“良知”的一件事情了。不过,赵延寿的“皇帝梦”并没有实现,事实上,这个梦也不可能实现。
耶律并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他觉得赵延寿位居高位之后很可能会背叛他,甚至反过来推翻他。但是为了补偿赵延寿,让其在日后还能为自己效命,耶律将赵延寿封为“大丞相”,只是这个“大丞相”并不像之前后唐皇帝赐予他的高位一样,名义上是丞相,实际上没有一点实权。
这个结果其实是情理之中的,试想一个背叛过自己国家、自己故土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其他人的信任。耶律认为赵延寿不值得他全心全意相信,而当初的后唐因为他的背叛也对其骂声一片,到头来赵延寿空有一身武艺,背负的只剩下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