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子午谷奇谋?是过于谨慎还是另有原因?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子午谷奇谋?是过于谨慎还是另有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91 更新时间:2024/1/19 5:27:12

魏延在三国武将之中颇有名气,他能文能武,并不只有匹夫之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魏延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战前还能出谋划策,只可惜因为一时沉不住气,最终被谋反罪杀害,于是世人皆成魏延有“反骨”,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诸葛亮本将兵权托付于魏延,而杨仪害怕魏延加害于他,便造谣魏延要率兵谋反,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

从人物角度来看,魏延的野心不过是蜀汉的大权,能够统帅三军,反观杨仪却是个阴险小人,最可能率军投降魏国的反而最可能是杨仪。

魏延在跟随刘备集团四处征战中,功勋卓著,立下了许多功劳,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并不重用魏延,因为其杀害自己原先的主公,诸葛亮多有防备,其实并不是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曾献过计策,并请求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的机会,然后奇袭长安,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根据《魏略》(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为夏侯楙胆小无谋,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带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突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悬危而弃之不用。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看来,魏延的计谋确实是胆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魏延真的有机会率军奇袭长安,历史还真的可能改写,所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太过于谨慎,以至于耽误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好机会。

子午谷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石泉县,大致呈南北纵向,长约330公里,北部出口称为“子口”,南部出口称为“午口”,地势极为险要,在秦岭部更为凶险。从地理环境和战争的角度来看,魏延率领大军从子午谷直驱长安,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并且也没有很大把握能够攻取长安城,作为北伐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必须为部队负责,而诸葛亮又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除了谨慎之外,诸葛亮还可能有其他顾虑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年仅26岁时就在隆中为刘备规划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难道他就没有想到奇袭长安吗,这一点也有待考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曾提出过“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并且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正所谓高风险高回报,诸葛亮宁可步步为营,稳妥取胜。

有学者曾提出,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也包括担心魏延拥兵自重,如果真的奇袭长安并攻取之,魏延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一点的推荐是源于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之事,后世之人也更愿意相信魏延会谋反。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计划攻取长安,而是凉州(西北首府)。诸葛亮曾提出计划,派出一支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的主力部队,以此来将曹魏军队牵制在关中地区,然后率领大军从坦道攻取陇右,用以切断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从而为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攻取凉州后,再步步为营,慢慢蚕食魏国,虽然诸葛亮最后多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姜维后来的北伐更是亏损得厉害。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失利,后世之人才替魏延打抱不平,认为诸葛亮太过于谨慎,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难道结局一定是这样吗?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即使诸葛亮准许魏延实行子午谷奇谋,司马懿也很可能看穿魏延的计划,司马懿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虽说司马懿这些话是“事后诸葛亮”,但从司马懿“闪电战”击败孟达的事情来看,他肯定是对奇袭之事是有所防备的,只要司马懿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在子午谷关键处部下埋伏,魏延可能会全军覆没。不管用不用子午谷奇谋,都不能把这个帽子往诸葛亮的头上扣的,诸葛亮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管诸葛亮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问题,子午谷奇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险性,这一点魏延也是清楚的,何况长安又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就算攻破了,魏延也难以坚守,并且尚未占得潼关,这一点来看他也是难以坚守的。

大家对此怎么看?如果存在问题,还望大家海涵并指出,谢谢大家对百晓生的支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人物:秦朝传奇人物李斯的一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

  • 山西一座古墓,只有一颗头颅,墓中竟是韩信,守墓人看守22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这是民间所流传的,来自韩信墓前的一副对联。 单单看这两句的形容,就可以看出,韩信

  • 两广有一批秦墓,解开历史奇谜:难怪秦朝灭亡,岭南秦军却不回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不久后,中原本土便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面临灭亡之危,边境秦军皆紧急回援。例如,长城军在王翦孙子王离的带领下,与章邯一起包围巨鹿。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岭南秦军不仅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救援,反而还断绝道路。其后,岭南秦军更是相互攻击,最终由赵佗统一百越,建立了强大的南越国。因此,很多网友都感到奇怪,为

  • 山东出土一陶片,上写三字足以改写史书,难怪项羽能全歼50万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彻底歼灭楚国,秦二世尽调关中雄兵增援章邯,士兵由刑徒换成了真正的秦人,秦军势力由此大振。随后,章邯趁项梁骄傲自大之时,大破楚军主力。章邯以为楚国已破,于是心满意足地率领主力北上功打赵国,与南下的长城军统领王离相汇合。最终,两军合军50万,将赵国残余势力包围于巨鹿城,王离负责围城,而章邯负责保护粮

  • 秦始皇禁食牛肉,王翦却让60万士兵敞开吃,2200年后发现真是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对山东六国的统一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当时秦军已经顺利灭掉韩国和赵国,魏国首都大梁遭到了包围,已经仅剩苟延残喘之力,而燕国则已经放弃本土,退守于辽东。因此,秦王将征伐的下一个目标,放在南方大国——楚国身上。自商鞅变法以来,楚国就一直在秦国手上吃败仗,甚至连老巢——郢都都已经成为

  • 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笔上,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最大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暂且叫她甄宓吧,毕竟她征服了三国四个重要的男人。相传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攻下邺城的目的就是她,没想到曹丕先父亲一步抢走她,而曹植暗恋她终生,为她写下《洛神赋》。其实,她本是官渡之战另一战方袁绍的儿媳。01能让三国四个响当当的男人倾倒的女人,自然非凡。出身非凡。甄宓家世代为官,整个家族有权有钱。长相非凡

  • 大一统的郡县制国家是如何起源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中国国家制度的起源,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以为到秦始皇才建立了郡县制。但其实秦始皇只是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以越来越成熟的郡县制来替代,秦始皇并没有创造郡县制;或者以为是秦始皇为中国确立了大一统的制度框架。但也有观点认为,周代本身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制度框架,只不过比较松散,采取了分封诸侯各守其

  • 沉香葬关羽,真的确有其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曹操是否真的用沉香木续了关羽身躯?《三国志》中是没有这种说法的。《三国志》记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简洁明了,并无沉香一说。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描述了沉香续躯的说法。《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中写道:“权从其言,随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

  • 刘备临死前,提拔一员虎将,不仅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就如同杜甫这句诗中所说的一般,223年,刘备征讨东吴失利,自己也于三峡白帝城升天,留下了一个只开创了一半的基业给后来者。刘备去世之前,在病榻之上,将蜀汉基业以及后主刘禅一起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受先帝遗诏,因此兢兢业业,多次北伐,想要光复汉室,却始终没能实现,

  • 王京州丨易代之际的曹植心迹论——以《三国志·苏则传》“发服悲哭”为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易代之际的曹植心迹论——以《三国志·苏则传》“发服悲哭”为中心*王京州[摘 要]《三国志·魏书·苏则传》有关苏则与曹植“皆发服悲哭”的记载有误,实是牵合鱼豢《魏略》苏则“发丧”和曹植“怨激而哭”两事而为一事。曹植私底下的愤激悲哭与表面上对新朝的讴歌颂美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可溯源于曹操逝世终止其政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