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谁才是赢家?

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谁才是赢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149 更新时间:2024/2/10 6:37:49

众所周知,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依靠武力上的交锋,心理和战术的博弈,才是最为刺激和精彩的。

所谓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上说: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用兵之道,在于混淆虚实,隐蔽自己,迷惑敌人,使敌人不易揣测,从而出敌制胜,以弱胜强,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纵览各种兵法韬略,此中典范,当属空城计。

作为三十六计败战计之一,在战争史上堪称一奇技,一旦成功,便可绝境逢生,败中取胜。春秋叔詹计退楚国兵车六百乘,西汉飞将军李广勇退匈奴大兵,还有张守圭妙计守瓜州,古往今来,成功的案例并不少,而此中典范,应是诸葛亮司马懿在街亭的那场“心理博弈”。

在《三国演义》中,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 ,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街亭败绩,诸葛亮迅速撤回汉中 。

不管此事真实与否,司马懿与孔明的这场“博弈”依然成为了《三国》中的经典桥段,而诸葛亮也因为这个妙计吓退司马懿,进一步完善了他神机妙算的奇才形象。

但是,司马懿当真是被吓退吗?

要知道司马懿也非等闲,雄韬大略并不在孔明之下。

更何况当时司马懿手握15万大军,接连拿下几城,又大胜马谡,士气正是高涨,此时又直逼蜀军机关,就算是面对谋略通天的诸葛亮,哪怕城中尚有精兵十面埋伏,充其量不过两万人马,大军压城,司马懿何尝不会审时度势,两军交战,不过数日,城必破。

退一步说,司马懿若不想硬闯,用几千兵马攻打几处城门,城中虚实立见,又何以面对悠闲弹琴的诸葛亮,一箭未发,下令退兵呢?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这出“空城计”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司马懿。

高手之间的较量,无声无息,“空城”也罢,“实城”也好,司马懿所面对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进或退,而其后的利害和得失才是两人之间真正的赌注。

选择的权利看似在司马懿手中,但当真如此吗?

让我们展开司马懿的奋斗史,探个究竟,司马懿自小便博学强闻,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天赋,其雄才大略不由分说,曹操深知司马懿的才能,曾招入麾下,司马懿也立下汗马功劳,但司马懿不甘人臣,其野心昭然若揭,曹操也对他存有戒心,司马懿于是韬光养晦,没有在曹操在世时有更大的作为,曹操死后,司马懿一心辅佐曹丕称帝,直至后来曹睿继位,司马懿已经位极人臣,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

司马懿逐渐成为诸葛亮最大的敌人,显然,他也当得起,后来,诸葛亮施反间计,司马懿死里逃生,失了兵权,归隐山林。诸葛亮趁势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

因为诸葛亮,司马懿重新找回了荣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诸葛亮几乎决定了司马懿能否重掌权利。

诸葛亮对于司马懿,似乎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情分。

这是其一,再说回来,为何司马懿占尽上风,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一不查探虚实,二不奋力一站,反而不顾自己的名声选择退兵呢?

一句老话说得明明白白: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唇亡齿寒的道理,司马懿何尝不懂,更何况,“卸磨杀驴”本就是帝王常用的计俩。

拿下西城大败诸葛亮在当时来看并非难事,但一旦破城,蜀军必然溃败,司马懿存在的意义被削弱殆尽,更何况曹操早就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告诫,没有利用价值,曹魏朝廷又岂可容他。

而相反,放走诸葛亮,“兔”在“狗”在,“磨”在“驴”在,而同时,也会给曹魏朝廷留下个优柔寡断,胆小多疑的影响,从而放松对司马懿的戒备,一石二鸟,锋芒毕露之后又给自己留下蛰伏的机会,这是司马懿的大智慧。

一个几乎只有他能匹敌的敌人,既保全自身和家族的荣耀,又给自己争取了培植势力的时间。

这个道理司马懿懂,诸葛亮也早已看透,所以诸葛亮焚香弹琴,一开始便料定司马懿不会攻城。

于是,诸葛亮摆了一出戏,司马懿看懂后,配合演出。

司马懿在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

这出戏,是演给看不懂的人。

此后,司马懿依然重兵在握,尽管处于明显优势,但对蜀汉从不主动出击,更不击溃诸葛亮的主力,使诸葛亮继续保持一支攻击能力,以维持相对的战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谩骂,不听诸将的合力劝告,坚持据守方略,耐着性子与诸葛亮磨。

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司马家族便已经架空魏室,而司马懿则退居幕后,以此麻痹政敌,直至孙辈司马炎发动政变,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足可见司马懿是何等的深谋远虑,而对于当年的“空城奇技”,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也显而易见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小兵砍下项羽一只腿,后代从此显赫,千年出了两个皇帝和百名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残酷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汉国先败后胜,将西楚霸王项羽逼至绝境。在垓下之战中,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在四面楚歌之中退到乌江,身边仅余28人。面对汉军的追击,项羽爆发出最后,也是最强的战斗力。他策马杀人汉军之中,手杀数百人,最终精疲力尽地退到了乌江边。当时刘邦有令,若能取得项羽的首级或者身体的其

  • 三国时期蜀汉头号外戚,刘备妻子穆皇后的兄长‘吴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焉死后幼子刘璋上位,刘备率军攻打益州,刘璋派吴懿等将军迎战结果被击败,最后吴懿也率兵投降,被刘备原地升为‘讨逆将军’。两年后益州之战平定,刘备大获全胜,不仅将吴懿升为‘护军’还迎娶了当时身为寡妇的吴氏为妻,这里要说的是蜀汉的皇后就是吴氏,史称“穆皇后”,不是孙权的妹妹,在历史上孙夫人回吴后就了无音

  • 汉朝黑科技:出土2千年前超神机器,设计精密如电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在节目《百家讲坛》提到,2012年成都修建铁路时发现“老官山汉墓”,年代介于汉景帝与汉武帝,距今2000多年,考古人员在墓里发现4台汉朝提花织机,指的是能织出较大面积且具色彩图案的织布机,墓室中间还摆放15尊木俑,主要为了模拟西汉时期纺织作坊,证明早在西汉就已有大型织布机。汉朝繁

  • 袁术称帝,孙策趁机通过吕布上表朝廷,曹操却只给他一个小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12孙策在建安元年(196年)基本扫清了江东的丹阳、吴和会稽三郡的官方势力,之后他主要对付本地豪强。这些豪强虽然没坚持多久就被孙策消灭,但他们后面都有支持者。于是,这些支持者成为下一阶段孙策所面对的敌人。第一个敌人就是袁术,他是祖郎的后台。孙策虽然出身自袁术

  • 古代最冤名将,比岳飞死得更不明不白,若他不死,匈奴必然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许多被冤杀的将领,他们本身的底子就不甚干净,所以才被人抓到把柄,比如白起、檀道济等人专横跋扈,再如袁崇焕,他曾经矫诏杀死过毛文龙,还放任满洲骑兵在北京周围烧杀。而岳飞却是完全清白的,他一生为国为民、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精忠报国”是他的座右铭,“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为了解救被女

  • 九岁男童大哭,唐玄宗看后大惊:霍去病转世了!果然成就一代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王忠嗣,原名王训,他的父亲名叫王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奉命驻守陇右,与吐蕃交战。在战斗中,王海宾身先士卒,立下了不少战功。在一场大战中,王海宾遭遇大股吐蕃军,而他的战友们嫉妒他的战功,皆按兵不动、拒不肯援,最终导致王海宾战死沙场。出于对王海宾的怜悯,唐玄宗将9岁的王训招入宫中,授以尚辇

  • 卫青骑奴尚公主,李广痴绝望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强汉双星(4) 主笔:闲乐生朱晖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汉军诸将尉出塞六七百里,夜攻匈奴右贤王,得匈奴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畜数千万。武帝乃拜卫青为大将军,又封其部下韩说为龙頟侯,公孙贺为南侯,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甚至卫青家三个小屁孩都封了侯,就连原先与李

  • 只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汉军对匈奴就进入了连胜模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强汉双星(3) 主笔:闲乐生朱晖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再次对匈奴发起了攻势,他令飞将军李广坐镇右北平,坚守阵线,将匈奴左贤王部主力拖在此处,同时派卫青领精骑三万,从雁门郡出塞,正面出击匈奴单于部,另派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兵,袭扰匈奴后路,同卫青一路遥相策应。李广卫青,声东击西,武帝好大的一盘棋。同公孙

  • 寒门如何出贵子:汉朝第一军事家族竟从奴隶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强汉双星(1) 主笔:闲乐生朱晖 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谷郡,杀掠吏民。消息传到长安,朝野哗然,民情激愤,汉武帝刘彻遂决定趁此机会实施他宏大抗匈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培养新人,打造将星,试探反击。打是肯定要打了,学费也是决心要交了,但这钱要花在谁身上呢?谁才是可堪培养的大将之才呢?在大

  • 史说三国:三四四 泰始律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五月初一,司马昭恢复了五等爵位,一共加封了骑督以上六百余人的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先秦时期的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