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曹操敢做的事情,他做;曹操不敢做的事情,他眼都不眨的照做不误,就比如改朝换代这件事,曹操是先做魏王为曹丕铺路,而司马懿却是斩了就斩了,非但不禀报,而且还豢养3000死士,随时随地准备把曹家的骨灰都给扬了!
高平陵之变
不过话说回来,司马懿即便智谋过人,但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是如何做到,在曹操一家三代眼皮子底下,豢养3000死士而不被发现的呢?
出身
作为魏朝元老级人物,司马懿有着显赫的家世,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也就是“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那个商,那时候的司马家族人都姓祝,他们的老祖宗正是神话故事中的祝融。
历史上的确有祝融这一号人物,但却不是火神,而是夏官,主要管理军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兵部尚书,到了周朝的时候,司马家族因归顺周朝,继续担任着夏官的职位,不过为了和前朝划清界限,职位名称由夏官变成了司马。
到周朝周宣王时期,司马家族因立有军功,便被赐姓为司马,这才让后来的司马懿有了这个姓氏,要不然他得叫祝懿。
到了秦汉末年,司马懿祖先司马卬在楚汉战争中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曾追随项羽一同灭秦,并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殷王,封地在河内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北部。
后来项羽兵败,为使天下尽快平定,刘邦对项羽旧部出台安抚政策,这也让司马家的封地得以保留,但刘邦颁布了一个“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政令,使得司马家的殷王爵位被削去,不过世家大族的身份仍未改变。
随着汉朝的与民休息,司马家族的势力也一点点壮大,经西汉、东汉四百年,司马家人才辈出,到司马懿这一代,即便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司马家的小日子依旧风生水起,这也让司马懿特别看不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生俱来的贵族优越感,让他特别鄙视赘阉遗丑,毫无家族历史的曹阿瞒。
为官
可能是年少轻狂,自命清高的司马懿在汉朝政权落入曹操手中后,不愿屈服在为虎作伥的假汉真魏帐下,便以身患痛风为由,拒绝曹操征召他入宫为观的请求。
曹操是什么人?除了关二爷请不动外,任谁他都不放在眼里,他想要的人才,你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就比如徐庶,正和刘备谋划怎么做大做强时,曹操一封书信送到徐庶手里,以你母亲在我这过得很好,你别担心为由,硬生生把徐庶从刘备手里抢过来。
徐庶
曹老板才不管强扭的瓜是甜还是不甜,要是拽不下来,连根都给你拔了也有可能。
在曹操的威逼利诱下,司马懿委曲求全,成为曹魏阵营的军师,不过他压根就没有臣服于曹魏的心,而是在曹操眼皮子底下豢养死士,养了一批又一批,而且只要精壮小伙。
司马懿的小动作曹操看在眼里,但曹操不在乎,他认为自己是周公,只要吐哺,天下必然会归心,而且他有自信司马懿在他手中翻不了天,在他眼中,司马懿只是他消灭蜀、吴的工具人罢了。
然而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对于司马懿的判断,曹操只猜对一半,后来的司马懿的确为他消灭蜀、吴,可是超长待机,活到72岁的大后期英雄司马懿,竟然临死之前顺手把魏朝也给灭了,要是曹操活到这一天,一定会说上一句,我当时大意了,没有杀,他竟然偷袭我。
司马懿
3000死士
其实曹操临死前也认识到司马懿的存在是个隐患,但曹魏政权那时处于无人可用的状态,再加上司马懿属于世家大族,本就根深蒂固,如果贸然杀之,极有可能引火烧身。
临终之前,曹操嘱托曹丕,让他小心提防司马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曹丕心领神会,他知道司马懿在豢养死士,也知道司马懿是个不安于现状的野心家,但那年头,世家大族豢养死士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内来说,豢养的那些人叫死士,对外来说,他们都是世家大族的门客,生逢乱世,养些门客巩固家族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曹丕并不好说什么。
曹丕的信心来源,是篡汉登基成魏国皇帝时,他只有33岁,而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41岁,他自信能活过司马懿,所以对于司马懿这个威胁,他没有放在眼里。
曹丕
如果曹丕真的能活久一点,可能历史会被改写,可事实却是曹丕在39岁那年,因感染肺病去世,偌大一个王朝,只剩下司马家族在虎视眈眈,这之后,一切发生的事情就如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率领3000死士的司马懿,直接把曹家的老窝给端了。
总结:
司马懿豢养3000死士对于古代世家大族来说算不上什么,真正值得当时及后世学习的,是凡事不要锋芒毕露,忍人所不能忍的隐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