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全盛时期,如果一直坚持伐秦策略,能否最终灭掉秦国呢?

魏国全盛时期,如果一直坚持伐秦策略,能否最终灭掉秦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90 更新时间:2024/1/24 16:13:05

[var1]

因为巅峰时期的魏国,实在是太强了。

但可惜的是,魏国不像后来的秦国,连续几代人,一直将‘东出’作为国家的整体战略。几乎每一代魏王,都会有自己的打算,招惹不同的敌人。如此一来,经过三代的魏王传承之后,魏国的强大力量,就开始被逐渐消耗殆尽,反倒被其他国家反超了。

公元403年,随着魏斯、赵籍、韩虔三人,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昔日强大的晋国,几乎被瓜分殆尽。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三家分晋’,而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var1]

在这其中,魏斯往往被后世称之为魏文侯,同时也是魏国的实际建立者。魏斯被封侯之后,魏国开始正式以一个诸侯国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不过,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却有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魏国的地盘,实在是有点分散。

这其实也没办法。毕竟魏国的领土,都是来自于对晋国的瓜分。在之前数百年的历史上,魏王的祖先每次为国家立功,都会被赐予一些土地。后来瓜分晋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注定这些地盘,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起。

[var1]

这个问题,对于韩赵两家来说,其实也是存在的。三晋之间,互相都有飞地,地盘犬牙交错。这样的特殊环境,也不利于国家的防守。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三晋之间一直不停的交换地盘,或者靠战争夺取对方的地盘,最终让自己的地盘,尽可能的连在一起。

既然要交换收拢国土,那每个国家,自然都需要有一个中心,向着各自的中心去靠拢。魏国这边,因为超过一半的领土,都在原来晋国的西侧,所以魏国就开始以这部分地区为核心,逐渐收拢地盘。

[var1]

但这样一来,魏国的地理环境,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西面是义渠和秦国,北方是匈奴和赵国,东部大半都和韩国接壤,南边则是和楚国相接。在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魏国如果想要扩张,就有了多个选择。

不过,在这些选择当中,西边的秦国和义渠,无疑是最好对付的。相对来说,韩国和赵国,同属三晋国家,算是天然的盟友。而南方的楚国,则相对强大。反倒是西边的秦国,当时最为弱小。

[var1]

正是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地理原因,造就了接下来魏国和秦国之间,几代人的恩恩怨怨。

魏国刚建立的时候,在三晋之中其实并不算最强,最强的应该是赵国。但是,魏国建立之后,独具慧眼的魏文侯,首先任用李悝为相,开始主持魏国的变法。在李悝的主持下,短短数年之内,魏国的经济开始飞速提升,远远超过了赵国和韩国。

有了钱之后,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就做了。此后魏文侯又找来了乐羊和吴起,整饬魏国的军队,最后帮魏国训练出了强大的‘魏武卒’。

[var1]

除此之外,魏文侯还拜‘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为师,在魏国国内大范围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推广,更是令魏国有了自上而下的理念,国家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总之,魏文侯在位期间,基本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基础,同时也让魏国率先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后面的几任魏王,要么是站在魏文侯的肩膀上执政,要么干脆就是在吃老本。

当然,国家强大之后,拥有了强大的军力,下一步,魏国自然也要对外扩张了。

[var1]

按照魏文侯原本的战略规划,魏国开始向秦国方向,不断扩张,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河西地区。但是,就在魏国刚刚开始扩张计划后不久,魏文侯就死了。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接过了魏国的指挥大棒。

魏武侯即位之后,靠着他爹留给他的庞大家底,很快就带领魏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就在魏武侯即位两年多以后,魏国首先对郑国和秦国动手,拿下了不少地盘。

此后,魏国又联合韩赵两国,和楚国大战。在这场战争当中,三晋联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较大的胜利,但是后来,楚国却通过外交手段,拉上了齐国和秦国,一起对抗三晋。

[var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也可以理解成是第一次战国混战。

不过,在这场战争的后期,魏国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作为魏国西侧的邻居,如果不优先解决秦国,就很难集中精力对付楚国。所以,几年之后,就在秦国进攻魏国阴晋的时候,魏国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

在这场战争当中,秦国几乎动用了全部的家底,集结了五十万大军。然而最终,这五十万秦军,却被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击溃。经此一战之后,秦国彻底丧失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吴起也得以率军攻入关中平原,直指秦国腹地。

[var1]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是危在旦夕了。此时的秦国,还没有拿下巴蜀和义渠,领土仅仅局限于关中地区。更要命的是,就在一战结束后不久,秦国的国君秦惠公去世,接任他的下一任秦出公,仅仅只有两岁,所以秦国高层很自然的开始动荡不安。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再给吴起十年时间,彻底灭了秦国,并非不可能。要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自然会彻底改写,后面也没有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是魏国统一天下了。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魏国内部出问题了。

准确来说,真正出问题的,是魏武侯本人。

[var1]

相比魏文侯,作为儿子的魏武侯,在领兵打仗方面,其实丝毫不逊色于他爹。但是,在外交、内政等其他领域,魏武侯就差了太多了。而且,当时还是战国初期,大家还没有灭国统一天下的概念。所以当时的魏武侯,还是想着春秋时期称霸的那一套。

所以,在当时的魏武侯看来,秦国既然已经被打残了,自然就无需在意了。下一步,魏国应该集中力量,去对付更加强大的楚国,或者牵制韩赵两国,防止这两国做大。至于彻底灭掉秦国,这件事的重要性,被魏武侯排到了最后。

另外,随着吴起的功劳越来越大,魏国内部也有很多人,开始嫉妒吴起的功劳。最终,魏武侯听信了公叔痤等人的谗言,导致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转投了楚国。

[var1]

吴起的离开,几乎标志着魏国的上升期,就此彻底结束。此后的魏国,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

此后的十五年里,魏国几乎每年都要对外开战,但却基本没什么效果。最关键的是,在击败秦国之后,魏武侯觉得,魏国已经足够强大,应该压制一下韩赵两国的发展。所以,在吴起离开四年之后,魏国首先和赵国开战。这场战争,也彻底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对于魏国来说,三晋联盟的瓦解,无疑是最致命的一击。在此之前,魏国无需顾忌北方和东方的敌人,可以专心对付西面的秦国,以及南方的楚国。但随着三晋联盟的瓦解,魏国不得不增加两个方向的战线,这就进一步牵制了魏国的主力,让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的位置上。

[var1]

这样的魏国,再想有大的发展,自然是难度登天了。

然而,此时的魏武侯,偏偏还不自知,认为自己多次击败其他国家,已经称霸于中原,带领魏国达到了巅峰。殊不知,常年的战争,非但没有增强魏国的国力,反倒是将魏文侯留下了的家底,逐渐消耗殆尽了。

在常年的战争当中,其他几个国家,见到魏国通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自己也不愿落后,纷纷开始进行变法维新。当这几个国家进行变法之后,魏国对其他国家的优势,也不再明显,战争自然就进行得更困难了。

[var1]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此后,魏国的王位,传到了魏惠王的手里。魏惠王其实也算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不算太过昏庸。但是,对于此时的魏国来说,这样一位国王,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且,魏惠王登基之后,先后做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重用出身鬼谷的庞涓。单从这件事本身来说,其实倒也没错。庞涓本人确实也很有才能,上任之后,确实带领魏国军队,继续发展,贡献很大。

[var1]

但问题是,为了用庞涓,魏惠王得罪了孙膑,最后还让孙膑去了齐国,这就为后来魏国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件事,则是放跑了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才,但魏惠王却不能重用他,反倒是将他放去了秦国,这直接导致秦国经过变法之后,顺利起飞。

魏惠王在位五十年,完整见证了魏国是如何在他的手中,由一个中原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

[var1]

实际上,就在魏惠王刚刚登基的时候,魏国其实仍然是中原霸主。而且,就在他登基数年之后,秦国老王去世,新即位的秦孝公,当时只有21岁。如果这时魏惠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重新与韩赵两国签订盟约,还是有机会单独面对秦国,继而吞并秦国。但可惜的是,此时的魏惠王,还沉浸在中原霸主的地位当中,无法自拔,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秦孝公即位数年之后,随着秦孝公重用商鞅,颁布垦草令。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由此开始。此后,秦国的国力开始爆发式增长,魏国再也没有能力,一战吃下秦国了。

[var1]

非但如此,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同时,魏国又和齐国两次大战,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输给了齐国,并且折损了大量的魏武卒。经过这两场大战之后,魏国的军力迅速跌落,再也不是那个中原头号强国了。

与此同时,成功变法的秦国,则是迅速强大起来。马陵之战结束后,秦国更是趁着魏国衰退,派遣大军收回了河西之地。此时的魏国,别说灭秦无望,就算抵挡秦国都很难了。在这之后,中原各国不得不陷入了‘合纵连横’的怪圈。但在没有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这种联盟又极易被破坏,最后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

所以,到了战国中后期,昔日强大一时的魏国,已经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如果不是和韩赵两国抱团取暖,恐怕早就被秦国给率先灭掉了。

[var1]

纵观魏国的衰败史,我们不难发现:魏国如果坚持首先灭掉秦国的话,其实是有机会的。尤其是在魏武侯在位期间,魏国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期。如果不是魏武侯追求所谓的霸主地位,和韩赵两家翻脸,而是先灭了秦国。那后来的历史,恐怕就截然不同了。

说到底,魏国的灭亡,其实是败在了自己没有大局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文帝和颜悦色聊李牧 冯唐七老八十怼 一句 皇帝恼 你不给我面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汉文帝时期。有一回汉文帝乘车路过冯唐任职的官署,见到了当时还担任中郎署长的冯唐,就很好奇,问他说,你看你老人家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在做郎官呢?[var1]你的老家在哪儿呢?冯唐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后来他的爸爸移居到了代地,也就是汉文帝早期的封地。汉朝建立之后,冯唐又迁到了安陵。[var1]冯

  • 仅存“两个半”的孔子家庙,“半个”在青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据《云间志》《青浦县志》等志书记载,隋大业二年(606年),孔子三十四世孙孔贞为苏州长史,奉孔子衣冠环壁葬此。元至正间(1341—1368年),里人章弼继等建孔宅书院,以待学者。明万历间(1573—1620年),郡守贾待问等立碑,修衣冠墓。清康熙六年(1667年),增建大殿、退省斋、碑亭等建筑,并刻

  • 益阳新塘坡战国墓发现自名铜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新塘坡一号墓 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74°。墓上部已被毁。墓口长2.56、宽1.44—1.5米;墓底长2.56—2.62、宽1.46—1.5米,残深3.7米。墓壁先微内收呈斜坡状,近墓底外撇,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两侧墓壁各有两道枕木槽,枕木槽底宽0.32—0.38、高0.48—0

  • 蓝山五里坪新发现战国晚期楚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7月~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蓝山县捷讯皮具城项目剩余征地范围内抢救发掘古墓葬43座,包括13座砖室墓和30座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铁器以及银器等遗物270余件(套)。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在墓群中新发现了6座战国晚期墓葬。现将墓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

  • 赵国本可以统一天下,可赵武灵王的儿子做了件蠢事,导致国家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人是怎样穿上裤子的[var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梦想着,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到战国中后期,最有希望能统一中国的是赵国跟秦国,而最有希望的是赵国,赵国通过改革变得强大要早于秦国,可惜的是赵国制定的统一计划还没来得实施,发生了一件事让赵国走向了衰败。这件事就是赵武灵王在沙丘宫饿死了,而饿死他的却是

  • 皇太极忽悠崇祯杀心腹大患,无名小卒没‘荆轲刺秦王’但报仇雪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不知道袁崇焕究竟是得罪了谁,但必定是被奸人所害。他深信不疑袁崇焕说‘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但没人给他哪怕一分钟喘息的时间。自打皇太极忽悠崇祯杀了袁崇焕,崇祯帝就成了末代皇帝,距离明朝灭亡开始了倒计时。他佘义士管不了那么多,只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来替冤死的主子讨回公道

  • 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字后,立刻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就是君臣、父子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也向我们表明了老师在中国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尊敬师长,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老师是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们对我们整个人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丝毫不亚于我们的父

  • 康熙祭拜孔子时看见碑上的字,迟迟不肯跪,大臣遮住一字他才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康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有很多影视剧都有他的身影,在康熙身上发生过很多趣事。[var1]说起孔子和康熙,肯定会有人觉得有问题,一个是春秋时期的人,一个是清朝人,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关联,为何还能出现趣闻轶事呢?[var1]康熙对儒家学说十分推崇,因为儒家学说对于每个统治者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因为

  • 七岁而为孔子师——《三字经》里的典故丨文兴书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var1]项橐 (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 (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 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 ·秦策五》: “甘罗 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

  • 诸葛草船借箭,为何魏国谋士如云却没想到用火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草船借箭让我们来看看草船借箭的整个故事背景!曹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平定江东。结果,孙权坚决抵抗,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在这场战争中的实力更强大。然而,曹操的大部分军队都是北方人,不太擅长水。荆州擅长水战的将军被曹操误杀。因此,曹操不能直接接过东吴。他只能看着河流叹息,先训练水军。曹操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