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落得商鞅那样,五马分尸的结局?

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落得商鞅那样,五马分尸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33 更新时间:2024/1/21 9:47:17

[var1]

这些贤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论历代贤臣,有二人对秦朝功不可没,这就是商鞅张仪二人,二人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帮助秦国在虎狼之国中脱颖而出,但是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人被五马分尸,一人却得以安享晚年,回归故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这几点原因。

一心为国尽心力,利益纷争最致命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多诸侯和士大夫已经不再恪守周礼,但是一些传统的分封和宗法制度却根深蒂固地体现在国家制度之中,也根植在人们心中。这些旧有的分封制度,与旧有贵族的势力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谁也不敢轻易改变局面。著名的改革家吴起在楚国就已经进行了变法的尝试,规定贵族已传三代,取消爵禄,也停止对疏远贵族的长远供给,这一举措,无疑让国内的贵族利益深受其害,最终在贵族的密谋之下,吴起被射死。

[var1]

这一血淋淋的事实,让多数改革家畏惧不前,不敢轻易进言君主,但是商鞅深知,要想让秦国势力迅速崛起,就必须拔除旧有的沉重的贵族供给,于是不顾背后的反对势力,向秦孝公提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的建议,以军功来论奖赏。这一举措让贵族怀恨在心,所以在商鞅受难之时,人人都想除之而后快。

[var1]

而张仪作为著名纵横家,深知在乱世生存之道,他知道自己生存的优势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拆散各国联合,这样便是为秦国谋求最大的利益,同时国内的贵族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是秦国利益受损,自家也会有所影响。况且在秦国之时,商鞅论军功行赏的制度推行已久,就算张仪有心进行改良,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在没有触碰国内旧有贵族利益的前提下,张仪在国内生活游刃自如。除却在二人所作所为对贵族阶级的影响外,双方对国君的态度也存在着差异。

[var1]

法理推行不顾君,迎合君意求生存

商鞅之所以有如此结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秦惠文王的报复行为。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秦惠文王在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当年秦惠文王身为太子之时,因不满商鞅推行之新法,带头犯下事端,但是铁面无私的商鞅,心中坚持法大于人情,法大于君主之权力,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于是将太子嬴驷的师父太子傅公子虔判刑入狱,处以劓刑,另一师父公子贾处以黥刑!

[var1]

在那个文人傲骨的时代,堂堂太子之师被处以如此之刑罚,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据说公子虔因为容貌受损,自知无颜见人,多年未曾踏出家门,而嬴驷也将此等奇耻大辱记在心中,等到即位之时,想要一雪前耻,果然在嬴驷即位之后,商鞅便被处以五马分尸之严酷刑罚。

[var1]

但是纵观张仪一生从来就没有忤逆君主的行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君主接受自己的建议,君主经过深思熟虑后便也会采纳张仪的建议,当秦惠文王去世后,张仪深知秦武王并不是很看重自己,对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看不惯,于是张仪格外小心,以免被君主抓到把柄,影响今后的仕途,丢了性命。

[var1]

功高震主太招摇,君主心中暗忌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商鞅和张仪命运之天差地别,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二人的处世态度。商鞅自认为一心为秦国江山社稷着想,此后的历代国君也会视自己为座上宾,但是他忽略了君主的所思所想,君主是国家的一国之主,其权威不容挑战,当时改革推行效果明显,国君大喜之时,也不免担忧,商鞅权势过大,在百姓的心中地位明显高于国君,势必会影响国君的权威!

[var1]

甚至当时在民间还流行其让国君效仿舜禅位给大禹的做法,认为商鞅有能力将秦国得井井有条,触犯君主逆鳞,等待的便是专制集权的惩罚与报复,就算秦孝公感念其贡献有所容忍,但是等待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国势不稳,又怎会坐视商鞅权力坐大,商鞅也不懂得有所收敛,二人定会剑拔弩张针锋相对。

[var1]

反观张仪,自为秦国效力后,一直懂得藏拙的道理,明哲保身,在君主面前毕恭毕敬,同时张仪也深知秦王的制衡之术,迎合君主之意思,司马错、甘茂的权力绝不亚于张仪,张仪也从来不为之计较,默默为秦国贡献一己之力,凭借一双巧嘴,拆散诸侯攻打秦国之计谋。张仪在前往楚国游说之时,也成功戏耍了楚国,当时齐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张仪以城池、美女诱惑楚怀王,让楚怀王放弃了攻打秦国的计谋!

[var1]

就在楚怀王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秦国六百里地之时,却不想此时秦国已经和齐国建立了邦交,楚国没有获得梦想中的六百里土地,张仪一概不认账,事后楚国袭击秦国,但是失去了齐国助力的楚国,只能是孤立无援,接受战败的结局。试想张仪如此狡诈、聪颖的一代外交家,怎能不了解身为臣子之道?于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成功以游说魏国的借口,得以离开危机四伏的秦国,回归故国,落得个落叶归根的圆满结局。

[var1]

结语:文能提笔安天下,张仪和商鞅作为历史上一代之豪杰,其所作所为对于当时之政局,以及今日之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无论其结局如何,在后人心中记住的是他们不朽的传奇,商鞅也以自己的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张仪和商鞅您又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呢?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的七大名将:秦魏两战神,五国有名将,李牧孙膑乐毅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战神,这家伙一生经历70场各种战役,从来没有输过。据史料记载,白起一生所杀之人有100万左右,其中光长平一战就坑死赵国45万人。纵观白起的战例,打败过韩国、魏国,打得楚国被迫迁都。然而这位战神过于嗜杀成性,最后也只有落了个被迫自杀的命运。评价白起:坑杀人

  • 孟子面对这个“送命题”,是如何回答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援的本字为“爰”,在甲骨文里如右图,看上去如同一只手抓着一根棍状物,拉引另一只手。就好像有人不幸溺水,在水中浮浮沉沉,挥手挣扎之时,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手持长杆伸过去想把他拉上来的样子。所以我们今天才将帮助别人的行为称作“伸出援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和手密切相关的字。《左传》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援”与

  • 原创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是秦始皇嬴政的恩人,没有他嬴政就没有办法当上皇帝,统一六国。吕不韦,卫国人,早期是个商人,在市面上低价买取货物,囤积起来,然后高价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他天生慧眼,一眼就可以分辨出货物的好坏。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识人用人方便尤为突出。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儿,非嫡非长,母亲还是个不受宠的

  • 原创《山河月明》派李景隆征讨朱棣,是朱允炆最愚蠢之举,赵括之败重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好了言归正传,朱允炆刚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削掉燕王朱棣,朱棣为了自保,发动靖难之役,朱棣被朱允炆逼的终于谋反了,朱棣一路南下,屡战屡胜,就连耿炳文也败下阵来。[var1]朱允炆再次选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因此大将军人选在曹国公李景隆和魏国公徐辉祖两人之间。然而徐辉祖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

  • 《山海经》记载的可能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个人类早已丢失的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是人类文明在地球上却是近几千年才出现的,宏观的来看这个时间非常的短暂,所以说对于史前世界,我们的认知可以说是完全空白的。[var1]那么在华夏古代的奇书《山海经》中就曾描写过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东西,有没有可能这本书记录的其实是一个失落的文明世界呢?[var1]《山海经》这本书,以山为经

  • 亚历山大大帝如果继续东征可以打败秦国大军,战胜秦始皇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发生在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正是秦国的秦惠文王执政时期,就是芈月的丈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亚历山大东征,想到达秦国,是需要突破重重障碍的。首先,亚历山大的东征大军将会面临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羌、氐这些当时还比较分散的少数民族就不说了。秦惠文王

  • 春秋时晋国赵氏只剩一个孤儿,封地全无,又如何成为了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氏的先祖造父,出自赢姓,和秦国公室本是一家。造父善于养马、御马,得到了周穆王的宠爱,被赐地赵城,遂以封邑为氏,自此有了赵氏家族。赵氏世代都是周王的御用马车司机(马车夫)。到了周幽王时期,王室昏聩,赵氏后人叔带就从镐京逃到了晋国,从此在晋国延续了赵氏家族的香火。一开始,赵氏在晋国的地位并

  • 西汉初期的四任赵王:第一任被废,其余三任都被吕后所害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第一任赵王是张耳,但是这是在刘邦称帝以前。刘邦称帝后的第一任赵王是张耳的儿子张敖,刘邦和张耳是世交情,刘邦还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敖。本来张敖就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是他的丞相贯高打算造反,他和他的家眷全部被押往京城。贯高说了,事情都是自己一人所为,与赵王无关,同时看在鲁元公主的面子

  • 长平之战的赵括有没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仔细翻看了《史记》和《战国策》中关于长平之战的相关记录之后,并没有发现白起亲临战场一线作战的记录,更多的是运筹帷幄。同样的,赵军想要在长平之战中取胜,赵括作为主帅,责任是把控全局,坐镇指挥,而不是亲率大军冲锋陷阵,逞匹夫之勇。赵括不死,赵军就有跟秦军继续作战的士气,即使局部失败,也不至于

  • 完璧归赵与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似乎很聪明,真实的他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先来说说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想用城市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赵惠文王知道,这只不过是秦王的借口罢了,他根本不用拿城池来换。但不给的话,又会与秦国交恶。到时候秦王接着这个借口搞不好会发兵攻打赵国。之后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就是凭借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氏璧又回到了赵国。[var1]仔细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