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最早是一种用于烹饪和盛放肉食的炊器,到了奴隶社会,它被专门用来祭祀和宴会。
后来,鼎的铸造方法彻底被贵族垄断,它演变成了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比如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不过,在秦汉结束以后,鼎的政治意味逐渐消失了。
首先,每个年代、国家的计量单位不同,铸造鼎的工艺、技术也不同;
其次,去史料中找寻答案也很困难,一般都是一笔带过,说此人能举鼎就没了,又或是“举千钧之重”这样夸张、笼统的表述。
我们不妨从考古出土的鼎来推测。中国现存最重的商代后母戊鼎重832公斤,西周大克鼎重201公斤,西周淳化大鼎226公斤,大盂鼎也是出自西周,这个就比较轻了,153公斤。
在古代虽然说每天刻苦训练,但是和现代相比无论论训练水平、饮食条件,古代也远远比不上现代。
所以,对于上面那些出土的大鼎,832公斤肯定第一个排除在外,那些古代大力士可能举的是201公斤大克鼎、226公斤淳化大鼎这种级别的,最多不超过250公斤,即500斤。只是夸张的说法罢了。
事实上,《史记》里面就在前面稍微提及他力气很大这一点,后来的内容,很多都是在说他带兵打仗得厉害,而不是力气大这件事,人们之所以称他为霸王
项羽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君王,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被太史公归到了君王一列。
司马迁欣赏项羽的英雄豪气,为他破例写了“本纪”,要知道本纪是专门记载君王的。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次,秦始皇嬴政在会稽巡游,横渡浙江,项梁和项羽一同前去观看。
项羽不屑地说:“我以后能取代他。”
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八道!不然会被灭族的!”
紧接着,司马迁写道,这位年少轻狂的小子叫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胆识过人,吴中的子弟对他十分忌惮。
“彼可取而代也”,当初这句看似异想天开的狂言,没想到项羽最后真的差一点就做到了。
帝王百千位,霸王只一人,成也霸气,败也霸气。西楚霸王的结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打了一辈子胜仗,神勇无比,屡屡以少胜多,士兵的多少对他来说从来不是胜利的关键,怎奈何,最后一战,败于垓下,此时耳边却响起四面楚歌,哀伤至极.
项羽自认为凭一己之力就能击败刘邦,到最后被打得只剩28骑时,还对手下说,他的用兵从来没有错,只是天要亡他。
其实项羽到底有没真的举过鼎,这个真的没那么重要,只不过是想凸显项羽的力气大这一点而已。而我个人的倾向就是项羽未必真举过鼎,毕竟人没事举那玩意干嘛,而且历史上也没有确切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