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世对于大明王朝整体评价。纵观大明王朝,国祚276年,前后历经十六帝。在大明朝这十六位皇帝中,其中不缺乏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如:万历皇帝、天启皇帝等。
总体来讲,大明朝的十六帝给后世感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简单讲,从皇帝这个职业角度讲,根本不称职。
然而,在大明帝国的历史中,也出现过封建王朝短暂盛世,即“仁宣之治”,虽然仅仅前后十一年时间,后世评价堪比“文景之治”。
作为“仁宣之治”的开拓者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执政不足一年,其历史评价堪比“文景之治”。可能很多不了解明仁宗,对于明仁宗评价如此之高,很难理解,执政不足一年的皇帝,按照正常思维角度,执政期间,不会有多大的功绩作为。
然而,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执政不足一年,但是纵观明仁宗朱高炽一生,在继位之前,负责监国二十余年,明仁宗朱高炽执政理念已经得到充分的实践,并且为“仁宣之治”盛世奠定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
从《明史》对于明仁宗朱高炽历史评价,我们就足可以看出后世对于明仁宗朱高炽历史评价为何堪比“文景之治”。
《明史》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明仁宗朱高炽执政足以一年,其政绩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为政开明;经济上,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永乐时期对外大规模用兵。
我们先浅谈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一、政治上,刑法严苛;“靖难之役”中冤案过多;冗官过多,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下。
元末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饿死者甚多。这是造成元朝灭亡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在建立,吸取元朝灭亡原因,朱元璋在吏治贪污治理方面,采取铁血政策,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发明了众多残酷的刑法,其中以“剥皮揎草”、 “贴脸”、 “砍头会”三者最为严酷出名,令明朝官员闻之面如土色。
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以“剥皮揎草”最严酷,也最具震慑力,朱元璋在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将其处死贪官处死剥皮之后,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放置在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用以警惕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者,这就是他的下场。
《明史•刑法志》记载:“洪武十六年,严犯赃官之禁”,“初,太祖重惩贪吏,诏犯赃者无贷……”,“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再犯处死”。
朱元璋针对历史腐败问题,专门编纂制定《大诰》和《醒贪简要录》。
《大诰》一书专门记载整理朱元璋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醒贪简要录》主要阐述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因此,朱元璋针对吏治方面,刑法严苛过于严苛。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执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通过“靖难之役”最终称帝,即永乐大帝。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获取皇帝,针对建文帝朝旧臣,冤杀流放牵连者甚多,造成众多冤案。其中最为注明“方孝孺案”。
方孝孺拒绝替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当众骂朱棣为窃国之贼,进而引发朱棣大怒,被灭十族,牵连着共计873人。
方孝孺怒骂骂朱棣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因此,在永乐一朝,“靖难之役”造成的冤案较多。
朱元璋朝时,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制度,朝廷六部直接由皇帝统御。这样虽然彻底消灭皇权与相权矛盾,看似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毕竟皇帝也是人,也是工作的机器,明成祖时期内阁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成祖时期,内阁还仅仅是皇帝谘询机构,国家军政大权一切事物都要由皇帝亲身御笔才可下发,这样就造成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下,而且朝中出现冗官过多现象。
其二、明太祖、明成祖两位皇帝执政期间,先后多次北伐;明成祖执政时期,迁都北平,修建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多次重大历史事情,但是明成祖这些伟大政绩背后,透支大明国力,加重百姓负担。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执政时期,针对元朝退守草原的残余势力,以及北方草原部落的时常侵袭北疆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前后派遣徐达、蓝玉、朱棣等将领为主,统兵数次北伐,朱元璋一朝并未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继续执行北伐国策,先后五次亲征北北,收复安南,在东北边疆上设置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
针对北方边界安稳问题,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迁都北京,针对新都城,大兴土木修建紫禁城,从永乐四年,一直到永乐十九年,历时十五年,为修建北京,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营建紫禁城宫殿,永乐九年,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北京城修建完毕,其后完成迁都。
明成祖迁都北京
文化上,为彰显自己政绩,从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以解缙、姚广孝、王景等人为主,组织编纂大型类书,一直到永乐二年十一月,编纂成中国古代一部大型类书,史称《永乐大典》。
为彰显大明国威,加强同世界其他各地联系,明郑祖朱棣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
梁启超:“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从梁启超先生对于明成祖评价中,可以看出明成祖一生功绩显著,然而,在多次北伐、迁都、编篡《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光鲜背后,其实是在耗费透支大明国力,加重百姓负担,徭役过重,百姓生活并不富裕,反而更为清苦。
因此,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前,面临上述问题。在即位之后,明仁宗朱高炽针对以上问题,实行新的国策。
首先,政治上,明仁宗朱高炽为政开明、勤政爱民。
明仁宗朱高炽,其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崇尚儒家治国理念。
明仁宗朱高炽
《明史》记载:“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明仁宗朱高炽坚持以简朴、仁爱和诚挚儒家治国理念为思想。在执政后,废除了自朱元璋开朝以来诸多严苛刑罚,转而采用儒家“兼爱、非攻”治国理念。因此,在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改组内阁,选拔真材实料,有作为的大臣为国家效力,其中以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内阁不再像以前明代统治者之下的专门的谘询机构,转而转变成大学士亲自参与的决策组织,使得国家机构更好灵活运转。
在官员的选拔上,明仁宗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其中以“三杨”为代表,即:杨荣、杨士奇、杨溥。
明仁宗朱高炽废除沿袭千年残酷的宫刑,停止皇家的采办珠宝,停止郑和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炽针对明成祖时期建文帝冤案,给予拨乱反正,受冤的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其中以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靖难之役”官员的家属为代表,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 。
唐朝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过宋、元两朝,到明朝之后,苏杭已经成为当时经济重心,经济繁荣背后,自然带动南方仕子文人气息因此,南方多出文人雅士,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为了凝聚北方仕子百信之心,明仁宗朱高炽在科举制度选拔上,明仁宗朱高炽指定“南六十、北四十”的选拔比例。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
其次、经济上,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明仁宗朱高炽在经济上,减免赋税,针对受灾区百姓给予无偿赈济,开放国家管控山泽,供农民渔猎,在明仁宗朱高炽这些执政国策下,洪熙朝时期的大明百姓生活安定,生活富足,大明帝国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
明仁宗朱高炽这些国策,为“仁宣之治”盛世奠定基础,因此,被后世“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再次,军事上,明仁宗朱高炽修整武备。
战争,是一个十分消耗财力与民力行为。针对明太祖、明成祖两朝多次北伐,也消耗了大明不少国力。
因此,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期,针对北方草原部落,选择派遣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不在对外大规模用兵。
在外交上,继续保持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
最后,在明仁宗朱高炽后宫中。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一生不恋女色,后宫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相比较封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明仁宗朱高炽着实是一位不恋女色皇帝。
总结: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明太祖执政时期,在,吏治方面,采取严苛峻法,由胡蓝之案引发十多年的案件牵连着十数万,被屠戮者数万人;明成祖时期,因为“靖难之役”冤杀牵连着也达数万之人。
明太祖、明成祖两朝对外大规模用兵,以及明成祖时期大兴土木一系列工程,在这些帝王丰功伟绩背后,确可能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大明国力也被严重透支。
而明仁宗朱高炽,针对这样一位堪比汉文帝皇帝,虽然执政不足一年,但是在其生涯中,监国二十余年,明仁宗朱高炽,始终坚持以民为中心,轻徭役,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国策。在明仁宗的治国理念下,大明帝国出现“仁宣之治”盛世,可堪比西汉:“文景之治”。因此,纵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其历史平价完全可以堪比“文景之治”。
参考文献:《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明史》、《明史•刑法志》、《大诰》、《醒贪简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