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皓入洛阳,东吴灭亡!

孙皓入洛阳,东吴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82 更新时间:2024/1/30 6:39:21

天纪四年(280年)春,孙皓命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率兵三万渡江北上。

面对晋军如泰山压顶般的攻势,这次东吴集中了最后的可用之兵,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做最后一搏,准备与晋军王浑部展开决战。

濒临绝境的东吴竟然还能主动出击,此举倒是令晋军始料未及。

当时吴军进兵迅速,已经通过牛渚矶渡江北上抵达历阳附近的杨荷桥。而晋军则防备不足,成阳都尉张乔麾下只有七千兵力,于是被吴军重重围困。

杨荷桥一带并无可以依托的坚城,张乔所部被压迫在一座军寨中,根本无法坚持太多时日,最终被迫投降。

然而,在如何处理这七千降卒一事上,东吴内部却发生了巨大分歧。

副军师诸葛靓提议应将降卒尽数坑杀,但这一残酷的方案被主帅张悌拒绝了,他给出的理由是如今大敌当前,不宜纠结这些小事,况且杀降不祥。

诸葛靓一听就急了,这怎么能是小事呢?于是争辩道:“张乔投降无非是自身兵力薄弱且求援无望,根本就是缓兵之计而不是真心降服。坑杀降卒可以壮我军声威,若是放过他们将来必为后患。”

虽说古代战争中对于生命的尊重远无法与现代相比,但杀降不祥却仍是全社会的一个共识,在取胜后只要不是因缺粮等理由别无选择,一般主帅都不会下这种惨无人道的命令。

既然如此,诸葛靓为何还要坚持杀降呢?其实他也有无奈之处,当时东吴虽然初战告捷,但不过是打了晋军一个猝不及防,等王浑主力赶到后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

以区区三万人马对抗晋国一个方面军,胜算并没有多大,此时如果后方再有七千降卒的话,为了看管他们必然要分出一定兵力,这就会导致前线的作战变得更加艰难。

而从诸葛靓个人的角度来看,他也有理由这么做。作为淮南三叛的主角诸葛诞之子,诸诸葛靓因为被送入东吴做人质而逃过一劫。后来诸葛诞身死寿春,全族为司马昭屠杀殆尽,而司马炎又篡位称帝,在国仇家恨的双重加成下,拼死为东吴效命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诸葛靓仕吴时期东吴正处于政局激荡的时期,朝中先后发生皇帝孙亮被废和权臣孙綝被诛杀的事件,这让初来乍到的诸葛靓经受了一定的政治洗礼,也让他对东吴政治局势了解得更为透彻,为他后来在东吴的仕途打下了基础。

诸葛靓在东吴真正受到重用是在孙皓时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朝堂上孙皓问诸葛靓:“你表字仲思,所思为何物呢?”诸葛靓回答:“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这一无懈可击的回答,坚定地表明了他立志为父报仇,且对东吴忠心耿耿的立场,从而得到了孙皓的信任。

此后诸葛靓的仕途愈发顺利,先是深度参与了平定施但之乱这一阴谋,之后又与丁奉一同北伐,逐步走进东吴高层。至东吴灭亡前夕,诸葛靓已官至大司马。

总之,此时诸葛靓的利益是和东吴高度绑定在一起的。虽然他是江北降将,但他对东吴这个政权的依赖甚至要超过江东人,他是最不能接受东吴灭亡的人,于是才主张杀降而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和司马家早已不共戴天,如果陷于敌手对方绝不会放过自己。只不过后来司马炎为了收买人心还是宽恕了他。

然而张悌的想法则全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是东吴上下少数比较清醒的人。

诸葛靓所虑之事张悌并非不知,但同时他心里清楚,东吴其实已经没救了。

十几年前魏军大举伐蜀,当时东吴上下大多认为司马氏弄权,曹魏政局不稳,此时劳师远征,便如吴王夫差伐齐,即使能取胜,也会因内部生变而功亏一篑。

而张悌却从司马氏父子三人主持平定淮南三叛一事看出,司马家的统治已经日趋稳固,虽然叛乱的声势一次比一次浩大,但朝廷中枢所受的影响相当有限。

后来曹髦当街遇刺一事则更是让他震撼,出了如此大事竟然无人有异动,可见那些认为曹魏会因权臣当政而内部生乱的观点全是想当然。

再看蜀汉,内有权阉黄皓祸国,外有姜维穷兵黩武,看似屡屡出兵北伐,国势强盛,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即使魏军此次伐蜀不胜亦无大忧,无非下次再战而已。而等到魏胜蜀败之日,东吴的麻烦就来了。

可惜张悌这番颇有见识的言论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反而备受讥笑,直到蜀汉如其所言亡于魏军铁蹄之下。

而后来的东吴则同样在走着蜀汉的老路,政治日益黑暗,朝廷还在不断消耗着国力,而晋国虽有秦凉之变的掣肘但毕竟未能伤筋动骨,朝廷中枢始终没有隐患,和当年蜀汉灭亡前的情形有何分别呢?

恐怕此时张悌的心已经死了,他清楚祖国的命运已无法挽救,自己除了尽人事听天命以外别无他法。

之前吴军渡江北上之前,沈莹对原定策略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晋军编练水师多年,此番顺江而下摧枯拉朽,吴军根本无法抵挡。若是渡江作战,即使能够取胜也会因为丢失制江权而被截断后路导致先胜后败,而若是战败则必然全军覆没。因此不如在江南守株待兔,若能击败王濬,则江北王浑部自然知难而退,而不必冒险渡江决战。

仅从军事角度来讲,沈莹的方案似乎合情合理,然而此时东吴所面临的问题却并不只在战场上。

在张悌看来,东吴灭亡已成定局,对此人人心中有数,而且这种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三万可战之兵是东吴最后的筹码,此时趁着士气尚存渡江决战,若能击败王浑,随后挟大胜之余威准备迎击王濬,那还有些胜算。如果在牛渚矶固守,随着长江上游的败报不断传来,本就恐慌的军队还能保持多少战斗力呢?到时王濬大军压境,在重压之下全军溃散也并非不可能。

对东吴如今的处境,张悌心中如明镜一般,当年蜀汉灭亡时,投降派并不是主流,蜀汉上下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仅管如此,蜀汉还是难逃覆亡的命运。如今东吴的抵抗意志比起昔日的蜀汉只弱不强,如不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无半点胜算。

张悌此次是在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赌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沈莹的方案太过保守,对东吴这弱势一方来说不过只能延缓灭亡,而没有逆转取胜的可能。如今早已没有了给自己留后路的余地,他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以破釜沉舟之势发起这次决死反击。

然而张悌也不完全是一个压上最后筹码的赌徒,虽然他早已萌生死志,但也为善后做了准备,而这便是后来他拒绝了诸葛靓杀降这一建议的原因。

杀降虽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毫无压力地与王浑决战,可一旦战败呢?届时晋军杀入江东,必然会进行血腥的报复,这一情况是极大概率发生的。

忧国忧民的张悌不愿让江东生灵涂炭,故而做了两手准备,在自己全军覆没这一最坏的情况下,至少还能保全江东百姓。而若能侥幸取胜,张乔又岂敢生出异心呢?

从吴军几位统帅的方案便可以看出这亡国前夕的众生之相,国家的处境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人如诸葛靓一般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也有人如沈莹一般选择听天由命;而唯有张悌想到了一切可能,在舍命一战的同时也未曾忘记给国家留下一些希望。

决战之日终于来了,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浚率军赶到,两军展开对峙。此时吴军利在速战,于是沈莹率领精兵五千作为先锋,对晋军发起冲击。

这五千人是吴军的中坚力量,他们手持刀盾,都是来自丹阳的精兵,因头戴青巾故称为青巾兵。当年东兴大捷时便是他们在丁奉的带领下攻上东兴大堤的。

可惜丹阳精兵也无法改变大势,吴军连续发动了三次猛攻,无奈晋军都稳住了阵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战不胜后,吴军后继乏力,被迫撤退。

此战吴军全凭一股气势撑着,而一旦气泄则再无重整旗鼓的可能。趁吴军在撤退中发生混乱时,晋军发起了反击,吴军终于崩溃了。

之前假意投降的张乔闻讯立刻反叛,与淮南军前后夹击,吴军在版桥惨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被斩首七千余人,孙震和沈莹也当场阵亡。

此时吴军败兵正四散奔逃,再也形不成建制,诸葛靓带着手下仅剩的五六百人且战且退,乱军中正好遇到张悌,不过张悌却不愿和他一起撤退。

诸葛靓问道:“天下存亡已有定数,此事非你一人所知,何故求死呢?”

张悌含泪答道:“今日便是我的死期。当初我年少时,为先丞相(诸葛恪)所赏识,才有今日。我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先贤这份厚望。如今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请不要再阻拦我了。”

诸葛靓闻言甚为感动,只好含泪与他分别,结果他刚走出一百来步,就见到张悌已被晋军杀害。

张悌之死宣告者东吴最后的希望已经破灭,末日的到来让东吴上下万分恐慌,为了让这股情绪有一个宣泄的途径,三月初九,数百名大臣联名请求孙皓诛杀奸臣岑昬以谢天下。

为稳定人心,孙皓只好答应了这一请求,只不过这并不能挽救他注定灭亡的命运。

两天后,之前受命前往广州讨伐郭马的陶濬回到建业,由于王濬进兵速度太快,他刚到武昌就无法呼继续前进了,于是只好原路返回。

由于陶濬是少数亲眼目睹过晋军水师的人,于是孙皓紧急召见,问他王濬水军的情况。陶濬答道:“益州水师船小,不足为惧,请陛下给我两万精兵,乘大船出战足以破敌。”对敌情如此无知,吴军在战场生崩溃也就不算意外了。

孙皓闻言大喜,立刻给他集结了两万水师。可惜的是孙皓注定要失望了,这支部队还没等出发就连夜逃散了。

之后孙皓又东拼西凑了一万人,命游击将军张象率军迎战王濬,结果这支部队见王濬军容之盛便望旗而降了。

此时的孙皓已经惶惶不可终日,连续下了一些类似罪己诏的诏书,可见其既恐慌又悔恨的心境。而光禄勋薛莹和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似乎又让他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们建议孙皓分别派遣使者向王濬、王浑和司马伷投降。由于这三人互不统属,因此必会因为争夺头功发生冲突,当年钟、邓二士争功,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只不过王濬速度实在太快,三月十五日,王濬水军已抵达建业,孙皓只好自缚双手,携带棺木出城请降,割据江东半个世纪之久的东吴政权就此灭亡,享国52年。

经过一番统计,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的五十二万三千户共二百三十万人口尽数为晋国所有。自初平元年(190年)群雄讨董以来近进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华夏大地重归一统。

五月初一,孙皓一行终于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洛阳,只不过当年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竟是以这个形式实现了心愿。

孙皓入晋后被封为归命侯,并得到大量赏赐。太子孙瑾拜为中郎,其他诸子为郎中,原来东吴旧臣则量才录用。在战争中牺牲的将领家属被迁到寿阳,其余将吏愿渡江者免除十年徭役,百姓则免除二十年。

实行如此怀柔的政策,除了收买人心外,也是和张悌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的拼死力战为江东赢得了尊重,而他的克制也最终化解了干戈,可惜这一切他却看不到了。

三天后,司马炎大会文武官员及四方使者,为夸耀武功,他下令孙皓以及东吴降人也要来参加。

大会上,见孙皓上前叩头拜见,司马炎说道:“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很久了。”然而孙皓却针锋相对地回答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孙皓此语震惊四座,为打击一下这个亡国之君的气焰,司马炎的忠犬贾充问道:“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眼,剥人面,这依据的是什么刑法?”

只听孙皓毫不客气地回击道:“为人臣者,弑君或奸邪不忠之人便依此法。”

贾充想起高贵乡公之事,顿时沉默不语,羞愤难当。而孙皓则面无愧色。

司马炎为显示自己的大度,最终没有因此事处罚孙皓,而孙皓也成功地保住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这位东吴的亡国之君在洛阳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太康四年(283年)冬,孙皓在自己的宅邸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近百年风云激荡的东吴历史结束了,曾经的荣华如过眼云烟,昔时的盛景再也无法重现,而江东的辉煌却不会从此停止。

东吴虽亡,但却为东晋及南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江东的英杰们也必将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不过那就是下一个故事了。(本系列完,谢谢阅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崛起的雄主赵武灵王,却活活把自己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本名赵雍,是赵肃侯的儿子,十五岁就继承了王位。而他刚一继位,就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考验。赵肃侯生前一直在与魏国交战。赵肃侯刚死,魏国就联合齐,楚,燕,秦四个国家,以参加葬礼为名,组成联军,企图颠覆赵国。对于各国而言,赵国似乎已经是自己嘴边的一块肉,赵国的灭亡也仅

  • 征战37年没输过,杀神白起被“兵仙”韩信瞧不起:他不懂兵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起厉害还是韩信厉害,白起与韩信谁的战绩好,韩信与白起谁厉害

    反观白起,他则采取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目标,而是摧毁敌军为主要手段,针对败逃的敌人更是穷追猛打。这2人恰好是作战理念相反,韩信才讨厌白起。 二、白起空有勇猛却谋略不足 再者,白起原先只是普通的士兵,之后靠着自己的勇猛和战功,慢慢当上将军,造就他空有勇猛却谋略不足,从长平之战中可以发现,当时60万秦

  • 从“三家分晋”到“三国归晋”-聊聊春秋晋国家族博弈简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曹魏265年灭亡,曹魏禅让,封陈留王。蜀汉263年灭亡,蜀汉投降,封安乐公。孙吴280年灭亡。孙吴投降。封乌程侯。依次递减。为何三国会归晋?表面上说的是汉朝合久必分到晋朝的分久必合。其实更是影射了600多年前三家分晋。[var1]这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战国的开端,当年司马

  • 早就想杀韩信,刘邦为何不亲自动手?学者揭露背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韩信是被吕后叫进宫里处死的。(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据史书记载,当年攻下齐国之后,韩信曾向刘邦讨“齐王”的称号,刘邦当时就大动肝火,认为韩信野心太大。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

  • 什么是春秋霸主?试论成为春秋霸主的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霸主是哪几个,春秋时期霸主都有谁,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政权的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的争雄称霸更加激烈,人人都想填补周天子权势的空缺。各个诸侯国采用不同的方式或尊王攘夷、或联姻结盟,从而增强国家实力,以期能在春秋社会有立足之地,称霸九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春秋时期的各大诸侯国轮番成为霸主,左右春秋局势。春秋时期的霸主指什么?如何才能成为

  • 为何诸葛瞻临终前会感叹没能压制父亲诸葛亮生前赏识的名将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葛瞻认为自己在内不能除掉蜀国奸宦黄皓,在外不能压制姜维,还没能守住蜀国门户,所以他自认为有三宗罪而没脸逃回成都。这也就让人很费解,姜维明明是蜀国名将,还是诸葛瞻的父亲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和赏识,按理说两人的关系应该很不错,为何诸葛瞻会把姜维也列为蜀国败亡的原因之一呢?

  • 五国合纵伐齐次年,林中之战突然爆发,证田文才是合纵最强推动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田文对秦国的贡献,吴起与田文,大秦帝国田文

    [var1]经过这场危机后,环顾四周魏安釐王发现,唯有救过自己的秦国还能交往。于是,他就想与秦结盟一起讨伐韩国,以求秦国归还魏国故地。范雎入秦后,秦国对外就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韩、魏都是秦国近邻,也都是秦国的攻伐对象。这时魏安釐王还想着与秦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魏国大臣朱己(《史记·魏世家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此三人联手杀害魏延,他们最终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大将魏延却被三个人联手所害,这三人分别是谁呢?他们都是什么下场呢?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第一个:主谋杨仪杨仪,是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两大军事参谋之一,另一位是马谡。他是荆州襄阳人,和马谡一样,非常有才能,帮助诸葛亮制定作战计划,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在临终前,

  • 人狠话不多的文夫人,杀了儿子和小叔子,却让楚国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夫人,你怎么总是不说话?”楚文王好奇地问道。“哼,国家灭亡了,一女嫁二夫,不死就算不错了,还说什么话?”从此,那个息妫已经死了,而文夫人才刚刚开始登上春秋的舞台。文夫人给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大的熊艰,小的熊恽。转眼到了楚文王十三年,文王就挂了,熊艰继位为楚王。可是文夫人又和当年郑庄公的母亲一样,喜

  • 为帮刘邦脱困,谋士牺牲2000名美女,事后哀叹:我家必毁于阴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陈平倒是被人们忽略了,其实他也是刘邦夺天下的重要功臣,他曾经为了帮刘邦脱困,牺牲了2000名美女,然后哀叹道:“我家必毁于阴祸”。 早年经历 陈平是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少时就喜欢读书,胸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从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