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悦读 | 孔子这样建立“诗教”

悦读 | 孔子这样建立“诗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17 更新时间:2024/1/21 16:57:54

这时,老臣赵衰推荐了郤縠,他的理由是,此人“说礼乐而敦诗书”,即“喜爱礼乐,笃好诗书”。这是因为,礼乐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喜欢礼乐的人道德就好;诗书是政治经验的宝库,熟读诗书就有学问、有智慧。则诗书礼乐赋予了郤縠作为军事将领最重要的两项素质:忠诚与谋略 。

[var1]

就这样,郤縠成了晋国的首任三军元帅。从此,汉语中有了“诗书元帅”这个成语,当我们提起周瑜诸葛亮这样的杰出儒将时,往往称之为诗书元帅。

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那么,《诗经》就是这一传统的总源头。两三千年来,它始终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

人们把读书多、有学问叫作“满腹诗书”“饱读诗书”,这里的“诗书”二字并不是泛指诗歌和书籍,而是特指《诗经》和《尚书》。人们称品位高雅、富有情趣为“风雅”,将故作高雅称为“附庸风雅”,“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它们是《诗经》的主体内容,代表着端正的价值观和纯正的审美品位。可见,《诗经》的因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

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诗教”传统的奠立伴随着中华文明命运的起伏跌宕,是一段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艰辛历程,回顾这段历史,至今仍对我们富有发和教育意义。

[var1]

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在他以前,贵族还是主要的从政阶层,“诗书”还是贵族阶层的主要教养。

城濮之战发生在孔子出生前七八十年,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郤縠所喜爱的“诗书礼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的普遍教养,从西周到东周前期的三四百年间,王家官办教育就是用“诗书礼乐”来教育贵族子弟的。

像郤縠这样纯熟掌握诗书礼乐的人便足以担任三军元帅,是因为这些内容就是当时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郤縠就是当时的“学霸”。“诗书礼乐”全面、立体的教育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三千年前极高的文明水平和政治智慧。

情况到孔子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那些古老的贵族世家不再重视教育,贵族子弟日益不学无术,东周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出现了停滞,原本西周以来比较完善的官办教育体系迅速走向瓦解。

孔子曾对弟子们讲过一段话:“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这七句话讲出了八个人的去向,以太师挚为首的鲁国宫廷音乐家四散飘零,流落到了齐、秦、楚、蔡等国,实际说明了鲁国音乐人才的流失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太师及其属官不仅负责给天子、诸侯的政治活动和休闲生活提供背景音乐,而且他们还掌管着贵族子弟的礼仪、音乐教育,教少年贵族们歌唱、舞蹈、演练礼仪,以及培养官方音乐机构的后备人才,即下一代乐师。他们传授音乐所用的歌词,就是后来《诗经》的前身,当时仅是一首一首的“诗”,就叫“诗”,后来整理成独立完整的著作,便是后人所说的《诗经》。

因此,以太师为首的乐官们不仅是宫廷音乐家,也是当时国家教育机构的教师。比如孔子提到的跑到沿海地区的击磬襄,就是孔子的老师,孔子跟他学会了弹琴和击磬。后来,孔子年长以后到了卫国,日子过得不顺心了,就击磬消遣,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var1]

可是,到孔子晚年,随着世道的变乱,国家也不重视文教,这些优秀的乐师渐渐边缘化而至于失业,纷纷外逃。

从孔子出生之前精通“诗书礼乐”就足以担任元帅,到传授“诗书礼乐”的教师都自身难保,原本官方的礼乐教化队伍风流云散,漂泊天涯海角,这种现象代表着西周以来的文教制度正在瓦解,用一句后来人们熟悉的话讲,就是“礼崩乐坏”。而这,也就构成了孔子开创自己文教事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契机。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可以想见,当孔子掰着手指对弟子们细数这些当年自己接触过、欣赏过、向他们学习过的乐师都流落到了哪里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惋惜和感慨。

因此,孔子开创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他把“诗”的文本——也就是原本在国家教育、礼仪场合中使用的各种歌词收集起来,加以校订,订正其中的错误,删去其中重复和不重要的篇章,留下最精华的三百零五首,它就是我们今天还在阅读、背诵、讨论、研究的《诗经》,去零取整,又称为“诗三百”。孔子不仅校订了“诗三百”的文本,还继承乐师们的工作,校订了其配乐,使“诗三百”皆可被之管弦,和乐演唱。这也就是孔子自己所讲的:“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与此同时,孔子也就接过了乐师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用诗书礼乐来教育自己年轻的弟子们。所不同的是,过去乐师们任职于朝廷,属于官办教育,现在孔子在民间,搞的是民办教育。与之相应的变化是,过去官办教育只接受贵族子弟,现在孔子则敞开大门,凡是有学习意愿、读书天赋的年轻人,不管出身、阶层,都可以来学。

孔子的事业具有继往开来的色彩: 它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内容,继承了西周以来王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把它推向了更广大的人群,打破了贵族世家对教育的垄断,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就这样,通过孔子的努力,《诗经》从周代官方教育的科目之一,转变为孔子的民间教育科目。通过《诗经》进行的教育,就称为“诗教”。

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对诗教非常重视和推崇,他特别重视《诗》的作用,鼓励弟子努力学《诗》。他曾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诵读、演唱《诗经》中的作品可以活跃气氛,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诗经》中作品歌唱着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各种人物事迹,以及政治的好坏、风俗的美丑、人的喜怒哀乐,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理解人情、认识人性;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让大家在歌唱中增进沟通、融洽气氛、增进感情;诗又“可以怨”,帮助人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

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成语“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学《诗》有如此多的好处,孔子说,年轻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家庭中与父母相处和到社会上与上级沟通都会用得上。因为,学《诗》能调节性情,使人平和;能塑造价值观,让人忠厚;并能教人文雅地讲话,有效地与人沟通。

[var1]

最后,孔子还补充讲了《诗经》在知识积累方面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让人认识很多动物、植物。据今日学者统计,《诗经》中提到的动物有一百多种,植物有两百多种,另外,还有很多农具、工具、车马、建筑以及多方面的生产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一部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在知识匮乏、书籍有限的春秋时代,《诗经》的确可以说是一门融会多种知识的综合学问。

就这样,在孔子的鼓励、倡导下,春秋末期在贵族教育中已经备受冷落的“诗教”,又在民间兴盛起来。孔门弟子成为传播《诗经》的主力,我们今日所能看到的《诗经》版本,传统认为就是出于孔子弟子子夏学派的传承。孔子对《诗经》的保存和传播、对中国诗教传统的缔造,可以说功不可没。

同时,借着《诗经》的传播,从西周到东周这段丰富多彩的历史大事和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也都得以完整、生动地保存下来,流传后世,成为我们今天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史料。

2020年至今,我有幸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合作,参与了《诗说中国史》系列节目的制作。我讲授《诗说先秦》部分,即采撷《诗经》中的名篇佳句,辅以历史资料和文物佐证,力图使《诗经》的经典名篇获得富有深度的解读,使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得到生动传神的呈现。

从策划到制作,其间三易寒暑,有苦有乐。为了尽可能通俗、平易地讲述那段深邃、遥远的历史,我反复揣摩、研究了各种文献、资料,这个过程也加深了我自身对《诗经》的理解和体会,使我久久陶醉于《诗经》的魅力。在合作过程中,各位编导和工作人员其乐融融,再次印证了《诗经》这一经典恒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主任,“百家讲坛”《诗说先秦》节目主讲人)

编辑 | 宫英英

校对 | 高华

来源 | 光明日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记里记载一个晋国的故事,不但传奇且读来令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景公三年,晋国大臣屠岸贾有心铲除权倾一时的赵家,当时大夫赵盾刚死,儿子赵朔继承大夫职位,羽翼未丰,屠岸贾随便编一个赵盾的罪名,要求诛灭赵氏全族,大夫韩厥反对,但屠岸贾不听,韩厥只好急急忙忙跑去告诉赵朔,要赵朔赶紧带领家人逃亡,但是赵朔不肯,对韩厥说:”请你务必为赵家留下后代,我死而无恨

  • 苏秦替燕国卖命十几年,他的兄弟为什么反而要祸乱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刚登基,齐国就给燕国来这么一出,对燕易王来说,这个仇算是结下了。而且,燕国周边的国家里,只有赵国和齐国这两个强国,相比较而言,齐国这种不顾道义的行为,更为可恨。于是,燕易王就准备派苏秦到齐国去做间谍,也就是卧底,从而扰乱齐国。燕易王十年,他正式称王,称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苏秦算账,理由是,苏秦勾搭

  • 春秋晋公盘:孟姬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文物档案主角:晋公盘体态: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出生时间:春秋出生地:不详藏宝地:山西青铜博物馆[var1]2014年6月22日,学者吴镇烽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介绍了一件青铜重器——晋公盘,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一书。当时被描述的

  • 燕国一次性的强大:差点灭了齐国,为什么又输得贼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燕昭王来说,齐国差点覆灭燕国的行为,让他非常气愤,复仇的火焰就一直盘踞在了他的心里。但是,他心里很清楚,燕国在战国群雄之中是比较弱小的,隔壁的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改革,都已经强大起来了。燕国如果不做出改变,别说找齐国复仇了,就连自保都会是个问题。于是,他便用重金招纳贤者。这时候,郭隗对他说:“大

  • 典说江苏 | “一发千钧”:吴王刘濞的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段是枚乘劝说吴王刘濞的话。“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后来就衍生出“一发千钧”的典故。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因平定淮南王英布有功,封吴王,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在去封地之前,刘邦召见了他,看他有反相,就有些后悔,但已然授印,也无可奈何,就只能说:“汉兴五十年内,东南方向将发生叛乱,难道是你吗?

  • 【金玉良言】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吕氏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赏析[var1]这句话讲事情成功于否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把握住了时机。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时机,乘时而动,许多难以想象的事也都可以变为现实,所以有道之士不必急,只需韬光养晦,勤以待时就可以了。[var1]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

  • 一口气读完五国伐齐!强盛的齐国,为何在战国中期忽然衰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五国伐齐开始之前,齐国和秦国,几乎可以并立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一东一西,正好可以决定整个天下的走势。不过,一场五国伐齐的大战之后,齐国直接被五国围殴了一顿,国力瞬间暴跌,此后再也无法和秦国争雄了。所以,在这场大战之前,战国历史还处于两强争霸的局面。但这一战结束之后

  • 法家商鞅◇李保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法家商鞅◇ 李保强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意思说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他本名叫鞅,姓公孙,人称卫鞅,祖上姓姬。约公元前(395~338年)他的出生地应该是河南安阳市的内黄县境内。前两年风糜国内的《大秦帝国》和《大秦赋》这两部冗长的电视剧可谓出尽了风头,原著作者孙皓辉不仅荣登历史

  • 管仲的军队改革为什么如此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

  • 黑冰台是秦国最神秘的天子近卫军,为什么秦始皇死后就神秘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也有另一种说法是:黑冰台是秦始皇令其妹嬴淑设立的,这是一个杀手、细作组织。专司谋杀东方六国权臣名将,收集军政情报的机构。秦灭六国,一统天下,黑冰台再无价值,便被秦王逐渐遗忘,而当年黑冰台统领公主赢淑,依旧控制黑冰台,直到秦亡。[var1][var1]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