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位一年的明仁宗开创的“仁宣之治”,为何能媲美“文景之治”?

在位一年的明仁宗开创的“仁宣之治”,为何能媲美“文景之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273 更新时间:2024/1/24 6:49:53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世对于大明王朝整体评价。纵观大明王朝,国祚276年,前后历经十六帝。在大明朝这十六位皇帝中,其中不缺乏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如:万历皇帝、天皇帝等。

总体来讲,大明朝的十六帝给后世感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简单讲,从皇帝这个职业角度讲,根本不称职。

然而,在大明帝国的历史中,也出现过封建王朝短暂盛世,即“仁宣之治”,虽然仅仅前后十一年时间,后世评价堪比“文景之治”。

作为“仁宣之治”的开拓者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执政不足一年,其历史评价堪比“文景之治”。可能很多不了解明仁宗,对于明仁宗评价如此之高,很难理解,执政不足一年的皇帝,按照正常思维角度,执政期间,不会有多大的功绩作为。

然而,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执政不足一年,但是纵观明仁宗朱高炽一生,在继位之前,负责监国二十余年,明仁宗朱高炽执政理念已经得到充分的实践,并且为“仁宣之治”盛世奠定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

从《明史》对于明仁宗朱高炽历史评价,我们就足可以看出后世对于明仁宗朱高炽历史评价为何堪比“文景之治”。

《明史》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明仁宗朱高炽执政足以一年,其政绩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为政开明;经济上,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永乐时期对外大规模用兵。

我们先浅谈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一、政治上,刑法严苛;“靖难之役”中冤案过多;冗官过多,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下。

元末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饿死者甚多。这是造成元朝灭亡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在建立,吸取元朝灭亡原因,朱元璋在吏治贪污治理方面,采取铁血政策,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发明了众多残酷的刑法,其中以“剥皮揎草”、 “贴脸”、 “砍头会”三者最为严酷出名,令明朝官员闻之面如土色。

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以“剥皮揎草”最严酷,也最具震慑力,朱元璋在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将其处死贪官处死剥皮之后,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放置在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用以警惕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者,这就是他的下场。

《明史•刑法志》记载:“洪武十六年,严犯赃官之禁”,“初,太祖重惩贪吏,诏犯赃者无贷……”,“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再犯处死”。

朱元璋针对历史腐败问题,专门编纂制定《大诰》和《醒贪简要录》。

《大诰》一书专门记载整理朱元璋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醒贪简要录》主要阐述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因此,朱元璋针对吏治方面,刑法严苛过于严苛。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执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通过“靖难之役”最终称帝,即永乐大帝。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获取皇帝,针对建文帝朝旧臣,冤杀流放牵连者甚多,造成众多冤案。其中最为注明“方孝孺案”。

方孝孺拒绝替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当众骂朱棣为窃国之贼,进而引发朱棣大怒,被灭十族,牵连着共计873人。

方孝孺怒骂骂朱棣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因此,在永乐一朝,“靖难之役”造成的冤案较多。

朱元璋朝时,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制度,朝廷六部直接由皇帝统御。这样虽然彻底消灭皇权与相权矛盾,看似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毕竟皇帝也是人,也是工作的机器,明成祖时期内阁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成祖时期,内阁还仅仅是皇帝谘询机构,国家军政大权一切事物都要由皇帝亲身御笔才可下发,这样就造成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下,而且朝中出现冗官过多现象。

其二、明太祖、明成祖两位皇帝执政期间,先后多次北伐;明成祖执政时期,迁都北平,修建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多次重大历史事情,但是明成祖这些伟大政绩背后,透支大明国力,加重百姓负担。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执政时期,针对元朝退守草原的残余势力,以及北方草原部落的时常侵袭北疆问题,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前后派遣徐达、蓝玉、朱棣等将领为主,统兵数次北伐,朱元璋一朝并未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继续执行北伐国策,先后五次亲征北北,收复安南,在东北边疆上设置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

针对北方边界安稳问题,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迁都北京,针对新都城,大兴土木修建紫禁城,从永乐四年,一直到永乐十九年,历时十五年,为修建北京,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营建紫禁城宫殿,永乐九年,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北京城修建完毕,其后完成迁都。

明成祖迁都北京

文化上,为彰显自己政绩,从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以解缙、姚广孝、王景等人为主,组织编纂大型类书,一直到永乐二年十一月,编纂成中国古代一部大型类书,史称《永乐大典》。

为彰显大明国威,加强同世界其他各地联系,明郑祖朱棣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

梁启超:“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从梁启超先生对于明成祖评价中,可以看出明成祖一生功绩显著,然而,在多次北伐、迁都、编篡《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光鲜背后,其实是在耗费透支大明国力,加重百姓负担,徭役过重,百姓生活并不富裕,反而更为清苦。

因此,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前,面临上述问题。在即位之后,明仁宗朱高炽针对以上问题,实行新的国策。

首先,政治上,明仁宗朱高炽为政开明、勤政爱民。

明仁宗朱高炽,其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崇尚儒家治国理念。

明仁宗朱高炽

《明史》记载:“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

明仁宗朱高炽坚持以简朴、仁爱和诚挚儒家治国理念为思想。在执政后,废除了自朱元璋开朝以来诸多严苛刑罚,转而采用儒家“兼爱、非攻”治国理念。因此,在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改组内阁,选拔真材实料,有作为的大臣为国家效力,其中以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内阁不再像以前明代统治者之下的专门的谘询机构,转而转变成大学士亲自参与的决策组织,使得国家机构更好灵活运转。

在官员的选拔上,明仁宗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其中以“三杨”为代表,即:杨荣、杨士奇杨溥

明仁宗朱高炽废除沿袭千年残酷的宫刑,停止皇家的采办珠宝,停止郑和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炽针对明成祖时期建文帝冤案,给予拨乱反正,受冤的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其中以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靖难之役”官员的家属为代表,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 。

唐朝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过宋、元两朝,到明朝之后,苏杭已经成为当时经济重心,经济繁荣背后,自然带动南方仕子文人气息因此,南方多出文人雅士,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为了凝聚北方仕子百信之心,明仁宗朱高炽在科举制度选拔上,明仁宗朱高炽指定“南六十、北四十”的选拔比例。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

其次、经济上,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明仁宗朱高炽在经济上,减免赋税,针对受灾区百姓给予无偿赈济,开放国家管控山泽,供农民渔猎,在明仁宗朱高炽这些执政国策下,洪熙朝时期的大明百姓生活安定,生活富足,大明帝国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

明仁宗朱高炽这些国策,为“仁宣之治”盛世奠定基础,因此,被后世“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再次,军事上,明仁宗朱高炽修整武备。

战争,是一个十分消耗财力与民力行为。针对明太祖、明成祖两朝多次北伐,也消耗了大明不少国力。

因此,明仁宗朱高炽执政时期,针对北方草原部落,选择派遣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不在对外大规模用兵。

在外交上,继续保持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

最后,在明仁宗朱高炽后宫中。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一生不恋女色,后宫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相比较封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明仁宗朱高炽着实是一位不恋女色皇帝。

总结: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明太祖执政时期,在,吏治方面,采取严苛峻法,由胡蓝之案引发十多年的案件牵连着十数万,被屠戮者数万人;明成祖时期,因为“靖难之役”冤杀牵连着也达数万之人。

明太祖、明成祖两朝对外大规模用兵,以及明成祖时期大兴土木一系列工程,在这些帝王丰功伟绩背后,确可能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大明国力也被严重透支。

而明仁宗朱高炽,针对这样一位堪比汉文帝皇帝,虽然执政不足一年,但是在其生涯中,监国二十余年,明仁宗朱高炽,始终坚持以民为中心,轻徭役,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国策。在明仁宗的治国理念下,大明帝国出现“仁宣之治”盛世,可堪比西汉:“文景之治”。因此,纵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其历史平价完全可以堪比“文景之治”。

参考文献:《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明史》、《明史•刑法志》、《大诰》、《醒贪简要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禅在乱世中还能坚持做四十年皇帝,你还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了,小说中的刘备怒摔阿斗,并不是真的,而是虚构的,我们在此就不提了。毕竟,如果真有此事,也不能证明阿斗的“扶不起”,毕竟那时他还是个幼儿,什么也不懂。此外,另三件事的真实性,也是另有解释的。司马昭询问刘禅,对于蜀国是否有念想?而刘禅回答了那句此乐间,不思蜀。这个故事是《汉晋春秋》中的,真实性也有

  • 手握最优质资源,袁术缘何在汉末群雄中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末乱世之初,最有可能成就霸业的,不是曹操刘备,更不是少年儿童孙权,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相较之下,作为嫡子袁术的优势更加明显,手握最优资源,但最终却落魄而亡。到底袁术做了什么,才会在汉末群雄逐鹿中以开局优势而第一批被淘汰出局?一、早年的袁术袁术的出身无需多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可谓

  • 若庞士元未失,郭奉孝健存,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炎兴元年(263),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国的“收官之战”——灭蜀之战,导致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子承父业废魏元帝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天纪四年(

  • 关羽曾创造一毒辣之计,令各地将领胆寒,400年后李世民故伎重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武将之一。关羽死后,世人崇敬其忠义与绝世武艺,逐渐将其神化,尊奉他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需要指出的是,关羽能够位列“五虎上将”之首,超过同为“万人敌”的赵云、张飞、马超等人,除其武艺高超之外,还在于他拥有同样出众的统率能力,而最能体现关羽军事指挥才能的

  • 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蜀汉败亡就在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败亡在哪?恐怕许多人都会说,是因关羽之死!但实则关羽之死,只是蜀汉败亡的标志性事件。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公元214年为始,刘备一跃成为西川新主人后,先在汉中败曹操,跟着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逆转了三国。哪料公元220年,随着关羽失荆州被杀,蜀汉就衰落下去。也就是说才六七年时间,

  • 史说三国:二八八 骄傲的诸葛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恪进封阳都侯,加封丞相,兼任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东兴大捷,让诸葛恪滋生了轻敌之心,打算再度出兵,乘胜伐魏。众大臣认为,多次出征,将士已疲惫不堪,不约而同都劝谏诸葛恪。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争谏,诸葛恪却命人把他架扶出去。诸葛恪因此写了一篇文章,晓

  • 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屠夫,最终的结局如何?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世人皆知韩信受屠夫“胯下之辱”,你可知屠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生于淮阴县,早年间虽然生活窘迫,但为人却很孤傲,轻易不肯向他人表示屈服。当时的韩信在自己家乡的依靠就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韩信可怜,经常会在生活上帮衬韩信,所以韩信内心始终保持着善良。韩信的心中

  •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可运四百斤,群行可达三十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木牛流马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极为著名,在记载中其内可运‘一岁粮’也就是四百斤左右,‘一日可单行数十里,群行则可达三十里’,这在蜀地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那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好奇这种工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很有争议,因为在蜀汉消亡后木牛流马也随之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从那之后的各个朝代中都

  • 大乔和小乔在三国守寡后的私生活,在孙策和周瑜死后,她们二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信是桥,不过两人的名字已经过世,所以可以用大桥和小桥来区分。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的传记中,对二乔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从公婉八之来看,乔公的两个女儿确实都是国色。这两个女人都是美人,贤德,才貌双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诗中写道,曹操曾送大小二桥,东风不遇周郎变,铜雀春深锁二桥。苏东坡也对宫瑾留

  • 蜀国此大臣妻子去了皇宫一次,为何出宫后,刘禅急忙辩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刘琰剧照)那么,无战功无政绩的刘琰,身份为何会那么尊贵呢?说起来,刘琰本是豫州鲁国人,早在刘备做豫州牧时,便做了刘备的随从。由于两人都姓刘,追根溯源,两人都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既然同宗,刘备自然对刘琰更为亲近。刘琰虽说不会打仗,但他也有特长,就是特别会聊天,交际能力很强。再加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