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3/12/7 16:05:10

[var1]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从长平之战前的局势说起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变得强大,秦昭襄王嬴稷继位之后,在宣太后、魏冉、范雎白起等人的辅佐下,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了周边邻国的土地,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白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百战百胜,号称人屠,与各个国家交手,从来都是以大胜收场,让人闻风丧胆。

但是,有这么一个国家,它与秦国同宗同族,却因为领土纠纷,与秦国成为死敌,它就是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赵国。

赵国,历史上多次击败秦国,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鼎盛,之后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赵国的底子很好,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一战的国家。

赵国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强大,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赵人好战,历史上赵国长期与草原民族交战,尤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不但在战术上日益强大,而且战斗力也很不错;

[var1]

第二,赵国自赵武灵王之后,虽然王权一直都不怎么强,但军事动员能力却很好,而且内部相对团结,百姓愿意为国家死战,这一点在七国之中,只有秦国可以与之相比;

第三,赵国名将辈出,廉颇、赵奢、庞煖、李牧等等,可以说从赵武灵王开始,每一代赵国国君都有名将可用,这不是每一个诸侯国都具备的。

当六国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赵国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击败秦国的国家,比如赵括的父亲赵奢就曾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因此赵国在心理上并不惧怕秦国,反而有一定的心理优势。

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秦国都没有正面与赵国爆发较大规模的冲突,而是将精力放在对付其他国家上,但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彻底隔开,这让韩国十分恐惧,担心秦国灭了韩国,于是派人向秦国求和,表示要割让上党郡给秦国。

上党郡,是个十分重要的地区,是秦国东出的战略要地,秦国攻打韩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得到上党郡。

[var1]

但是,上党郡距离秦国远,距离赵国却很近,而上党郡首冯亭对秦国没有好感,便打算带着上党军民投靠赵国,让赵国保护上党郡的安全。

冯亭其实是个聪明人,他用上党郡作为诱饵,让秦国与赵国死磕,这对韩国是最有利的,搞不好最后谁也得不到上党郡,上党郡依然是韩国国土。

对于冯亭的诡计,赵国国内也不是没人看出来,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都很自信,根本不惧怕秦国,因此都主张接收上党郡。

于是,赵孝成王派人接受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并派遣廉颇率军二十万驻守在长平,以此来防备秦军攻打。

得知消息的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便以左庶长王龁为主帅,率领大军攻打上党,将绝大多数城池都给占领了,但上党百姓根本不愿意被秦国统治,于是纷纷逃往长平,廉颇一一接收。

没有百姓生活的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争,一方面是为了争夺土地,从而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夺人口,两者同等重要。

[var1]

赵国这么做,让秦国觉得不地道,秦昭襄王很生气,于是下令王龁攻打长平,长平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廉颇不是个保守之人,他之所以龟缩不战,还在于秦国太能打,而赵国耗不起。

这里要说一下,长平之战刚刚爆发的时候,不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没想到战争会升级。

对于赵国来说,最大的目标是击败秦军,夺取上党郡,最不济也要抵挡住秦军的攻势,保住已经获得人口这个战果。

对于秦国来说,自然是想通过一次战争来教训一下赵国,让赵国服软服输,稳固秦国对上党郡的统治地位,并让赵国将上党郡的百姓交出来。

战争开始后(前260年农历四月开始),廉颇并不保守,他率先对秦军发起进攻,这一战双方互有胜负,可以说是战平了。

当年六月,双方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这一次秦军真的很猛,将廉赵军给击败了,廉颇知道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无奈之下只得退守丹水以东,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以此来消耗秦军。

廉颇的考虑不无道理,毕竟秦国刚刚得了上党郡,士气正盛,与之正面硬刚不是上策;但对赵国有利的是,秦军远道而来,物资供给相对困难,且刚刚得到上党郡,人心未附,这对秦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

[var1]

只不过,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可不认同廉颇的做法,他们认为赵国强大,怎么能龟缩不战?

当然了,这不代表赵国君臣就不理性了,为了避免事态升级,赵孝成王最终决定,先派人秦国求和看看,以此来争取时间,从而调整主将人选。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还是主战的,廉颇却主张防守,两人意见相左,换将自然要提上日程了。

赵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之后,秦昭襄王的想法就立马变了,他想将战争的规模升级,用一次大的战争来灭掉赵国的有生力量,从而削弱赵国。

这个想法,秦昭襄王其实早就有了,因为除了齐国和燕国这两个和秦国“远交”的国家之外,周边所有国家都被秦国打趴下了,唯一一个还没被打趴下的国家就只有赵国了,现在赵国主动求和,说明赵国内部出问题了,他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呢?

于是,秦昭襄王暗中答应与赵国议和,并故意让其他国家知道,这是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出兵,与赵国一起合纵伐秦。

同时,秦昭襄王开始大举发兵,增援长平前线,为即将爆发的大战做准备。

正当两国谈判的时候,赵国趁机开始挑选取代廉颇的主将人选了,秦国这时候使了个坏,派人到赵国散播廉颇的谣言,致使赵孝成王最终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

[var1]

于是,赵括就来到了长平前线,他同时还带去了二十万大军,加上其他零散军队,这样赵军的总人数就来到了四十五万。

赵孝成王的想法是,在同等兵力之下,赵军自然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如果是两倍于秦军(最开始秦军人数大约也只有二十万)的赵军,那就大不一样了。

但赵孝成王没想到的是,秦军的人数也在增加,最终达到了六十万之多,这样赵军的优势就不存在了,反而处在了绝对劣势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是谁当主帅,其实并不重要,廉颇无法战胜,赵括也无法战胜,也就是说长平之战从这个开始,就注定是赵国战败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如果让廉颇继续当主帅,还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秦军不是就没有胜算吗?

这只是想当然的,因为再坚固的城池,也有守不住的时候,尤其在人数众多,且骁勇善战的秦军面前,廉颇能够守几天,还真不好说。

要知道,此前廉颇一直都在战败,就没有取胜过,赵孝成王不信任他,其实也可以理解。

[var1]

再一个就是,赵国的国力与秦国无法相比,几十万大军张着嘴等着吃饭,对赵国的消耗很大,能不能撑到最后,也是个大问题。

当然了,用赵括接替廉颇,当然是一种冒险了,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李牧还年轻,没有崭露头角;而乐毅刚刚从燕国投奔赵国不久,没有真心归附,除此之外无人可用了。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真正可以使用的将领并不多,赵括作为赵奢的后代,出自于武将世家,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了,秦国不使用反间计,大概率也是这个结果。

但是,这不代表赵括就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史书批评他,仅仅只是因为他战败了,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对他来说或许有些过分了。

赵括主动出击,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防守只有死路一条,而进攻才有可能活。

赵括走马上任的时候,秦昭襄王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他也来了个临战换将,暗中让白起替代王龁成为主将,并对外封锁消息。

为何用白起替代王龁?

王龁的能力当然很强了,他未必不能击败赵军,但人屠白起显然更加厉害,有他坐镇指挥,获胜的希望更大。

[var1]

可以说,秦昭襄王一点也没有小看赵国,也没小看赵括,他实施计策让赵括替代廉颇,只是不想看到赵军一昧龟缩,而是想要赵军出城跟秦国展开大战,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这一点是自始至终都不变的。

白起的到来,将秦军对赵军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谁来领导赵军,其实都无济于事,区别在于谁能让秦军的损失更大。

再说赵括,他上任之后,认真分析了形势,猛然发现形势十分不妙,秦军人数众多,看来是要与赵军决一死战的样子。

这个时候,赵括有三种选择,第一个是退兵,但这就意味着赵国向秦国投降,赵国君臣肯定不答应;

第二个是守城,之前廉颇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不能这么做,再者秦军虎视眈眈,赵军似乎并不占优势,很难守得住;

第三个就是主动出战了,看起来很冒险,但如果获得胜利了,局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var1]

最终,赵括决定主动出战,他调整了军事部署,更换了将领的人选,赵军立马变得团结一致,围绕在赵括身边,要与秦军决一死战。

试想,如果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将领们怎么会那么听话呢?只能说,赵军上下都意识到赵括是对的,所以才愿意跟随他与秦军决战。

也就是说,赵括选择主动出击,既是服从朝堂上的决策,也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这是赵国君臣的一次豪赌。

这场赌博的结果是,赵国赌输了,史书说白起面对赵括进攻的时候,先是假装战败撤军,引诱赵军追击,然后派人断了赵军的粮道,并将赵军围困起来,赵军最终在缺粮的情况下战败,赵括本人也中箭而亡。

长平之战中,赵军四十五万人被杀,只有二百四十名未成年的小兵被放回去,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秦军也损失了二十万!

也就是说,在赵括的进攻下,秦国也损失惨重,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带给秦国的灾难还不止于此,史书记载秦国打光了家底,“国虚民饥”,以至于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战败,还被迫接受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

[var1]

可见,赵括的主动出击并非徒劳,只不过赵国的整体实力在秦国之下,战败是注定的事情,这不是赵括可以改变的。

赵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跟赵括的关系并不大。

当赵国假装与秦国求和那一刻起,秦昭襄王就已经决定要跟赵国爆发一次大决战了,为此他准备得十分充分,先是通过议和来稳住了其他五国,然后调动了几乎所有兵力,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反观赵国,四十万主力大军已经是赵国的全部家底了,但秦军的人数更多,战斗力也更强,且有白起坐镇指挥,两相对比之下,赵军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因此,我们不能将赵军战败的原因,归咎于赵括,相比于廉颇不断战败,赵括还率军杀掉了二十万秦军,这个战绩已经很优秀了。

赵括主动出击,也不全是白起引诱的结果,因为这既是赵国朝堂的决策,也是赵括审时度势之后制定的战略。

[var1]

赵孝成王的错误就在于,太过于盲目自信了,再加上平原君赵胜也很支持他,因此主战是当时赵国的主旋律,没人可以改变,秦昭襄王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决定发起一次大战的。

赵括在这种情况下担任主将,除了主动出战之外别无选择,但他也不是毫无胜算,赵军展示出了应有的水平,斩杀了二十万大军,最后在粮道断绝,援军无法抵达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抵抗了四十多天,足见他还是有能力的。

再说白起,与其说他引诱赵括进入包围圈,不如说是赵括自己进的包围圈,赵括没那么好骗,因为他没得选,只能选择进攻。

长平之战中,白起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在赵军倾巢而出的情况下,派人断了赵军的粮道,并阻止赵国援军靠近长平,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在于秦军人数占据优势,不然秦军不可能在包围赵军的同时,还能分兵干其他事。

[var1]

所以说,因为赵国作战败者,我们就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是不公平的;而秦国作为战胜者,我们就说白起骗了赵括,也不是事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先做对,再做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宽窄说 “做对”靠智慧,不贪多求全; “做好”靠精微,积跬步致远。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会陷入“既要、又要和还要”的选择中。当面对复杂决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孔子的回答是: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这里指的是射箭;皮,一般指的是布或兽皮,做成箭靶子,再画上熊

  • 吕不韦如何用一个女子换来一个国家?后世对吕不韦有哪些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子楚跟吕不韦饮酒看见这位女子并喜欢上她,因此站起身来为吕不韦敬酒,请求把这个女子送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想到自己已经为子楚破了家产,为了进一步笼络他,就把这个女子献给子楚,邯郸女子隐瞒自己已有的身孕,过了十二个月,生下儿子名政。于是子楚把她立为夫人。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龄带兵包围邯郸,赵国

  • 秦灭六国背后的神秘组织,曾经风光一时,为何被历史淘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一开始,它只是秦非子建立的一个附属小国,期间也是经过了长达百年的经营才开始参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争霸,那是什么让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附属小国一朝成为了中原的霸主?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诸侯为了富兵强国开始招贤纳士,在文化上,各个学派各执一词,形成了多种思想流派,并招贤纳士广

  • 孔子气急也骂人,朽木不可雕也因此成千古名句,你知道他在骂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非常的熟悉,他提出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时期就是很多朝代的主要治国理念,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也非常推崇儒家学说,现在我们国家更是将孔子的思想推广到了国外,在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孔子学院,还有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也都读过论语,不过这本书并不是由孔子一人所著,其中也还有他很多弟子的功

  • 战国最强大将,率领五万士兵,打败了秦国五十万的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各国都陷入了大混战当中,秦朝更是在最后完成了六国统一,秦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所以说秦朝在当时候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是不是秦朝在那个时候就没有对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有一个人就曾经带领自己国家的五万军队,打败了秦军的五十万士兵,这个人就是魏国的吴起。[var1]魏国在前期

  • 庞涓明知围魏救赵是计,为何还要往火坑里跳?阳谋让你躲无可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阴谋算计,其实都是可以躲开的,阴谋重在一个巧字,就是打蛇七寸,但是打不中就不能建功。阳谋则不然,大势堂皇,容不得避开,只能正面应对,阳谋想要避开,难以做到。[var1]所谓阳谋,就是根本不在乎对手看不看得出来,让对手别无选择,只能踩进圈套之中。历史上有三个阳谋,中招的人明知是火坑,却也不得不飞

  • 吴守立讲论语第26讲: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3)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视频号:天第书院#视频号:成都少年演说班#视频号:吴守立谈家庭教育[var1]孔子之仕於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

  • 春秋将战争打成了“游戏”,回合制模式,打赢了还不能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争,历经240年合计战争死亡人数不足万人,平均每年战死人数不到五十人,甚至还没有生老病死自然灾害死亡率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要讲“礼”,无论是“理”还是“礼”都要讲,不讲不行![var1]师出有名首先开战要讲理,必须得有理由,哪怕这个理由比较奇葩,比如“蔡姬荡舟”的故事,齐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字,挖掉其膝盖骨,孙膑报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本是同门生,相煎何太急。对于孙膑来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的同门师兄弟庞涓,会对他下手且如此狠毒。刻字、断足、挖骨,这样的仇,他怎么不恨,怎能不报?庞涓对孙膑如此残忍,那么孙膑复仇的时候到底有多狠?孙膑和庞涓二人,自年少时,就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二人师出同门,理论上讲,作为同门师兄弟,感情应

  •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干嘛?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的功绩我毋庸置疑的,在此之前的周王朝虽说也是大统一,但是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实际上还是裂土分疆,而秦朝实行“郡县制”,让权力归于中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var1]在这之后,秦始皇更是废除了六国文字,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让整个国家开始朝着一个整体发展,文字、钱币、语言都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