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横吹曲辞•出塞》,在他奉旨出塞慰问打败了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途中写了这样一首诗。最后一句的汉将指的是霍去病,用来比喻唐将能兵勇。
说起古代能征善战的将军,霍去病应该能排得上号,他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官居骠骑大将军,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古代将领大多数靠战功来获得赏赐,经常要出兵征战,为皇帝分忧。因此皇帝对外出征战的将领都极为交好,鼓励他们为自己,为国家战斗。
01
霍去病虽然出生不光彩,这是由于他的父亲霍仲孺与别人私通后所生的孩子,他的母亲是大汉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凭借卫家的这层关系,霍去病的人生有了很高的起点。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按照当时汉朝的分级情况,霍去病这样出生的人怕是一辈子只能在底层了。
凭借着卫家的关系,霍去病很早就成了汉武帝刘彻的近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霍去病由于和汉武帝比较亲近,很快就受到了赏识,年仅17岁的他就有权带兵打仗,当了票姚校尉,跟随舅舅卫青出征,从此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霍去病在军事上造诣很深,作战也异常勇猛,在一次战斗中,他亲率800骑兵深入敌军大漠里,两次取得大胜,功冠全军。最终汉武帝奖励他的勇武,给了霍去病一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
17岁领兵作战的霍去病,在经过两年的军事生涯后,于19岁迎来了他的高峰。在官职上,19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取得了河西大战的胜利,一共消灭俘虏了匈奴数十万人,保卫了边境的安宁不说,为后续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全歼匈奴主力,被封为狼居胥,权力达到了顶峰,官拜大司马。
02
霍去病出身贫穷,能官居大司马不仅靠着卫家的关系,与自己的努力也分不开的。但历史上对霍去病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赞颂,但《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写霍去病的时候,在语气上写的不是很友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司马公这样写道: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主要意思就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十车肉和好米,霍去病在行军途中没有吃完,把剩下的肉扔了也没有给士兵吃,何况同行的士兵还很饿。这件事在司马公的眼里应该想说明霍去病不爱惜士兵 ,认为霍去病骄奢淫逸,借着写史记批评一下他。
难道霍去病真的不爱惜士兵,因为自己了吗?显然不是的,任何一个将军,如果对自己的士兵不爱惜的话,那么他得不到士兵的拥护,自然就不能打胜仗。霍去病没有给士兵分享皇帝赏赐给他的肉,主要还是以下几点原因。
03
首先汉武帝赏赐的肉是给霍去病的,并没有特意说明是给全军将士的,作为一个臣子,与皇帝的关系看似亲密,实际上需要注意很多地方。就拿霍去病得到皇帝赏赐的肉来说,如果霍去病擅作主张,把肉分给了将士们,则的对皇帝的大不敬,会遭到猜忌的。
出征在外的将领,皇帝虽然是很信任的,但并不是百分百放心。如果霍去病把肉给了士兵,在皇帝的眼里他的行为就是收买人心,担心士兵们眼里只有霍去病而没有自己这个君王,这对霍去病很危险,自己随时可能会被处理掉。
霍去病宁可丢肉也不愿意给士兵吃,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士兵们不满意,但也保全了自己,避免自己遭到皇帝猜忌。因为皇帝一旦猜忌自己起来,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试想一下古代功高盖主的大将,有哪几个是善终的呢?
除了避免皇帝猜忌外,霍去病没有分肉给士兵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霍去病希望军队能保持战斗力,在沙漠中自己去夺取敌人的物资补给自己的军队,而不是坐享其成吃肉。这样的话军队的战斗力会削减,在沙漠行军的骑兵一旦作战失败,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霍去病这种做法在九年后也证明是对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给他举行了风光大葬,死后也享尽哀荣。相反九年后自己的舅舅卫青去世后,因为卫家在朝廷中盘踞的势力太大,卫家遭到了汉武帝的清洗,外戚掌权触动了汉武帝那个敏感的神经。相反霍去病因为自己的低调,没有掌权从而威胁皇权,保全了自己,这是霍去病的聪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