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曹操嫌弃的处士祢衡,怼天怼地,他到底为什么这样愤怒的活着?

被曹操嫌弃的处士祢衡,怼天怼地,他到底为什么这样愤怒的活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14 更新时间:2024/2/10 6:52:53

祢衡,出生在冀州平原郡的一个平民之家。生于173年,死于198年。他出生于汉末,11岁时,见黄巾起义,此后十余年间,这群因饥饿造反的信徒至10万之众,搅得朝野上下动荡不安。16岁,见当朝天子汉灵帝去世,孩童刘辨登基,外戚何进拜大将军,西园军将领袁绍围皇宫,宦官张让挟持皇帝出逃,军阀董卓率军控制首都。国将不国,满目疮痍。

从孩童到少年的祢衡都看见了。

历史走到汉献帝的兴平年间,21岁的祢衡避难荆州,那时候,权贵尚且朝不保夕。建安初,流亡到许昌,20出头的年纪,尚有少年的一腔孤勇和血气方刚。一身才华怎能不匡扶乱世?于是到达颍川时,做了块名片,现实给了少年第一记耳光,当名片上花里花俏的字迹都被时光冲走后,少年仍未找到落脚处。

后汉书里这样写道:“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剌,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天下之大,总有少年的容身之处。他来到许昌,几年后曹操将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曹操的一切正在谋划,各方贤才汇集此地。有人看到才子祢衡落魄,问:“去陈群、司马朗那落脚如何?”

陈群,出身颍川陈氏,当地望族,当时他在刘备麾下做事,后在曹操麾下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死后配享曹操庙庭。

司马朗,当时担任治书御史,正准备携妻儿回家救助灾民,后来任曹操的丞相主簿,一生征战无数,最后因探望麾下士兵病情,受传染而死,死后封昌武亭侯。

当时,大家都还年轻,初露头角而已。祢衡回答那人:屠夫而已,看不上。虽然两人与杀猪的完全没关系,但我似乎可以透过重重的故纸堆看到自负才华的少年目空一切。他也许认为,作为不世出的天才,一定得找一个堪比舜的君王。如果他再生得早一些,遇上汉武帝刘彻,如果生得再晚一些遇上唐太宗李世民,或许两人都可以满足他对于君王的所有幻想。于是祢衡顺势对天下才子点评一番。问:“荀彧怎样?”答:“脸长适合吊丧。”

再问:“赵融何如?”答:“吃货一个,当厨师长可还行。”我思来想去,作为一个政界文坛新人他凭什么如此狂妄?博出镜率吗?并不是。他是真心认为这些人不如他,后来孔融为他作《荐祢衡赋》,你就可以知道,他才华横溢,绝非虚言。

才子即便在乱世仍是才子。他遇上40岁大叔孔融。此时他已不是4岁让梨的小孩,而是40岁主持一方政治的文臣。孔融与祢衡一见如故,便结为忘年交。面对这位长辈,祢衡的姿态仍很高傲,才子大多有点恃才傲物,特别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才华名垂青史。所幸孔融并不计较这些,为他写下《荐祢衡表》,说是他的伯乐不为过。古代的大臣们上书皇帝常会写表,一种文体。在乱世将起的年代里,孔融以一篇《荐祢衡表》为这种文体树下了一个标杆。

来看看在这篇表里,孔融写了什么。“淑质贞亮,英才卓跞”说他有才华,“志怀霜雪,忠果正直”说他性格耿直,“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霓”说他气度不凡,超凡脱俗。我一度怀疑这篇《荐祢衡表》对祢衡夸上天的形容助长了祢衡的恃才傲物,成为他死亡因果链上的第一个因。算来此时距离祢衡的死亡,还有5年。

曹操看到这篇文章,文采斐然,用词严谨,再看到“陛下笃慎取士,必须效试。乞令衡以褐衣召见,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结尾一句堪比《出师表》里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当时,曹操正缺人才,顺势答应见见祢衡。

曹操派人找到祢衡,告诉他,你即将被起用。祢衡不满,他认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型是君主以周公吐哺那样的低姿态来请求自己为他办事,因为这样才算得上主君的诚意。祢衡也就拒绝了曹操:“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祢衡成功激起了曹操的第一重愤怒。曹操认为自己受到侮辱,必须礼尚往来。宴会上,他派人叫来祢衡击鼓。让读书人击鼓,是当权者对读书人的戏弄。我有治世之才,你让我击鼓?

当天宴会上,祢衡没有穿击鼓队制服,曹操手下一小吏呵斥,“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意思就是不换制服,你怎么敢就这样进来?言下之意这可是达官贵人们的宴会,你一平民......

祢衡暴脾气上头,脸上笑盈盈。面不改色将身上衣衫尽数褪去,再面不改色将击鼓队制服穿上。面色平静,甚至还可以微笑。众人目瞪口呆。

曹操面子上挂不住,笑呵呵打了个圆场,“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毕竟大家都看着,也不能突然就做梦杀人。这是祢衡第二次激怒曹操。

后来孔融来调解,祢衡答应去道歉,曹操也很高兴,正缺人才,能用则用。

祢衡来敲门,曹操手下将门打开,发现一大胆狂徒拿着三尺棒槌,捶地大骂。祢衡很愤怒。他对自身情绪的发泄和阮籍不一样,阮籍是路遇穷途而哭,其实两者原因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祢衡第三次激怒曹操。

曹操说:“杀你如杀鸟雀”(“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当即将他遣送出营。将他打发去刘表那。祢衡不会想到,自己错过了一个他人生中最宽容的上司。

祢衡并不是真的有神经病,而是这样一个才子,受不了别人的侮辱。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在遇到轻视时会做什么?大骂?走开?祢衡选择了更激进的方式,他的高度自尊不允许受别人的轻慢。

离开曹营,曹操让众人来相送。众人常常被祢衡骂,心里不服。送行时或躺或卧,于是祢衡大哭。

众人问,“为何大哭?”祢衡答“坐着的人像坟冢,躺着的人如尸体,置身其间,应当哭。”

于是他将许都士人得罪干净了。

一个人的世界观到底得多悲观,才会这样比喻?得对这个世界多失望,才会自绝于众人?这样的人在乱世活不长的。

祢衡前往荆州,荆州士人听说他的才名,都礼遇有加。上天给了他机会。此时,祢衡初遇刘表,两人都想表现出自己最美好的样子,一个是贤主,一个是名士。他文书工作处理得极好,后来刘表做什么事都先问祢衡的意见。这样和气的过了一段时间,祢衡脾气没忍住,又轻慢侮辱刘表。刘表小气,没曹操能容人,将祢衡送给黄祖。是的,率部下射死孙坚的那个黄祖。

这次祢衡是真的想要改掉自己自命不凡的性格,毕竟黄祖脾气是真惹不起。祢衡表现得很好,处理文书没有丝毫懈怠。黄祖还拉着手夸他,写文章真是说到人心坎里去了。(“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此时祢衡对自己的脾气稍有克制,除了将黄祖的部下得罪个遍,命运为他的死亡再次埋下伏笔。

还是一次宫廷宴会,有人献上一只可爱的鹦鹉。黄祖的儿子黄射道说:“先生可否作诗一首?”文人作诗才是雅。

祢衡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写就《鹦鹉赋》。他用绝佳文笔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凝固在文字中,以至于经历了两千年,这篇《鹦鹉赋》依然熠熠生辉,久负盛名,并为之动容。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在赋里,祢衡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如同一只鹦鹉鸟,遭遇种种不平,为鹦鹉不平也是顾影自怜,为自己不平。自己如此贤才,竟然未曾有伯乐,可知此时的祢衡,心中是有千万愤怒无处抒发,只得借鹦鹉鸟之口,讲述给大家。而这也就是祢衡想表达的意思。当时,也许大家都没听出来,只觉这鹦鹉可怜,并对祢衡大才子更多了一份敬意。

性格决定命运,祢衡人生的死亡因果链即将埋下最后一个伏笔。

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和黄祖不知因何事争执,祢衡对其破口大骂。黄祖很生气,你尽可以在只有我两人的时候和我吵架,你祢衡当着外人骂我算怎么回事?

这一次黄祖不是拉着他手的亲切大叔了,当即叫五百将士将他拖出去斩首。也许黄祖只是一时生气,没想到手下的人行动迅速,拉到场地立马斩首,好像生怕人反悔。黄祖儿子黄射没来得及穿鞋就追了出去,可是连那句刀下留人都没喊出来,就看到祢衡被斩。

祢衡,作为一个年少轻狂的形象,就这样被历史定格。

在《鹦鹉赋》中,他说,这只鹦鹉和别的鸟可不同,这只羽毛华丽,堪比凤凰。“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孔融认为,后人也认为,的确是这样。

那么,他到底在愤怒什么?生在那个年代,又是平民之家,上天没让他饿死,很幸运,却又是大不幸。他空有远大志向,空有一身才华,却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社会,眼看着这世道越来越差,人相食的见闻越来越多。他无能为力,如何不愤怒?人类的所有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以一人之力妄图改变时代大局,他能也不能。

回顾他的一生,少时,有黄巾起义持续数十年,死后有军阀混战持续百年。曹操、吕布、袁绍、孙权、刘表、黄祖、刘备、司马懿轮番登台献祭。

只有祢衡,永远年少轻狂,永远怼天怼地。

参考文献:

《后汉书-祢衡传》

《艺文类聚·卷二十二 人部六》引《典略》

《荐祢衡表》

《鹦鹉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位一年的明仁宗开创的“仁宣之治”,为何能媲美“文景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世对于大明王朝整体评价。纵观大明王朝,国祚276年,前后历经十六帝。在大明朝这十六位皇帝中,其中不缺乏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如:万历皇帝、天启皇帝等。总体来讲,大明朝的十六帝给后世感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荒废政务的皇帝。简单讲,从皇帝这个职业角度讲,根本

  • 刘禅在乱世中还能坚持做四十年皇帝,你还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了,小说中的刘备怒摔阿斗,并不是真的,而是虚构的,我们在此就不提了。毕竟,如果真有此事,也不能证明阿斗的“扶不起”,毕竟那时他还是个幼儿,什么也不懂。此外,另三件事的真实性,也是另有解释的。司马昭询问刘禅,对于蜀国是否有念想?而刘禅回答了那句此乐间,不思蜀。这个故事是《汉晋春秋》中的,真实性也有

  • 手握最优质资源,袁术缘何在汉末群雄中第一批被淘汰出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末乱世之初,最有可能成就霸业的,不是曹操刘备,更不是少年儿童孙权,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相较之下,作为嫡子袁术的优势更加明显,手握最优资源,但最终却落魄而亡。到底袁术做了什么,才会在汉末群雄逐鹿中以开局优势而第一批被淘汰出局?一、早年的袁术袁术的出身无需多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可谓

  • 若庞士元未失,郭奉孝健存,周公瑾尚在,三国局势会有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炎兴元年(263),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对蜀国的“收官之战”——灭蜀之战,导致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子承父业废魏元帝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天纪四年(

  • 关羽曾创造一毒辣之计,令各地将领胆寒,400年后李世民故伎重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武将之一。关羽死后,世人崇敬其忠义与绝世武艺,逐渐将其神化,尊奉他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需要指出的是,关羽能够位列“五虎上将”之首,超过同为“万人敌”的赵云、张飞、马超等人,除其武艺高超之外,还在于他拥有同样出众的统率能力,而最能体现关羽军事指挥才能的

  • 庞统临死前,为何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蜀汉败亡就在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败亡在哪?恐怕许多人都会说,是因关羽之死!但实则关羽之死,只是蜀汉败亡的标志性事件。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公元214年为始,刘备一跃成为西川新主人后,先在汉中败曹操,跟着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逆转了三国。哪料公元220年,随着关羽失荆州被杀,蜀汉就衰落下去。也就是说才六七年时间,

  • 史说三国:二八八 骄傲的诸葛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恪进封阳都侯,加封丞相,兼任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东兴大捷,让诸葛恪滋生了轻敌之心,打算再度出兵,乘胜伐魏。众大臣认为,多次出征,将士已疲惫不堪,不约而同都劝谏诸葛恪。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争谏,诸葛恪却命人把他架扶出去。诸葛恪因此写了一篇文章,晓

  • 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屠夫,最终的结局如何?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世人皆知韩信受屠夫“胯下之辱”,你可知屠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生于淮阴县,早年间虽然生活窘迫,但为人却很孤傲,轻易不肯向他人表示屈服。当时的韩信在自己家乡的依靠就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看韩信可怜,经常会在生活上帮衬韩信,所以韩信内心始终保持着善良。韩信的心中

  •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可运四百斤,群行可达三十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木牛流马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是极为著名,在记载中其内可运‘一岁粮’也就是四百斤左右,‘一日可单行数十里,群行则可达三十里’,这在蜀地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那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好奇这种工具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很有争议,因为在蜀汉消亡后木牛流马也随之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从那之后的各个朝代中都

  • 大乔和小乔在三国守寡后的私生活,在孙策和周瑜死后,她们二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信是桥,不过两人的名字已经过世,所以可以用大桥和小桥来区分。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的传记中,对二乔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从公婉八之来看,乔公的两个女儿确实都是国色。这两个女人都是美人,贤德,才貌双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诗中写道,曹操曾送大小二桥,东风不遇周郎变,铜雀春深锁二桥。苏东坡也对宫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