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于魏延的印象都不是很好,认为魏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是事实上,魏延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并且想要光复汉室的名将,很受刘备的赏识,只不过一直受到诸葛亮的排挤,后来诸葛亮死后,魏延并非想背叛蜀国,只不过想替代诸葛亮罢了。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而且,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于魏延的抵制是属于一种智慧的象征,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这么做是对的,但是事实上,诸葛亮于魏延是有点过于小心了,毕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魏延与诸葛亮出征的时候,魏延每次请求带领一万人马,学习韩信,与诸葛亮兵分两路会师潼关,但是诸葛亮总是不允许,魏延因此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而魏延之所以背负一个叛国的罪名,其实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从始至终对魏延都是抱着一种防范的心里,建兴八年,诸葛亮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秘密商量诸葛亮死后退军的事,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就弃他与不顾,而魏延是一个明白大事的人,自然不会因为死掉一个人,而耽误国家大事,更不会受自己死对他杨仪的指派,而做断后的将军。
想必诸葛亮早就明白这一点,有论点说,诸葛亮就是想设计害死魏延,如果从这里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之后,魏延被杨仪诬陷叛国,并且被诛杀三族,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说:庸奴,还敢做坏事不,从这里会让人感觉,杨仪才是一个真正的小人,从此蜀国一代大将陨落,后来有说法,魏延一去,蜀国无大将,最后落了一个光复汉室破灭的结果。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而魏延之所以被称为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其实和他“自由人”的身份有关,在群雄涿鹿期间,魏延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让人认为他反复无常,而实际上,魏延只是想找到一个能够让他充分发挥自己实力的主公,他最想投靠的其实是曹操,因为曹操有一句话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过,魏延的悲惨人生,只能说他没有找对主公吧。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孙权】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