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缺粮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秦军和赵军降卒一起,在长平地区有六七十万之众,养活这么多人,是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的。如果粮食供应不上,那么赵降卒发生叛乱是很正常的事情。
军功论,这个稍微有点牵强。因为“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秦王早已经赏过一次了。对于秦国的“一首一级”军功制,应该传说成分较大,奕天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俘虏应该也是计算首级数量的,然后统一进行分配。杀与不杀,都会记算军功,根本没有杀的必要。否则,秦军打了胜仗,还不疯了一般屠杀俘虏。其他几国的军队知道之后,哪还会投降,必须跟秦军血战到底。这只会让秦军面对的抵抗越来越激烈。
[var1]
其实吧,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原因,《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还是白起自己说的,“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大意就是说,当初秦军攻克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归秦而去投奔了赵国。而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白起已经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就是怕赵卒反复无常,降了复叛,徒增祸乱。因为秦国和三晋赵魏韩之间的恩怨已久,这从韩国上党的冯亭不愿归秦而投赵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白起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知道赵军目前投降只是迫于无奈,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生出事端。
如果押送四十万赵军返回秦地,押送途中会不会发生事端?返回秦地后,这四十万赵军作为奴隶应该如何安排呢?四十万赵军肯定不可以安排在一起去修秦皇陵,容易结伙作乱。那么分散赵军又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差事,毕竟不是成千上百个。即使一家分配五个奴隶,也要找八万户,这八万户还不能离得比较近,以防串联。但是这么安排下去,岂不是在自己国家安排了四十万名赵国奸细。
[var1]
白起一想,干脆,照旧例,杀之,秦昭王也毫无异议。白起于是“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这才有了现在长平古战场遗址中,那数不尽的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