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智取庐江:曹操的老朋友刘勋拥兵数万,孙策如何轻松将他击溃的?

智取庐江:曹操的老朋友刘勋拥兵数万,孙策如何轻松将他击溃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395 更新时间:2024/1/3 0:49:18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15

袁术之死让东南局势更为明朗,这一集团很快分崩离析,最终为孙曹两家所瓜分。

而作为袁术余部,这些人也必须为了自己的前途做出决断,尽快选边站队。

相比起来,曹操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一是天子在他手里,占据着大义名分,第二他的实力也比孙策更强大。

因此那些有名望的人,比如张范、张承兄弟,他们肯定是回归朝廷,而不会投奔孙策。

而袁术的亲信部下则有着不同的立场,虽然孙策也是敌人,但毕竟从前是同僚。孙策和袁术交恶的直接原因是袁术称帝,如今袁术已死,双方就没什么解不开的仇恨了。

但曹操却是袁术长期的敌人,倘若投靠曹操,难保不会遭到清算。毕竟桥蕤等人已经被曹操干掉了。因此这些人是更倾向孙策的。

另一方面,孙策也对他们释放着善意,他一直没有着急北上进攻,就是不想把他们逼到曹操那边去。

这一对策最终起到了效果,以长史杨弘、大将张勋为首的袁术亲信准备投靠孙策。

这些人带着袁术多年来搜刮的民脂民膏上了路,可他们还没来得及渡江就被人给劫了。

这个人就是庐江太守刘勋

说起来,这个刘勋可是孙策的老冤家了。当初孙策拼死拼活进攻庐江,为的就是袁术许诺的那个庐江太守一职。然而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袁术还是把这个职位给了亲信刘勋。

这回刘勋又跳出来跟孙策作对,几乎到了嘴边的肥肉被抢走了,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呢?

不过现在却不宜直接和刘勋开战,因为此时刘勋的势力已经扩张到孙策也不得不正视起来的地步了。

刘勋本来只是一郡太守,实力有限,但是他在短时间内先后接收了三支人马,实力大幅膨胀。

第一支就是前文所说的杨弘、张勋等人以及他们的部曲。

第二支则是袁术家族的核心力量。袁术死后,曹操立刻任命荀彧推荐给他的严象为扬州刺史,准备接收袁术的遗产。

袁术的从弟袁胤、女婿黄猗等人不敢和曹操对抗,于是放弃了寿春,带着袁术灵柩及其家人、部曲等,投奔刘勋去了。寿春落入曹操手中。

第三支人马的归顺则更加离奇,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一般。

在庐江本地,有张多、许乾等豪强,而郑宝则是其中实力最强的,拥兵万余人。

这个郑宝本身倒是没什么,但他手下却有个人才,那就是被大名士许劭称赞为有佐世之才的刘晔

刘晔最初是愿意辅佐郑宝的,还邀请好友鲁肃前来,但是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对郑宝失望透顶。

或许是畏惧势力日益强大的刘勋,郑宝想要带着部众渡江南下,还强迫颇有名望的刘晔去办这件事。

这是刘晔绝对不能接受的。南下自然而然是去投靠孙策了,以刘晔的眼光,他肯定能看出孙曹两家关系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作为汉室宗亲的他只有投效许昌汉廷一个选择,而不可能去为孙策效力。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曹操的使者到了,刘晔和他会面后,又邀请他在自己家住了几天,在这期间,刘晔坚定了归顺朝廷的决心。

其实有了许劭的宣传,刘晔的名声肯定也传到了曹操耳中,这次派使者来,大概率就是来拉拢他的。

此时郑宝的心中也是疑惑不已,天天和曹操使者混在一起,这个刘晔到底想干什么?于是他以问候使者为名前去一探究竟,为了保险起见,郑宝带了好几百人。

不过到了刘晔家后,郑宝还是大意了,最终被刘晔骗入内室中当场斩杀。

郑宝死后,刘晔割下他的首级并走出大门,对郑宝的部下说:“曹公有令,谁敢轻举妄动,与郑宝同罪。”

这些人看老大死了,很快一哄而散,逃回军营。

刘晔马上跟过去,找到其中的军官,与他们陈述利害并加以安慰,最终让他们心悦诚服,都愿意遵从刘晔的号令。

就这样,刘晔收服了郑宝的部众,足有数千人。

然而之后刘晔却没有直接归顺曹操,而是投靠了刘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勋并不单纯是袁术旧将,他和曹操也有交情。

大约十年前,在汉灵帝中平末年,刘勋曾担任沛国建平县长。而曹操的老家就是沛国谯县,和建平县挨得很近,也就是这时候,刘勋和曹操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后来曹操招了四千多丹阳兵,当北上走到沛国龙亢时士卒哗变,形势一度危急,好不容易才在铚县和建平县收拢了一千多人。在这一过程中,想必刘勋又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凭借和曹操的这层关系,刘勋在曹操和孙策之间做出什么选择想必是没有悬念的,正因为如此,刘晔才会去辅佐他,帮助他就等于帮助朝廷。

总之,在得到了三支人马的加入后,刘勋已经颇具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孙策只能暂时掩饰自己对庐江的野心,从而徐徐图之。

之前让孙权进攻广陵,不仅是要消除下邳陈氏的威胁,同时也是在麻痹曹操和刘勋,让他们以为自己并没有惦记着庐江,同时暗中等待机会。

孙策这一手是否骗过曹操不得而知,但根据刘勋后来的表现,他肯定是被骗过了。

不过即使曹操没有上当也不要紧,因为在建安四年(199年)年底,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就已经迫在眉睫,他已经没有精力再来管淮南的事了。

其实按照孙策长期以来的规划,在拿下江东后的对外扩张中,首要目标是荆州,而并不是江北的袁术故地。具体目标则是江夏的黄祖。

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孙策始终对江北兴趣不大,在他临死前对张昭等人的遗言中,也表示要以江东为基础,不要渡江北上。

然而西征江夏必须以水军为基础溯江而上,这样一来则不可避免地与庐江郡产生接触。

在刘勋担任庐江太守期间,孙策和袁术已经决裂,他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来自孙策的威胁,因此将郡治从舒县迁移到皖县(今安徽潜山市)。目的就是防备孙策。

皖县位于皖水之畔,皖水向东汇入长江,其河口被称为皖口,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金陵屏障安庆。

也就是说,刘勋可以很容易地从大本营皖县出兵封锁皖口,截断长江。即使孙策勉强冲过去,后面的补给线也要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倘若不解决庐江的问题,西征便无从谈起。

如今孙策等待许久的机会终于到了,曹操已经无暇顾及淮南,因此这次势必要拿下庐江。

不过孙策却没想和刘勋硬碰硬,他虽然作战勇猛,但用计也是他的一大特长。这次他就给刘勋来了个连环计。

首先,孙策宣称要征讨黄祖,让刘勋放松警惕。同时又派人携带大量礼物,并给刘勋送了一封信,信上说豫章郡海昏县的上缭很富裕,建议他去攻打。

为什么孙策有把握刘勋会听信这个建议呢?

原来刘勋手下人太多,而庐江郡经过之前的战乱略显凋敝,根本就养不起这么多人了。

之前刘勋让从弟刘偕去豫章买粮,他发现海昏上缭这个地方很富裕,当地豪强宗帅可以拿出三万斛大米。不过他们却不太配合,刘偕折腾了一个月才买回去几千斛。

于是刘偕建议刘勋干脆别买了,出兵抢他的!

这时候正巧孙策也给出了相同的建议,还送了一大堆礼物,再加上手下人一通吹捧,刘勋一下就飘飘然了,准备欣然接受。

此时唯一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就是刘晔,当初郑宝想要投孙策他就极力反对,因为他早就看出了孙策的野心。如果贸然出兵导致大本营空虚,到时候孙策来个长驱直入,那就万事皆休。

刘晔苦苦相劝,奈何刘勋根本听不进去,悲剧就此铸成。

刘勋亲自率军进至上缭,到了以后却发现当地豪强早就躲起来了,人家来了个坚壁清野,刘勋什么也没抢到。

此时孙策已到达石城(今马鞍山市附近)。这次孙策大军阵容极盛,宗室成员有孙贲孙辅、孙权,其他将领有周瑜、韩当程普董袭等,可以说是精锐尽出。

他听到刘勋已经出兵的消息后,将全军兵分两路,让孙贲、孙辅领兵八千,埋伏在刘勋回师的必经之路彭泽。他和周瑜则率领两万主力部队直捣刘勋的大本营皖县。

这疾风迅雷一般的奇袭打得刘勋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皖县迅速沦陷,连同刘勋和袁术家眷在内的三万多人,全成了孙策的俘虏。

此次不仅得到一座重镇,孙策和周瑜还各自抱得美人归,成了连襟,可谓是双喜临门。

拿下皖县后,孙策表李术为庐江太守,给他留下三千人马防守,其余部队则继续对刘勋进行打击。

刘勋听说后院失火,大惊失色,他连忙回师,结果在彭泽中了埋伏,遭到惨败。

见此路不通,刘勋只好另找出路,他率军西撤,在寻阳县登陆,试图回救皖县。可当他走到置马亭的时候,却得到一个噩耗,皖县已经丢了。

这下老家彻底回不去了,而北面就是大别山,连投奔曹操的路也没有了,如今除了往西逃跑投奔江夏黄祖之外已经别无出路。

刘勋带着残余部队向西进入江夏郡境内,在西塞山下筑垒,同时向黄祖求救。

若是刘勋逃之夭夭也就罢了,可他却和死敌黄祖走到了一起,那就肯定不能放过他了。

此时黄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庐江刘勋本来是他的屏障,双方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刘勋已经濒临败亡,如果不拉他一把,接下来自己也危险了。于是他命儿子黄射领兵五千支援刘勋。

黄射是个文人,跟祢衡一起研究碑文书法他在行,打仗可就不行了,何况对手还是孙策。一番交战过后,黄射大败而逃。

而刘勋和刘偕也丢下部属,借着江夏郡的陆路北上投奔曹操去了,剩下的两千士卒和一千多艘船则全成了孙策的战利品。

至此所有的障碍已经扫清,通向荆州的大门已经被彻底打开。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今西征大军气势如虹,当年襄阳岘山上的那笔血债,到了该讨回来的时候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杀华佗?三国志和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对中医相当的重视,但在世人眼中,终究比不上读书仕官一流。即使如此,还是诞生了很多的名医,他们所创造完善的中医,一直是我国的瑰宝。我们耳熟能详的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以他们丰厚的理论与经验,不断完善着中医。但至今我们仍在震撼,在三国时期,华佗便勇于于使用外科手术,他的麻沸散更

  • 史说三国:三四七 魏吴交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为表示魏国的诚信,魏朝廷承诺,如果他们有家人在魏国的,完全可听任他们相随而去,回不回魏国,也由他们自行决定。司马昭还给吴帝孙皓写信,说明国事形势,晓谕祸福的道理。吴元兴二年、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吴帝孙皓派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皓,与徐绍、孙彧一起去魏国,进见魏元帝曹奂。吴使带去了孙皓写给司

  • 擦亮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2022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日,由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共同主办的“诸葛亮:亚洲的智慧与信仰”暨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2022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以“诸葛亮:亚洲的智慧与信仰”为主题,结合当前诸葛亮及三国文化领域研究现状,针对诸葛亮及三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国际性、传播性、新媒体运用等热点问题进行探

  • 刘备说过两句千古名言,一句上了课本,另一句却成黑帮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信这句话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也因为足够经典,被当作至理名言编入了教科书里。其实这一句话的道理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用来劝善上进。那么刘备为何会突发奇想,想到要说这句话的呢?其实这句话,他是弥留之际,讲给自己的3个儿子的。 当时他的二弟关羽已经被人给砍掉了脑壳,

  • 秘方|华佗开方治贪官,县令获恩放死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候,有一位掌管军营粮饷的军需官叫杨宕,官儿虽不大,油水却捞了不少。杨宕得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是胸口鼓胀,像石头压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医生请了不少,可连是什么病症都诊断不出,杨宕只好派人去请神医华佗。华佗医术高明,为人正直,他对杨宕的为官之道早有耳闻。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张药

  • 【古典鉴赏】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 刘备发文悼念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2022年11月1日上午,94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突发疾病去世,享年66岁。刘备扮演者@孙彦军北京 发文悼念:愿二弟一路走好。来源:@四川日报

  • 探讨诸葛亮及三国文化 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2022年学术年会今日在成都召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智慧和精神,通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人的基本人格,影响着中国人的做人原则和行事风格。11月1日上午9点,由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共同主办的“诸葛亮:亚洲的智慧与信仰”暨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2022年

  • 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初并不是指关羽,而是被誉为“王佐之才”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出生于颍川的世家大族荀氏,据说是战国荀子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在皇宫中担任为皇帝保管纸砚笔墨的职务,后来董卓进京后荀彧就辞官回乡,为了躲避战乱他带着自己的族人到了冀州,袁绍对他礼遇有加,但是荀彧却看出来袁绍虽然谋略多但是却没有干大事的果敢,于是就带着家人投奔了曹操,成为了曹操手下的司马

  • 汉朝十二时辰之盗墓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将二十四个角色的故事“压缩”到一天一夜之中,以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古代两汉之际(新莽时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图景。每个角色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有各自的小天地。读者仿佛观看一部鲜活的情景剧,通过一天窥见一个时代。★专业考古学者作品,立足史料和出土文物构建故事,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