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先放低自己,才能站得更高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先放低自己,才能站得更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74 更新时间:2024/1/18 17:27:09

主笔:闲乐生

秦晋崤之战,秦军三万将士尽皆战死在了崤山谷底,只有孟明视等三帅逃过一劫,被晋国所俘虏,秦穆公得到消息,内心悔恨交加,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数日之内,头发就白了一半。想当初,蹇叔百里奚二相苦劝穆公不要出征,不要出征,穆公不听,结果三万将士竟全部葬身崤山!要知道,秦国三军总共也不过37500人(周代军制,一军为12500人),这一下,对秦国武装力量可谓毁灭性打击,秦穆公岂能不悔?

更令人悲痛的是,就在孟明视等人率领秦军离开秦国后不久,蹇叔和百里奚就去世了,最终,两位老人还是没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归来,而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var1]

二老去世之日,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举国哀恸。

秦国痛失贤臣,再加上前线传来的秦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无比悲怆的气氛弥漫在秦国上下的心头,穆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质疑和压力。

后来,穆公听说三帅已经被晋国放了回来,这才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久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可大臣们为了减轻国内对穆公的不利言论,纷纷提议道:“这次战败,全都是孟明的罪过,依照秦国的军法,一定要杀死他以谢天下。”国民们也怨恨孟明害死了他们的子弟,纷纷集会游行,必杀之声溢耳。

可秦穆公却道:“是孤之罪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句话说的就是寡人啊。寡人由于贪婪而使孟明受祸,孟明又有什么罪呢?”

于是穆公素服来到郊外,迎接秦国残师——残的只剩下三个人的师。

孟明视等三人见秦穆公亲来迎接,忙跪地请罪,秦穆公却对着他们号哭道:“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接着,穆公恢复了这三个败将原先的官职俸禄,而且比从前更加厚待他们。孟明三帅在感动得之余,也更加羞愧,于是开始整顿秦军,励精图治,立志要将此次崤山之役所受的屈辱,让晋国人加倍偿还,秦军三万将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

[var1]

最后,穆公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了这篇自我责备的诰辞,名曰《秦誓》,这篇《秦誓》收录在《尚书》里面,不但是《尚书》中的经典名篇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而且也很能代表秦穆公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其全文如下: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髪,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var1]

这篇文章很难懂。《尚书》是我国最古的记言历史书,其中的文章所处时代十分古老,它所用的字眼、词汇、语义和语法结构都属于三代上古汉语系统,不仅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大不相同,就是和我们所常见的一般文言文也不相同。一般的文言文我们通常叫作“古文”,这种“古文”基本上是以战国、秦、汉时代的古汉语作为典范的,但《尚书》中的汉语比这种汉语时代更古,形式更有所不同,所以又比一般的古文更难懂了,我们不妨叫它上古文,这种上古文直译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只能意译:

秦穆公说:同志们,快来听我演讲吧,不要再喧哗了,我有重要的话告诉你们!古人说:人如果随心所欲,就会犯错误,责备别人有什么难的?如果被责备还能虚心接受,从善如流,那才叫困难呢!我心里最大的忧愁就是:时光如流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我现在心里,好后悔啊。只有蹇叔井伯他们这些老臣,才能不顾忌讳给我提意见,现在我才认识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哪!我从前太亲近那些花言巧语的人了,是我错了,我本应当去亲近那两个白发苍苍的善良老人啊!我暗暗地寻思: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没有特殊的才华,但心胸宽广能够容人。看到别人有本事,就像自己有本事一样高兴。看到别人比自己更贤能,心中不但不会嫉妒,反而更加欣赏对方,忍不住大加赞扬,这样的人,才能保住秦国的人民,才能为我的子孙后代造福,才是真正对国家有利之人!可是有的人:人家有本事,就嫉妒,就厌恶,就诋毁。人家有品德,就倾轧,就排挤,就挡路;不让主君或上司知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无法容下别人比他更杰出。用这样的人是保不住秦国的人民,也不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这是对国家有危害之人。所以说,国家的危险不安,是因为用了一个奸臣;而国家的繁荣安定,却是因为用了一个贤臣啊……

穆公是一个真正的男人,面对失败困难和挫折,他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在了自己这个君主的身上:是他的贪心和执拗,所以才让他不能接受反对意见,最终酿成了这个无法挽回的恶果。

当然,秦穆公也可以将这些过错全推到孟明他们身上,杀掉他们,为自己开脱,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可秦穆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勇敢地承担下了全部的过错和责任,并在所有人面前沉痛地认错;不仅认错,还特地作一篇誓言,流传天下,让天下人来监督自己,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不仅如此,他还将此誓言藏于金匮,流传后世,让后来世世代代的嬴姓子孙,都记得这位先祖曾经犯下什么样的大错,而引以为鉴。

这就不仅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且是一个真正的勇者了。只有这样真正的勇者,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相信残酷的现实,忍受可怕的失败,甚至更进一步,反思,沉淀,铭记,以训后人。

[var1]

所以,四百年后,秦穆公的优秀子孙秦王嬴政也做出了和秦穆公一样的选择。当时,李信自告奋勇,以二十万大军想要灭楚,结果惨败而归。而嬴政最终也没有问罪于李信,而是自己承担下了战败的责任,亲自跑到乡下去向当初要求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的老将王翦认错,诚恳请他出马,并让李信在军中戴罪立功。这种务实的优良传统,才是秦穆公留给秦国的最大的政治遗产。其实孟明视与李信的战败,说到底还是庙堂战略决策的失败,与具体执行者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领导真的问罪于他们,让他们背锅,那么表面上自己的面子保住了,但以后谁还敢为你拼命?我们现在很多领导都以为,地位越高,就越不能认错道歉,认了就会损伤自己的权威,可问题是你的权威,是你手下人赋予你的。李信与孟明视虽然战败,但仍是战场上的好手,人才难得,年轻人需要历练,领导人需要胸襟,这个团队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巅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五千骑兵对战四十万大军,难道这五千骑兵都是吕奉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历史上有一个神奇的军队,这个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已少胜多,并且还是一万对十万那种,这个军队的兵种就是骑兵战队。其实大家都知道,最早期的骑兵并不是用来作战的,最多仅仅是骚扰一下对方抢点东西就跑,尤其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var1]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原因。其实上

  • 春秋时期,最经典的一场声东击西之战,竟然因为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齐国通过改革逐渐强大后,齐桓公也当上了中原诸侯国的盟主,而与些同时,楚国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也变得强大了进来,与齐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齐桓公称霸诸侯所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而楚国却不尊周王,四处攻伐中原诸侯国,大有与周室分庭抗礼、与齐国一争高下之势,这个梗不摆平了齐怎么能够

  • 闲谈晋国53人杀了5位君主,骇人听闻,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上次说晋昭侯封他叔叔成师,去了曲沃,曲沃是一个肥沃之地,是一个抵挡来自南面戎人的一个重要城池,曾经晋文侯时,还在条地败于戎人之手,之后就一直经营曲沃,加固城防和战争储备,到桓叔时曲沃就发展成比都城翼城还要大。桓叔曾经帮助晋文侯赶走殇叔,重新夺回权利,积累一定的政治经验和人脉,有很高的威望,他去曲沃又

  • 他们都是战国有名英才,得先王重用,却被新君残害或逼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就是秦国当时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对秦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在他改革之间,秦国实力还比较弱,当时的秦孝公为了让秦国强大起来,就到处招揽人才,最终发现了商鞅这个人。商鞅告诉秦孝公,要想国富,就得改革。从法律制度到军事上都需要改革,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也很支持他,就开始自上而下的全国改革。[var1]在

  • 闲谈晋国2这地方真难搞,名字真难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上次说叔虞桐叶封于唐,人们从此也叫他唐叔虞。这个半大点的孩子,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想想地盘都是他的,地上的人,所有都是他的,他无比的兴奋。出了镐京,东渡过黄河,看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心也沸腾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到唐地。这孩子不知道,唐地是尧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有陶唐氏、夏后氏、南北中戎狄混杂,人们好

  • 秦国丞相李斯是什么样的人?一文带你了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有功又有过的李斯,到底应该算是秦朝的忠臣,还是一个奸臣呢?[var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作为秦始皇的核心团队之一,为秦一扫天下,统一六国可谓居功至伟。他在任期间,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封建制度;禁止私塾,焚烧百家书,焚烧民间武器,统一文字、度量衡和铁路,秦始皇都听他的!他在法律

  • 长平之战,白起严禁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指挥了大小战70余场,且从未败绩,这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就长平一战,白起就歼灭了45万赵军,差一点将赵国灭了。据梁启超先生的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总共战死了200万人,而白起一个人就占据其中的二分之一,真是当之无愧的杀神,令人不寒而栗。秦国本来非常注重刑罚,特别是军队更是强调令

  • 蔺相如完璧归赵成为美谈,为何后续却鲜为人知?因为代价实在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臣和武官是一样重要的。古时候的赵国就有一文一武,两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廉颇和蔺相如。[var1]他们两个的故事,人们在书本上也曾见到多次,其中以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最为出名。负荆请罪不仅告诉我们要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家国情怀,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

  • 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5个谜团,它们是什么?直到现在也还没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败纣后,周就得以建立,而这个王朝也足存在了800多年之久。不过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扁带,而是由许多小诸侯国拼凑而成的政权,周天子也只是名义上的老大。到了春秋战国时,周王基本就是个打酱油的“鸡肋”了。不过那段历史却也十分波澜壮阔,距今足有2000多年的跨越也留下了一些谜团。这里

  • 孙膑智谋超群,却被这个人害成残废,他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庞涓也在鬼谷子门下学艺,他虽然很用功,但是由于天赋的原因,他始终比不上孙膑,为此他常常感到苦恼,然而,事实如此,在那个残酷的时代,如果你做不到最好,那么等待着的就是被人遗弃甚至被人杀掉。所以他为了得到国君的赏识,只好选择提前下山,抢在孙膑之前先在魏国做一位将军,这样他才有机会做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