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唏嘘,为何秦惠王要抛弃商鞅

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唏嘘,为何秦惠王要抛弃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79 更新时间:2024/2/18 17:41:37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var1]

在历史上,商鞅绝对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史诗级的重要人物,绝对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变法改革下,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最后在嬴政手中并吞六国,统一天下,让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封建制的大一统国家。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当年的商鞅,今天的中国很可能就和现在的欧洲版图一样,成为一块块巴掌大面积的小国家。

今天的商鞅,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这是毋容置疑的,当年梁超就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一文中,将商鞅列入其中。梁先生的见识与博学我们就不用多说了,他都如此认为,那么充分证明了商鞅在历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就这样一位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司马迁的《史记》对商鞅的评价却不高,《史记》这部作品从对里面所有的人物的评价来看,有褒有贬,功过分明,确实是相当客观的,也是非常可信的,让我们来看看太史公原文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var1]

《史记 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在文中,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刻薄,工于心计。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贿赂秦孝公的宠信太监景监走后门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残酷的“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昂、不听其谋士赵良的苦口劝告,一意孤行,最后恶名传于秦国,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寡恩的人。

司马迁在这部列传中肯定了商鞅的贡献,但对其个人品德却是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不以为然。司马迁,太史公,史家之第一人也。其评价基本都相当客观、公正。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其给出的评价肯定是有原因的。

[var1]

历史上的商鞅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以他对秦国的贡献,他最后到底该不该受到“车裂”这样的残酷刑法的对待?让我们回首那段历史,来细细解答这些疑问。

商鞅在获得秦孝公的重用后,强力推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为:

一、编定户籍,加强内部管理。

二、一个户主如有两个儿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分家,各自独立生产维持生活,防止一家人互相依赖。

三、全国百姓都要努力耕耘和纺织,如超过一般人的生产量,可免除徭役,以增强秦国的经济力量。

四、重新规定爵位,奖励对外作战有功的人。

五、凡是没有军功的贵族,都废除他们原来的爵位,取消贵族世袭的权利。

六、普遍建立以县为单位的行政制度。

七、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八、统一度量衡制度。

[var1]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讲究严刑峻法,以法立威,以法慑人。商鞅在变法中确实很好地执行了这一原则,在锐意变法的过程中,商鞅法令森严、毫不容情,秦国就在这样的改革下逐渐走向强盛,最终统一天下,商鞅确实功不可没。

从上面这些措施看,确实对秦国的一步步崛起起到了很大帮助,也奠定了秦国最终的霸主地位。但真正让商鞅引起后世人无数争议的是因为他执法的尺度太过严厉,甚至很多时候到了惨无人道的黑暗地步。很多史料例如《旧唐书》就将商鞅直接称为酷吏。甚至有后人认为,历史上“酷吏”的始祖就是商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酷吏的几个特点:

具有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眼里只有主子,其余通通“六亲不认”3.为达目的,手段狠辣

4.结局都很悲惨。

让我们来看看商鞅是不是符合这些特点。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是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概念,理论认为,这样的人不拘泥于规则条款,具有和常人不同的思维,这样的人在其从事领域往往能有很大成就,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领域的人,但从政的话如果走向极端,其破坏性往往也极大,

商鞅出师后,投奔在魏国丞相公叔座门下,公叔座临死之前,魏王前来探视,问可有贤良推荐,公叔座推荐了商鞅,但其后说到:此人有大才,大王如果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把他杀掉,免为别国所用。奇怪的是随后公叔座又把商鞅叫到身边告诉他快逃,说大王看神色不会用他,可能会杀他。商鞅则大笑道:他既然不会用我,也肯定不会杀我。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肯定保命要紧,赶紧逃命。然而商鞅思维方式角度与常人不同,他从魏王的反应看到了事情可能发展的另一面。事后证明,他确实判断正确。

[var1]

不管怎么说,这位公叔座的言行确实叫人难以理解,这种前后言行颠倒的举动实在让人无语,既然以国家为重为何又事后向个人卖好,典型的又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最起码也算是个具有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人,有这样的主人,自然物以类聚,也难怪欣赏商鞅这样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的门客。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不拘泥于旧有的传统制度,敢于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例如为推行变法立木取信等等,也证明其确实是一个具有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大权在握后,行事更是肆无忌惮,整个秦国上下,他只忠于秦孝公一人,其酷法针对的是除秦孝公一人之外的所有秦国人。搞的怨声载道,纷纷不满。甚至太子犯了过错,他也敢处罚,后来孝公发话,才用无辜的太子老师公子虔代刑,处以“削鼻”、“刺字”,直接搞成了个终身残疾。其他人更是不用说了。

公子虔

[var1]

在当时的秦国,俨然他成了只对孝公一人负责,其余人统统“六亲不认”的第一权臣。反正是人见人怕,楞的简直无人敢惹。当然,这样的人,你也可以说他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的是,这和酷吏的第二点非常符合。

至于第三点,更是不用说了,为推行变法,其法令严酷程度令人咋舌,在变法期间,酷刑的滥用例子多如牛毛,轻罪即用重刑,盗窃就能砍去手脚,甚至把灰倒在大街上也要被砍掉手臂,量田地的时候超过六步就要砍掉四个脚趾等等。

历史上著名的“腰斩”、“车裂”等酷刑就是在商鞅的大力开发下发明出来的。在这一点上,酷吏们总能表现出惊人的智力和创造力,让你不得不服!

[var1]

更令人发指是设立的“连坐法”。

有史料记载,商鞅规定“连坐法”的奖罚:“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在这样的恐怖环境下,整个国家百姓,人人自危、提心吊胆,甚至连邻里和亲人都要提防,可以想见,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有多么可怕。

我们再来看看商鞅变法时所设的刑罚,有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后面三个请从字面去理解,不行就百度下,具体实在不能解释了,因为那场面实在太过血腥。

不仅如此,商鞅还严厉打击一切与他的不同政见者,在这些路线斗争中,商鞅毫不容情,人命在他眼中简直就如同草芥,一次在渭河边执法,一次就屠杀了700多反对他的文人。史料记载,血水把渭河都染红了,凄惨的号哭声震天动地。商鞅亲临现场执法,毫不为所动,其冷酷无情可见一斑。

[var1]

同时商鞅还实行愚民政策,甚至秦国百姓都不能议论变法,任何对变法有评论的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通通全部流放到偏远的穷山恶水中去自生自灭。

这样一个人,内心有多冰冷,当真无话可说,无言以评!反正个人一直认为,如果不世功业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那么这份伟业恐怕不要也罢。

最后一点:结局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但商鞅滥用酷刑的行为也招致了秦国上下普遍的怨恨。这份怒火就如同火山一般正在积累,就等待着爆发的时机到来。这样的人,只能得势,一旦失势,则下场一般都很悲惨。失势之后只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商鞅在轻贱别人生命的同时,最终也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

[var1]

商鞅最后的下场和历史上所有的酷吏下场完全一致,最终身死族灭。孝公死后,《战国策》这样描述商鞅最后的命运:“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可悲的是,“车裂”之刑正是商鞅指导下发明的。“作法自毙”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商鞅的内心为人,商鞅一直自诩忠君爱国,声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发展强大而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在他变法期间,视人命如草芥,还可以解释他是为了自己伟大的抱负而让秦国暂时做出的必要牺牲。也可以理解为在那个纷乱年代里高位者的思维惯性,但当到了他自己这里,让我们看看他虚伪的一面。

当秦惠王下令逮捕他的时候,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立即就抛弃了他曾经信誓旦旦的为了秦国不惜粉身碎骨的誓言,马上逃回封地举兵反抗。原来商鞅其实只是把别人的性命看的很轻贱,换到他自己了却是另外一回事。你要真是如你说的那样激昂大义,就应该以国为重、慷慨赴死、舍生取义,也全了自己忠君爱国的名节。如果是这样,那么小编也服气,也不会有今天的这篇文章。

[var1]

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商鞅其实并不是那种能够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的人。他可以为自己的宏图抱负随意牺牲别人的生命,自己的却另当别论。

当然,这种行为今天我们能理解,换成大多数人估计也会这么干的,但商鞅的另一面也确实真实完整的暴露在我们面前。相较于文天祥、方孝孺这些人,他并没那么伟大!起码可以说从人格上说没那么伟大!!

最后,在今天的某些观念下,请别用什么文明的进步总会有落后和弱小做牺牲,什么成大事不拘小节这类的理论来为商鞅辩护,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快刀的主人和快刀下的冤魂都不例外,在灵魂面前,高贵和卑贱都是平等的。说这些话的那些人都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换言之,如果牺牲的是你或你的家人你会怎么想?如果被砍去手脚或被割去鼻子的是你或你的家人你会怎么想?......

[var1]

当年美洲和大清帝国正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而成了资源被掠夺的牺牲品,难道你能认为那些美洲的殖民掠夺史都是应该的吗?整个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都是应该的吗?个人感觉,说这些话的人用句俗话说:就是火石没掉到自己脚面上,不知道那种疼。

这类人永远是免费的时候慷慨、安全的时候勇敢,永远是站在远处隔岸观火、高谈阔论,反正自己又没危险。他们是自以为站在了人类历史的一个至高点上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站在键盘上那份俯视众生的快感让他们非常享受。然而如果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下那份煎熬下的苦痛,恐怕这些人会比商鞅跑的还快。起码我相信,不跑的人不多。因为这才是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向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酷法能稳定一时,但酷法不能稳定万世,如果说秦国的统一步伐开始于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那么,秦朝的苛政也是开始于孝公和商鞅。商鞅死后,有秦一朝,完全地严格执行了商鞅严刑峻法的传统,据后世统计,秦在得天下和治理天下过程中,其苛政下死亡的百姓人数远高于战国时期死亡人数。后来接替其的汉朝史学家也认为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商鞅的严刑酷法。

[var1]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秦朝法令太严酷,陈胜吴广怎么可能因为大雨误期就会被砍头而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从而掀开秦末大起义的序章,刘邦也不会因押送赴骊山的役徒逃亡而必获死罪而在芒砀山落草与秦决裂,最终取代秦朝。

商鞅是一个政治家,但绝对不能说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不光要能顺利推行自己的施政方针,而且还要会善于和各方面势力所妥协,在不影响自己的大政方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起码表面上维护好各方面的利益,避免矛盾激化,这样的变革不但阻力小,社会也会平稳过渡,个人也会很安全。

在这一点上,商鞅之前不是没有过先例,那就是管仲。管仲在推行自己的变法的时候首先让各方明白自己的政策,不激进、不高压,努力和各方沟通交流,在具体施行中也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不容易引起反弹。管仲的改革不但让齐国强大起来,而且直至今天,他都被后世赞誉有加,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大赢家。总之论在从政水平方面的一切一切,管仲的层面上确实高出了商鞅不知道多少。

[var1]

所以商鞅,你说他是一个法家典型代表也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也好,说他是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也好,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他绝对是一个酷吏。孝公死后,变法的成果已经显现,法令的制度已经确立,国家正在强盛,在这样情况下有不有商鞅已经不重要了,而当年商鞅因冷酷而种下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面对举国上下对商鞅的汹汹仇恨,换你是秦惠王的话,你会怎么做?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商鞅的“车裂”之死,绝对不冤,不为别的,只为那渭河边刀下的凄厉号哭的冤魂!!!反正,如果小编是秦惠王,不会选择“车裂”,小编会选择“凌迟”!不为别的,只为还那些冤魂一个公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武和孙膑,究竟谁是“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关于“孙子”的真实身份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孙武与孙膑(生于战国时期,又出仕齐国,著有《孙膑兵法》)的关系。孙武与孙膑,究竟谁是“孙子”?[var1]曹操作注,让《孙子兵法》扬名在山东临沂旧城城南约1公里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冈,东边的叫做金雀山

  • 战国风云之楚怀王熊槐——赢得生前身后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28年,魏国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怀王刚继位,楚国正在办丧事的时候,发兵轻取楚国径山,楚国并没有理睬魏国的行为。公元前323年,楚怀王以送魏公子高回魏国为借口,派大司马昭阳率兵攻击了魏国,在魏国襄陵之地大败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一雪当时魏国夺取径山的耻辱。[var1]公元前319年

  • 秦国最强将领竟不在秦始皇麾下,一生为秦的白起,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出了一位绝世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杀神白起。他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兵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未尝一败,为之后大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就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晚年仍是不得善终。[var1]白起所生活的年代,是秦国最强盛的时

  • 江西春秋地理: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境内的楚、吴、越三国演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江西省境内的赣江,南北走向,像一片树叶中间的叶脉,将江西分成叶脉两边的叶片状,围绕赣江的支流分布成叶脉两边的侧脉,宏观地看江西的地形咋一看还真有树叶的形状出来。[var1]夏、商王朝时期,江西境内有过规模宏大的方国,宜春市的樟树和吉安市的新干,两个地方出土的吴城方国遗址和牛头方国城遗址,大量的青铜陪

  • 楚国的鹿挑断了楚国的的霸业,春秋时期的金融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的美国,凭借它强大的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兴风作浪,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其实,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已经很会玩儿金融战来达到战略目的了。春秋时期,齐国兴盛起来,当时是齐桓公在位,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励精图治,齐国一步步的强盛起来,齐国的强盛。随着齐国的势力一步步的向南扩展,而在这

  • 有趣大白话讲解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年轻的楚庄王早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了,他要进军中原。来一个一鸣惊人,让大伙儿看看。就因为这种志向,所以中国成语又聊了那么一句叫问鼎中原。其中的问鼎这个典故还是说的楚庄王。他为什么这么大的雄心,下这么大的狠心,因为他要拼一把,要比前几辈的楚国国君们干出更大的业绩来,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自己头顶上的这顶王冠,

  • 春秋战国故事:小人物勃缇的生存法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以后,晋献公派寺人(君主身边的侍卫或侍从)前往蒲城刺杀公子重耳,要求其第二天到达蒲城,结果这寺人当天就到达了蒲城。导致得到消息的重耳,慌忙逃跑,结果两拨人在院子里碰到一块,寺人提刀就砍,重耳慌不择路,翻墙逃走,寺人伸刀砍去,结果把重耳的衣袖砍掉了,吓得重耳一身冷汗,而这

  • 新泰市楼德镇历史:鲁国菟裘城,泰安府二衙,徂阳县城,山医驻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鲁国菟裘城西汉时楼德地属柴县。东汉柴县废置,楼德地属梁父县。《左传》杜预注:菟裘,鲁邑,在泰山梁父县南。梁父县,属泰山郡,唐贞观年间并入博城县。博城县后改为乾封县,北宋改为奉符县,属兖州,金元属泰安州。明代泰安州属济南府,州治不设县,奉符县撤销,县域由泰安州直管。[var1]汉代泰山

  • 战国后期,秦国是如何打败六大诸侯国建立秦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和李斯对六大诸侯国进行分析后,明确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抗衡,更加增强了秦王政灭亡六国的信心。为了不让六国有机会进行合纵攻秦,秦王政听从李斯及尉缭的建议:对六国继续采取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即笼络远处的燕齐,稳住魏楚,率先消灭近处的韩赵。同时贿赂各国权臣,扰乱合纵,以防六国合纵攻秦。既然灭亡六国

  • ​韩效祖: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可用成语贯穿一生的兵仙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汉十年(前196),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兵仙"的韩信,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诱骗到长乐宫钟室(今西安市未央区罗家寨村),以谋反的罪名冤杀,这位战无不胜的战神因功高震主,走完了他传奇而短暂的一生,终年三十六岁。这位草根逆袭到贵为王侯的英雄,其事迹可用成语贯穿一生:一饭千金:韩信早年贫困,母亲死了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