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1 更新时间:2024/2/8 22:03:24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选官制度。

在那个没有科举的年代(隋炀帝时期才开始科举),采用的是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等为辅的选官制度。也即是说,察举制是一个人能否当官的主要判断依据。而对于这种制度,大家并不陌生。在史书、演义中经常看到的“举孝廉”就是察举制选官的一种体现。

《汉官仪》中记载:“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即,符合以上四大特点,就可以被举荐为官(未必四个科目全部考核)。后世根据这个选官特点把它形象的称为“四科取士”。具体的取士形式除了孝廉外,还有文学、明经、明法、兵法、茂才……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觉得这种选官制度没有什么缺点。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汉朝的灭亡有众多原因,选官制度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为何汉以强亡)。

因为这种选官制度太过重视乡里舆论的权威性。而地方的舆论实际上是控制在世家大族手里的。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

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邵,每个月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评价(著名的“月旦评”)?

为什么曹操死乞白赖也要去蹭许邵一波热度,甚至不惜使用威胁的手段胁迫许邵给出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

为什么庞德公要给诸葛亮、庞统取上卧龙、凤雏这样响当当的外号?

都是为了造势和提升名望而已。

但是上面也说了,在汉朝选官制度之下,地方舆论被世家大族把控。想要当官就必须依附于世家大族。或者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否则永无出头之日。

想想以诸葛亮、庞统的本事,并且本身还都是世家之人,到了将近三十岁依旧一事无成。诸葛亮还是在娶了当地豪门黄家的丑女之后,经过了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安排,才被推荐给了当时没有地盘的刘备。

虽然有诸葛亮择主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也足以见得当时普通人想要当官的难度。

以上述背景作为铺垫。我们接下来看看刘备身边的人都是什么出身。

诸葛亮:出身琅琊郡诸葛世家,但3岁丧母,8岁丧父,只能跟着叔父四处飘零。遇见刘备的时候躬耕于南阳。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后封武乡侯、追谥忠武侯;

关羽:古代标准的流氓(无房无地),遇见刘备的时候正因犯事逃离在外。封汉寿亭侯,拜为前将军,死后追谥壮缪侯。

张飞:涿郡屠夫。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死后谥曰桓侯(女儿是刘禅的皇后)。

赵云:普通百姓,投奔公孙瓒后成为白马义从中的一名小卒。镇东将军,封爵永昌亭侯,死后追谥顺平侯。

黄忠刘表部下中郎将,蹉跎大半生。归顺刘备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死后追谥为刚侯。

马超: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是刘备手下出身最好的一个。马超官至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死后追谥威侯。

以上基本都是蜀汉集团的顶流,但是出身好的只有马超一个。如果是按照汉朝的选官制度,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就绝对没有这么大。所以,说刘备对他们有“殊遇”,是不为过的。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蜀汉集团的上层人物。其他的官员也大多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刘备本身的出身问题。他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只是分支,而且他这一支早已没落。只是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罢了(虽然演义中尊他为皇叔,但是那只是为了抬高他的身份,按照实际来说他似乎是汉献帝的晚辈)。

这样的出身比起平民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他后来拜卢植为师,加上抓住平定黄巾军的机会,又遇到了关羽、张飞(刘备招募士兵平定黄巾军,关、张参加,三个人从此走到一起,关系很好)。再加上有一个皇室宗亲的名头,而且本身品行不错,这样一来刘备的名声越来越大,从而被众人推崇,最后成就了一番势力。

但是归根结底,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一开始无法招揽到世家大族的弟子为他效力,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底层出身的人。所以算是相互成就吧!

只不过最终成也斯,败也斯。关羽因为出身不好,加上性格高傲,所以对士兵很好,对士人傲慢,这样的性格最终为他惹下杀身之祸,还丢了荆州。张飞也因为出身问题,非常仰慕读书人,对士人很好,不拿底层士兵当人,最后被人杀死。而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在悔恨之中病死白帝城。

可以说,关羽败走麦城就是一个起点,蜀汉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

更多文章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长子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其中最出色的还属魏蜀吴三国的开国之祖: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实力相当,相互争斗了一辈子,但若论其百姓们最为拥护的君主,那还得是刘备。不同于晚年昏庸的孙权,动不动就搞盗墓屠城的曹操,刘备可是三国军阀中的一股清流,他为人宽厚仁慈,对百姓极为体恤,被称为“仁主”。就算是这样仁慈的刘备也曾有过辣手

  • 岭南春秋:一个以广州为都城的古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时期的广州,广州为何能成为岭南千年大都会,春秋战国古城

    广东古时候叫岭南。想要了解广东的历史,读一下岭南的古史就很有必要了。尝试扒开那些或苦涩或不详的古史记载,了解岭南发展的主要脉络,看看里面那些尘封的岭南故事或者人物。[var1]读一点岭南古史(三):西汉时期的岭南1——古南越国疆域前篇说到秦末各地群雄并起、中原混战,其时秦驻守岭南的赵佗趁机而起,割据

  • 吴大帝孙权到底长什么模样,碧眼紫髯有无依据,其是否有异族血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吴大帝孙权名字,孙权图片,孙权孙尚香凌统西凉铁骑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在中华大地十分流行,而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书中提到的吴大帝孙权更是天生异象,碧眼紫髯,好像有海外血统。那历史上的孙权真的是“碧眼紫髯”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孙权身世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

  • 孔子诛杀少正卯,就因为一条“腊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恶,孔子送腊肉的典故,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

    孔子标准图孔子一生的高光时刻,是54岁时,被鲁定公封为大司寇,代理国相一职。大司寇是最高司法官,代理国相更是君主之下,万人之上。孔子当政第7天,就诛杀了曾经和自己抢“腊肉”的民办教师——少正卯。[var1]杏坛讲学原来,孔子仕途不顺,一直当不了大官,无奈之下选择归隐乡下、杏坛讲学。这是孔子30岁时的

  • 酒后失言还是真情流露?庞统虽擅施奇计,但却并不认同刘备的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自网络从刘备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开始,就意味着刘备集团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一部镇守荆州,另一部自然是攻打益州了。后汉时期,由于战争频仍,部队需要大量的参谋人员,也由此,刘备、曹操和孙权分别给参谋人员原创了三个军职出来。曹操独原创的军职是军师祭酒。这个祭酒的来头很大,是曹操是

  • 李信大败!!始皇帝请出王翦老将军领60万大军伐楚!!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信王翦,李信攻打楚国损失多少兵马,李信攻打楚国的结局

    秦王听说李信大败后,十分生气,革了他的职。这时秦王才想起老将王翦曾经说过的话,便决定亲自去请老将军出山。秦王赢政来到王翦的住地,对他说:“老将军,当初我没有听您的话,结果李信大败而归。如今我秦军损伤惨重,还望老将军出山,重整秦军。”[var1]嬴政老将军本来有些生气,但见到秦王态度如此诚恳,便答应了

  • 媲美霍光的政治高手金日磾,本是异国太子,他靠什么而崛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有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可以说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正是由于这个思想,在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外族人可以说是饱受欺凌,当官的更是别想。但凡事都有例外,有那么一位外族人,还是个异国太子,却在汉武帝时期成了官场不倒翁,一等一的政治能臣,权臣霍光的左右手,他就是

  • 春秋历史故事:专诸鱼肠剑一刺转乾坤,我是专诸,专业的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十大经典故事,鱼肠剑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谋士的故事

    我是专诸,专业的专,诸子百书的诸,不是猪,你问我年龄几何?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儿子很大了,也被阖闾封为了官,估计那会四十多岁吧!他们说我是一个刺客,还是四大或五大刺客之一,有点受宠若惊,其实我只是比较英勇,至于为什么要当那么一次刺客,这得从很早很早说起。我是吴国堂邑人,自小喜欢动武,也非常爱玩,家里也

  • 三国那些厉害的谋士为什么自己不当老板,却都选择了给别人打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曹操、刘备、孙坚孙策孙权,还有刚开始的袁绍、袁术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备,他们凭什么能当老大?他们身上拥有哪些我们没有发现的性格特性呢?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另外那些谋士,比如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等等,他们这些人都非常厉害,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当老板,反而是都选择了给别人打工呢?特别是诸葛亮,三顾

  • 刘备为什么不取刘琮而代之,荆州军后来战力爆棚的根本原因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9月,曹军前锋抵达新野。荆州守将文聘率部投降,文聘日后成长为曹魏的著名将领之一。刘琮不想当第二个韩馥:有关韩馥的历史参见这篇:袁绍中部: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袁绍具不具备名将的水准?)。他很愤慨:“现在我们据有整个荆州,守着先君之业,再观望一阵子难道不行吗?(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