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是个聪明人

李渊是个聪明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291 更新时间:2024/1/18 21:12:18

文/ 子玉

大智若愚,说的大概就是李渊这种人。

绵羊父亲李渊被一群虎狼儿子驱动着以晋阳起兵为起点最终夺了他大表哥隋炀帝杨广的江山。

这种结论几乎已经成为定式,让读史的大多数人都给李渊打上了懦弱、庸碌、没有主见的标签。

实际上,这都是人为造成的假象。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成立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同时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

对于军队,李渊沿袭了“亲王典兵”的传统,成立三军:中军由李渊自己统领;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路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路军。

剩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家父子以晋阳起兵为起点最终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建立了大唐的社稷。

从晋阳起兵到问鼎长安,李渊是导演兼主演,但这段剧情的编剧,也就是幕后的推动者都被说成了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江湖上传说的版本大概有这么几种——

李世民在太原监狱与刘文静密谈,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太原举兵的共识,然后开始准备;

李世民敏锐地观察到隋朝即将走到终点的趋势,于是就在江湖上纵横捭阖结交了一大批江湖上的精英,为太原举兵做准备工作;

李世民通过打通能够左右李渊意志的晋阳宫宫监裴寂的关系劝说李渊起兵,裴寂甚至还导演了让晋阳宫皇帝的女人陪侍李渊的剧情,逼着李渊走上起兵这条路。

很明显,都在强调李世民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李渊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看看他做过的那些事,其实早就在为晋阳起兵做着准备工作。

当年,因为隋炀帝说他长得像老太婆,李渊为此心情跌落到极点,但他老婆窦氏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阿婆是‘堂主’,你又是唐国公,谐音‘唐主’,将来可就是天子呀。”

结果是,李渊大喜,夫妻两那天还悄悄庆祝了一下呢。

还有,杨玄感起兵时李渊的大舅哥窦抗就曾经力劝他乘机行动,李渊虽然没有听,但也没有出卖大舅哥。

这就说明,在李渊的潜意识里早就有取隋而代之的念头。南北朝以来皇位更迭频繁的惯性以及眼下天下的烽火狼烟,让李渊的这种念头更加强烈。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在成为太原留守之后,李渊就开始将自己的欲望由念头向实际行动一点点落实。

先说三个人,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这三个人都是朝廷的罪犯,但三人都先后跑到了太原李渊处避难,重要的是李渊还收留了这三个人。这就说明,李渊已经开始为不久的起兵行动做着人员上的准备。而事实也是,晋阳起兵之后这三人都被委以重任。

在实际操作晋阳起兵的过程中李渊的表演也绝对堪称教科书级的——

为了聚焦民心,李渊伪造了一份隋炀帝的诏书:太原、河西、马邑、雁门四个郡年龄在20—50岁的所有男子全部参军,于617年年底集合,准备参加对高丽的军事行动。

这份“诏书”无疑是在山西扔下了一颗炸弹,所有的人一下子都不淡定了。是的,隋朝如今烽火狼烟的局面就是隋炀帝三征高丽的行为造成的,因为执着于对高丽的军事行动,隋炀帝不仅失去了广大的隋朝百姓,更失去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之所以能来太原避难,就是逃避辽东的兵役。

那些年,辽东这两个字是最能挑动大家情绪的词汇,没有之一。

李渊将这张牌打了出来,大家一下子就炸了,结果是,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共识:“跟着杨广干还不如跟着唐公干。”

瞧,李渊通过人为激起大家与隋炀帝的矛盾一下子就收拢了人心。

▲隋炀帝杨广 图源/剧照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刘武周占据马邑,投靠突厥。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入汾阳宫,将汾阳宫皇帝的女人全部掠走献给了突厥的始毕可汗。

山西的形势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面对如此危局,杨广布置在太原的两个眼线太原副长官王威和高君雅主动建议李渊:“形势危急,赶紧征兵。”

凭借此前累积的人心,李渊简直就是一呼百应,很快就招募到了三万名士兵。

接着,李渊又以勾结突厥为由杀掉了王威和高君雅,太原彻底成了李渊的天下。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李渊接着又主动与突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保证了起兵之后大本营太原的安全。

对于不响应自己号令的西河郡,李渊也并没有在破城之后实施报复。李世民和李建成在用兵的全过程中做到了秋毫无犯,与士兵同甘共苦。

而且,李渊还根据能力的大小对西河郡的青年才俊给予对应的官职。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李渊还授以他们没有实权的散官,让他们老有所养。

看到了吧,李渊就是和杨广对着干的,杨广不把大隋的百姓当回事,李渊就通过实际行动给自己贴上“仁义之师”的标签。

这样的团队,他没有理由不成功。

在西进的途中,他又给在河南一带风头正劲的李密写了一封信:

“我呀,没有什么追求,这天下的主人迟早得是您呀,到时候,我还得给您打工呀。”

李密放下了戒备心,李渊西进的途中由此顺利多了。

▲李密 图源/剧照

当然,李渊虽然是以问鼎的姿态去的长安,但他还是在第一时间立了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是的,李渊比谁都明白:天下形势暂时还不明朗,不能将所有的矛盾都聚焦到自己这里来。

在长安,李渊以大丞相唐王的身份遥控天下,静观时局。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配方。

大业十四年(618)4月11日,隋炀帝杨广在江都政变中被杀。同年6月18日,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唐,年号武德。

不得不说,李渊对时局的把控是非常精准的。隋炀帝还在时,他继续扮演隋朝的“忠臣”,即使内心有一百个想当皇帝的冲动,他都以理智压了下来,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隋炀帝被杀,他在大哭一场之后又果断上演了改朝换代的剧情,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再扭扭捏捏,那就会被大家甩在身后,被历史淘汰。

他一开始就是个非常敏锐的人,非常善于拿捏时间点。大业九年(613),杨玄感造反时,面对大舅哥窦抗的劝说,李渊不为所动,他比谁都清楚,时机未到,还不是出牌的时候。

结果,事实果如他所料,杨玄感败得很惨。

所以,将所有的细节摊开来看的话,晋阳起兵的本质是:李渊集团以太原为基本盘,在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果断起兵,并很快问鼎长安,建立了大唐的社稷。

至于李世民的定位,他只能算是李渊手底下一员非常得力的干将,参与了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往细了说就是,李渊团结正规军,李世民争取了江湖人士的支持,分工不同。

但主大旗的永远都是李渊。看看他们的年龄,李渊当时五十二岁,李世民二十岁,无论从年龄、阅历、能力、职位、影响力上来说,李世民都不具备操盘这次行动的条件。

至于后来为什么将李世民说成了“首谋”,一个原因是,李渊为了掩饰自己,因为他毕竟是隋朝的唐国公,是隋炀帝的表弟,公然推翻隋朝,舆论上对他不利,为此,他还导演过要告发李世民将儿子送官的举动呢。

还有就是,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就通过舆论的方式将自己说成了是晋阳起兵的“首谋”。

▲李世民 图源/剧照

只能说,这种舆论结果是李渊和李世民所共同需要的。

至于真实的李渊,通过一件事你就能窥透他内心的真实状况——

建立大唐后,李渊指着来投奔他的隋朝老同事宇文士及对大家说:“此人与我密谋天下事已经六七年了,你们都在他后边呢。”

可见,在裴寂、刘文静、李世民这些角色亮相之前李渊早就在悄悄谋划天下的事了。

他藏得简直不要太深。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更多文章

  • 晏殊与冯道有何关系?后者有能力,前者空有文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词人晏殊宋代创造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状态,但与汉赋唐诗相比,宋词多的是儿女情长、缠绵悱恻,虽有苏轼、陆游也不过填补而已,宋人给人的形象更多的是柔弱。 同时,宋词代表的也是该朝代的总体文人状态、民族精神。明清比宋朝更世俗(请注意在此段“俗”字有褒贬意思,但除了“三俗”这个词外其他都是“中性”,也就是“俗

  • 战神李世民是如何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文/ 子玉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说李世民是古代帝王群体中的天花板应该没毛病,因为这人文治和武功同时在线。贞观之治的盛世就不说了,李世民区别于其他帝王的是,他在战场上用一场场胜利给自己贴上了战神的标签。能与他相比的唯有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可李世民的大唐是世界性帝国,李世民个人也被尊称为“天可汗”,

  • 北宋的9位皇帝 为何都在努力却打造出了一个弱宋 简单介绍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宋皇帝列表排名表,北宋哪个皇帝最强,北宋有几个好皇帝

    接下来会有一个系列,详细的说说这9位帝王及他们的政策。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我。我们后世所说的北宋王朝960年—1127年,一共有9位皇帝。这9位皇帝除了宋钦宗在位时间只有2年外,其他皇帝或多或少在努力打造一个强大的宋朝。先来看看,这9位皇帝是谁,主要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赵匡胤,庙号—宋太祖,在位时间9

  • 从隋朝到五代时期7位末代皇帝的人生结局和后世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唐宋元明清的开国皇帝,五代时期的历代皇帝列表,从隋到清的所有皇帝名称

    评价:“仪表俊美,秉性宽厚”,死之前乞求见母亲一面而未成,有孝心,但身在乱世之中的帝王家,终成权臣手中的一个傀儡。杨侗(dòng)2、唐朝:李柷(chù)(892年-908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他老爸遇害后正式即位,3年后被逼迫禅让皇位给朱温,被降为济阴王,迁往今天的山东菏泽,次年被朱温派人毒死。评

  • 南宋的街市,叫南街 是真的从南宋时期延续下来的一个村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宋城市景象,老湖州南街,南宋都城具体位置

    南宋时期,此地水运昌盛,商贾、船夫、撑排人往来于此均系泊登岸小歇,吃、住、行随之而来,久而久之渐成街市,曰南街。街市有酒坊、茶楼,售本地美酒、豆浆,闻名遐迩,皆因酿造之水源自街市“龙井”。壬寅夏秋,天热得发狂。虽时令已过处暑,但仍高温达40℃。午后,正是炽热时分,我们穿行在时空的隧道里,从南宋的街市

  • 武则天:谁不曾在爱情里碰的头破血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强大、辉煌如则天女皇,也总避免不了吃爱情的苦,受爱情的伤。“见天子庸知非福?”少女踌躇满志,她自负漂亮,聪颖,必能获得皇帝的恩宠。可后宫里聪明漂亮的女子何其多。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太宗不爱武则天。众所周知,太宗皇帝是少年英雄,年少时随父亲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后又经历兄弟反目,政变夺权,做了

  • 张献忠、李自成之崛起-明末史之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老蒋读明末史之二张献忠乃陕西延安人,家境贫寒。幼时随父入川贩枣,在某地因将驴系于当地乡绅石坊,弄脏石柱,父子遭打受辱,还令二人将驴粪用手捧走。献忠隐而不语,内心誓曰:将来若成大事,必屠此地。献忠粗通文墨,曾为延安府捕快。后投奔义军,勇而有谋,成为首领,统帅一军,称西营八大王也。李自成乃陕西米脂人

  • 李治要把皇位传给武则天,郝处俊的一番话,为子孙带来灭顶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武则天和郝像贤两人并没有什么恩怨,武则天恨的是他的祖父郝处俊,可是此时的郝处俊已经作古多年,所以武则天只有拿他的孙子开刀,以解心头之恨。郝处俊,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深受唐高宗李治的赏识,在上元二年,武则天和郝处俊结下了不解之仇。两人的仇恨,还要从太子李弘的病逝说起。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大唐帝

  • 明仁宗 朱高炽在位仅仅不到一年就能青史留名,成为千古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仁宗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炽之死真相,仁宗朱高炽在位几年

    洪熙, 为明朝第四个皇帝朱高炽的年号(公元1425)。明朝共使用此年号1年。 朱高炽 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明成祖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一、身份背景1378年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他是明成祖

  • 从唐代中后期内库嬗变的影响浅析大唐财政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代中后期内库嬗变的影响,大唐初期的扩张与财政政策,皇帝内库与户部国库的关系

    唐代中后期的内库较前期发生了巨大的嬗变,这种嬗变不仅对唐代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五代、宋乃至以后内库制度的发展演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唐代中后期内库嬗变影响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宪宗平藩镇、穆宗削兵的过程中,曾多次出内库的钱物来助军、赏军,对应对藩镇起到了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