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们都是战国有名英才,得先王重用,却被新君残害或逼走?

他们都是战国有名英才,得先王重用,却被新君残害或逼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36 更新时间:2024/4/20 1:11:30

第一位就是秦国当时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对秦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在他改革之间,秦国实力还比较弱,当时的秦孝公为了让秦国强大起来,就到处招揽人才,最终发现了商鞅这个人。商鞅告诉秦孝公,要想国富,就得改革。从法律制度到军事上都需要改革,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也很支持他,就开始自上而下的全国改革。

[var1]

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期秦国的军事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商鞅主张赏罚分明,废除世袭贵族制,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到战场上奋勇杀敌。这项改革使得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从此以后秦国的军队获得了“虎狼之师”的称号。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深远,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次变法也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他们从心里深深的恨着这位改革家。同时,这些贵族官僚又拉着太子做他们的领头,但因为秦孝公非常的支持商鞅,太子也没有好果子吃,还差点被废掉,从此,太子只能躲在自己的宫殿里不敢出门。秦孝公一死,太子终于得见天日,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商鞅。

[var1]

如何收拾呢?最后和一些大臣联合起来,唱了个双簧,诬陷商鞅造反,把他杀了。杀了也不接当年恨,最终决定,把商鞅五马分尸了。这么一个人,秦国后期的强大和发展可以说他是功不可没,然而,最终,新君一上位,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第二位就是张仪了,这位也是秦国的谋臣,而且还是刚才上面提到的太子的谋臣。只是张仪在投靠秦国时,商鞅已经被处死,太子已经成了秦惠文王。张仪这个人的功劳主要在他的一张嘴上,这人特别擅长游说。在战国时候的连横政策,他就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var1]

所谓的连横就是拉拢其他的国家和秦国站在一条线上,然后去攻打另外一个国家。张仪这个人到处游说,为秦国找盟友,把其他几个国家可以说是玩得团团转。被他玩得最惨的就是楚国了。一次张仪出使楚国,欺骗楚怀王说,如果您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给您。楚怀王傻傻的就信了,立马和齐国绝交了,谁知最后张仪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怀王生气出兵秦国,最后打败,不但没有拿到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还把汉中的大部分土地也丢了。

张仪的存在,使得秦国树敌减少,国家韬光养晦,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可是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秦武王就完全改变了对张仪的礼遇和看重。秦武王崇尚武力,这位皇帝就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最讨厌张仪这种耍嘴皮子的人,再加上张仪这个人人缘也不好,所以,不久张仪就被迫离开了秦国,回到了故土魏国。可能是有抑郁的缘故,回到魏国不久,就病逝了。

[var1]

第三位就是燕国的乐毅了。这个人德才兼备,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军事家。乐毅本是赵国人,原来想在赵国谋一条发展之路,辅佐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可是,世事难料,这位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最后被自己的亲儿子饿死了。赵武灵王死后,乐毅也就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一次以魏国使者身份出使燕国,燕昭王歆慕乐毅的才华,就热情款待,极力挽留,乐毅感动于燕昭王的诚意,就留在了燕国。

在乐毅的出谋划策下,燕国联合赵、魏、韩、楚联军将曾经强大的齐国打的只剩下两座城池,齐闵王出逃后不久也死了。从此,燕国也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可惜的是,燕昭王去世以后,燕惠王继位,由于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和乐毅有点矛盾。齐国的一个谋臣就利用这点,派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不满新君,要造反。燕惠王心想,乐毅在外面有军队有权利有威望,自己刚登基,万一造反,恐怕自己还真玩不过他,怎么办呢?

[var1]

先召回来,再想办法杀掉。于是下令,召乐毅从齐国回来。乐毅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如果回去,八成是没有活路了,就卷铺盖回老家了。就这样,一代名将被逼的提前退休躲起来了。燕惠王赶走了乐毅,也失去了灭亡齐国的机会,不久以后,齐国也开始反击,慢慢的收回了自己失去的领土。

这三位名人,数商鞅下场最惨,毕竟历朝变法的人,不管成功失败,往往都不会有好结果。因为,改革本就是推翻旧制,会触动原有的利益者的既得利益。而另外两位,虽然功绩卓越,却都被新任君王逼走,他们在看局势时也许很有远见,却没把朝堂之路看远。然历史权利舞台,又岂有永远的功名和安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闲谈晋国2这地方真难搞,名字真难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上次说叔虞桐叶封于唐,人们从此也叫他唐叔虞。这个半大点的孩子,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想想地盘都是他的,地上的人,所有都是他的,他无比的兴奋。出了镐京,东渡过黄河,看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心也沸腾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到唐地。这孩子不知道,唐地是尧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有陶唐氏、夏后氏、南北中戎狄混杂,人们好

  • 秦国丞相李斯是什么样的人?一文带你了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有功又有过的李斯,到底应该算是秦朝的忠臣,还是一个奸臣呢?[var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作为秦始皇的核心团队之一,为秦一扫天下,统一六国可谓居功至伟。他在任期间,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封建制度;禁止私塾,焚烧百家书,焚烧民间武器,统一文字、度量衡和铁路,秦始皇都听他的!他在法律

  • 长平之战,白起严禁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指挥了大小战70余场,且从未败绩,这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就长平一战,白起就歼灭了45万赵军,差一点将赵国灭了。据梁启超先生的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总共战死了200万人,而白起一个人就占据其中的二分之一,真是当之无愧的杀神,令人不寒而栗。秦国本来非常注重刑罚,特别是军队更是强调令

  • 蔺相如完璧归赵成为美谈,为何后续却鲜为人知?因为代价实在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臣和武官是一样重要的。古时候的赵国就有一文一武,两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廉颇和蔺相如。[var1]他们两个的故事,人们在书本上也曾见到多次,其中以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最为出名。负荆请罪不仅告诉我们要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家国情怀,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

  • 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5个谜团,它们是什么?直到现在也还没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败纣后,周就得以建立,而这个王朝也足存在了800多年之久。不过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扁带,而是由许多小诸侯国拼凑而成的政权,周天子也只是名义上的老大。到了春秋战国时,周王基本就是个打酱油的“鸡肋”了。不过那段历史却也十分波澜壮阔,距今足有2000多年的跨越也留下了一些谜团。这里

  • 孙膑智谋超群,却被这个人害成残废,他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庞涓也在鬼谷子门下学艺,他虽然很用功,但是由于天赋的原因,他始终比不上孙膑,为此他常常感到苦恼,然而,事实如此,在那个残酷的时代,如果你做不到最好,那么等待着的就是被人遗弃甚至被人杀掉。所以他为了得到国君的赏识,只好选择提前下山,抢在孙膑之前先在魏国做一位将军,这样他才有机会做出一

  • 大秦开始吞并六国,面对4个对手,为何首先消灭了韩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战国的后期,秦国在各方面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经历几代君主的努力以后,秦国逐步成为了第一强国,并且拥有了直接灭国的实力。即使东方六国联合抗击秦国,也无法阻挡秦国的脚步。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军队消灭了东方六国之一的韩国。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秦国明明有好几个对手可以选择,为何偏偏要进攻韩国?[v

  • 讲座预告|礼以玉成——晋国、晋侯与晋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2月6日,“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于良渚博物院正式开幕!本次展出的重点是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出土玉器器类 之丰富、制作之精良,充分体现出周“监于二代”、“文质彬彬”的时代风貌。 展览期间,良渚博物院将持续推出一系列配套专家讲座,带领观

  •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仁义之师”的宋襄公,为何会败得这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那么在此时其中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频繁地发动战争,导致了很多的伤亡。但是在此时期也有一个特殊的人,也就是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持比较理想和和平的态度的,所以宋襄公所领导的军队在后世是被称为仁义之师的。但是很可惜,这样的一支军队,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惨败的结局

  • 早期儒家的春秋观,具体包含哪些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儒家思想是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因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并且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一直影响到如今的中国。但是早期的儒家思想发展,并不是很成熟。那么早期的儒家思想究竟是怎样的或者说早期儒家学说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尤其是早期儒家的春秋观。 一、早期的儒家思想的春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