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秦国与东方各国怎样对待客卿?

春秋战国,秦国与东方各国怎样对待客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09 更新时间:2024/1/16 23:57:59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大变革。在土地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官学衰弱,私学兴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士阶层逐渐崛起,作为士阶层成员之一的客卿产生了。

客卿的的形成有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客卿在出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等有很大不同。

秦国与东方诸国的客卿制也存在区别,这是秦国能在六国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秦国客卿的状况在春秋时期与其他诸侯国相似,客卿多来自他国出奔而来的贵族,如丕郑、丕豹、公孙枝等。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提升,随着《求贤令》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士人前往秦国求仕,此期秦国的客卿制与东方诸国开始有所不同。

一、重用客卿传统的比较

自秦穆公,秦国就开始重用客卿,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穆公四处求仕,任用五个外来者,吞并五个国家,在西戎之地称霸。

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公布了秦国重用客卿的标准,只要能献计献策让秦国强大的人都能来担任官职,于是前来秦国的客卿规模更大了。

[var1]

据学者考证,秦国从设置丞相职位开始到秦国灭亡的百年之间,在担任秦国宰相的24中国籍能够得知的有17人,其中16人都是客卿。

秦国不仅让客卿担任宰相要职,任用客卿将兵主帅也非常常见。根据对《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的相关统计,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130余次对外作战中,56次的率兵主将为客卿。

再看东方诸国,直到春秋中后期亲亲的宗法观念依然广泛存在,用人唯亲是常见现象,如晋国用姬姓、楚国排斥异姓等。

战国时期国际局势发生巨变,各国都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性,魏文侯首先开创养士的风气,因此得到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贤才名将,魏国一时间成为人才中心。

[var1]

然而到了魏武侯时代,魏国的养士用人、礼贤下士之风荡然无存,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商鞅离魏便是典型,后有张仪入秦、孙膑归齐等等。

魏文侯变法之后,赵国、韩国也相继变法,此期也是“选练举贤,任官使能”,但后来极少重用客卿,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齐国在齐桓公时期有重用客卿的传统,在管仲的改革的用人思想下,齐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

但到齐宣王没有继承齐国任用客卿的传统,他虽然善养客卿,但却不用客卿,后来齐国日渐衰落大抵也与客卿得不到重用有关。

楚国在楚悼王时期重用吴起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后继者不但不能重用人才,还中间不辨,楚国也无法避免地衰落下去。

[var1]

由此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对客卿的重用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秦国入仕的客卿不仅数量众多,规模庞大,而且重用客卿的传统从秦穆公至秦始皇未曾中断。

反观东方各国,虽有不少国家有重用客卿的经历,但没有行程传统,也没有坚持下去,于是在战国时期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免落于下风。

二、选择客卿类型的比较

战国时期社会上的思想异常活跃,大批士人脱离原本的宗族,或著书立说,或奔走游说于诸侯之间。

与百家学派相对,战国客卿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有儒家、法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客卿等,秦国与东方各国在选用客卿的类型上也有所不同。

[var1]

秦国对客卿的任用集中在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等人。纵横家也不在少数,如张仪、范雎、公孙衍、蔡泽、陈轸等,其中张仪和范雎在秦统一六国中立下汗马功劳。

秦国任用的兵家客卿也很多,前文提到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任用的将兵主帅便是兵家客卿。

除了法家、纵横家、兵家,战国社会还活跃着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但他们少有人来到秦国。

东方诸国在选择任用客卿时没有像秦国一样立下“能出奇计强秦者”的标准,他们更看重求仕者的名声。

对名声大的人,就算对国家的发展没有帮助,也会将其供养,尊崇之。如孟子周游列国时因为名气大,梁国、赵国、燕国都对其十分尊敬礼遇。

[var1]

客卿对东方各诸侯国来说更像一块招牌,只要名气够大,无论出身哪个学派都能受到优厚的待遇。

这些国家仰慕的不是他们的治国才能,而是名声,能将名气大的人留在本国对君主来说是一种荣耀。

实际上,以名气为纳贤标准的方式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帮助甚微,也会对国家的人力财力造成浪费。

综上可知,在客卿的选择上,秦国从国家实际的需求出发,重视那些具有实际政治才能、外交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客卿。

只要求仕者具备秦国要求的这些品质,能为秦国的发展贡献才计,不仅能身居卿相,甚至还能获得封地采邑,更能获得国君的信任。

[var1]

对于那些只高谈阔论空洞理论的人,秦国是不会任用的。当时儒学大师荀子来到秦国,但秦昭王认为儒学对秦国没有好处,没有任用。

又如韩非,秦王嬴政为了得到韩非不惜向韩国发动攻势,可见秦国对法家的看重。因为在战国时代,法家是最具备治国才能的。

而东方六国在选择客卿时以名气为要,不论师出何门,有没有治国方略也不重要。

三、客卿制度的比较

关于客卿制度,学者黄留珠认为秦国的客入仕升迁大体上遵循着“客——客卿——卿相”的公式,不过在客与客卿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舍人的过渡阶段。

秦国的客卿制度与军功爵制密切相关,一般客升迁为客卿之后还需经历实际的战斗考验才会被任用为卿相。

秦国从秦惠王时代把客卿作为官职的纽带,并将由客入仕和军功入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var1]

黄留珠先生还提出,秦国的客卿制度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仕途具有开放性,求仕者本身具有流动性。

开放性和流动性一方面能保证秦国人事行政上的新陈代谢,能随时随地任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吏治的生命力,客卿也因此在秦国的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秦国在选拔客卿时以言论和谋略为要,任用时灵活自由,客卿还能因功勋升迁至丞相之位。

与其他官员的选拔制度相比,秦国的客卿制有其特殊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格录用,二是用人不疑,三是礼数周全,四是注重才能功绩。

关于秦国客卿制的形成,学界有不同的见解,以秦惠王、秦孝公时期为主。秦孝公时期,秦国制定了选拔、任用客卿的标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制度。

[var1]

与秦国相比,东方诸国在任用客卿时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具有随意性和临时性,客卿很难被长期任用。

对东方诸国来说,客卿好比救火员,不必忠于任何一国,如公孙衍、苏秦都有佩戴数国相印的经历,哪国形势紧张,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再如燕国,当时为了报国仇,燕昭王广招人才,然而危机一解除,乐毅便不得不离开。

再观齐国,前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宣王的召见,通过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等方面的考核授予不同等级的称号。

在这样的标准下,齐宣王优待孟子、田骈等,他还为稷下先生们建筑高宫大殿,对其极为尊崇。

由此可见,齐国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养士制度,但却没有相应任用客卿的制度。

[var1]

东方诸国任用客卿的随意性在荀子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一开始,荀子在齐国担任要职,但因为遭到馋毁不得不逃往楚国,被封为兰陵令。

但是没过多久,荀子在楚国又被馋毁,被迫回赵国,赵王封其为上卿。又过了没多久,春申君后悔,派人将荀子请回来,官复原职。

然而,春申君后来被李园杀害,荀子也因此革职。由此可见,楚国没有完备的客卿制度,其对客卿的任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总之,秦国有重用客卿的传统,在秦孝公时期又制定了完备的客卿制度,选拔、任用客卿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

而东方诸国对待客卿的方式和态度具有随意性,没有专门的制度,因此客卿没能在这些国家发挥大的作用,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

[var1]

结语

与秦国相比,东方诸国在对待客卿方面还不够成熟,既没有形成重用客卿的传统,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这使得国家发展较为缓慢。

秦国自秦穆公开始重用客卿,秦孝公时期形成完备的制度,因此大量外来人才涌入秦国,极大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但东方六国的客卿并非毫无用处,概而论之,秦国客卿的贡献主要在于统一六国,东方诸国客卿的贡献则在于思想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更多文章

  • 秦始皇至死都没灭掉的国家,为何能这么持久?谈秦与卫的历史羁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下葬全程,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40分钟完整视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由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荡平天下,第一次统一了中国。秦朝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灭掉了周朝的所有诸侯国,占据了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农耕区域。但是有这么一个国家,秦始皇至死都没有灭掉它,这个国家就是卫国。不仅秦始皇没灭掉这个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国家,列强环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其实这才是曹操的精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草船借箭完整版,草船借箭曹军为什么不射火箭,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

    那么曹操为何不下令军队向草船发射火箭呢?那样诸葛亮岂不是要全军覆没。曹操为何不这么做?其实,这也正是曹操精明之处,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讲讲这是为什么?朋友们,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向曹操“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而且也未没发生在“赤壁之战”时。罗贯中老先生借用东吴孙权的事迹,就是为了要颂扬诸

  • 孔子,真的没有“周游列国”,他是在“疲于奔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多少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有多大

    说起他的故事,大家总是会提到他“周游列国”。我不知道这个词是谁先提出来的,搞得好像孔子在游山玩水一样,甚至还有人说,孔子是在搞“全球巡演招生”。其实,真正的孔子,远没有你们想的那么潇洒,他在外漂泊了14年,辗转去了6个国家,中间3次遭到追杀和围捕,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他不是天生的圣人,他也曾

  • 创业学三国,治世靠关公:清廷为何把关帝庙修在了避暑山庄大门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关帝庙是阴庙还是阳庙,三国十大经营智慧,三国背后真正的谋略

    1.清朝皇帝的时候,由西大街头牌楼到火神庙的这段儿御道,被称为十里长街,而从火神庙到丽正门,不足五百米的距离中间,有一座关帝庙,与宫墙最近处仅20米,是一座少有的坐西朝东的庙宇。这座关帝庙始建于雍正十年,最初是热河厅邀集地方商民及百姓出资修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诏谕重修此庙,将原来

  • 被汉朝打败的匈奴人,和入侵西方的匈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传统上认为汉代与中国人长期交战的匈奴人和入侵古罗马,从而开启欧洲文明的匈奴人是同一个民族。18世纪法国历史学者德金首次将这两个匈奴联系在一起,因为在拉丁语文献中,罗马人称欧洲匈奴为匈尼人(拉丁语:Hunni),这两个匈奴都有相同的开头名,几乎一样的读音。1902年英国考古学者马尔克

  • 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唐朝:用唐朝皇帝列表介绍,讲述唐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历代皇帝历史评价,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是哪个皇帝,唐朝各个时期的皇帝

    1、简介唐朝(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

  • 汉宫里的另类宝贝,王莽的头骨,被精心保存了近三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莽头骨复原图片,王莽与赵飞燕,王莽货布120万是真的吗

    汉代的皇宫里,一直保存着两件宝物,一件是斩蛇剑,另一件孔子木屐。到了东汉时期,皇宫里又多了一件宝物,那就是王莽的头骨。这三件宝物一直保存在汉朝的皇宫内,是传世之宝,其中王莽的头颅最为特殊,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保存人头骨的习惯,因此王莽头骨也就成了最特殊的存在,知道西晋元康五年,洛阳武库大火,

  • 国学经典《弟子规》解读,奸巧语 市井气,口蜜腹剑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奸诈的狡辩巧语、下流肮脏的污秽之词、街头无赖的流氓粗俗的语言,这些都要尽力的去避免不要说,如果有说脏话的习惯,要抓紧戒除掉。口蜜腹剑李林甫《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记载,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李适之拜相后与李林甫争权,但因性格粗疏,

  • 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草船借箭是不是诸葛亮借的,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简短,为什么诸葛亮草船借箭不用火箭

    √‘一这一年,曹操率领大军与孙权对阵濡须,为掌握战争主动权,曹操趁夜向孙权军营来个偷袭,结果孙权早料到曹军会这样,把曹操打得大败。曹操退城之后,孙权来探曹军老底,他下令士兵加强戒备,没有命令一律不许射箭,孙权看曹操箭都不敢发一只,嘚瑟的走了几个来回后大摇大摆的回去了。但在《魏略》记载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 李世民只派他打了一仗就弃之不用,后人视他为辉耀千古的一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就是唐朝初期名将苏定方。《新唐书》记载,苏定方老家是冀州人,即现今河北一带,后来举家搬迁到陕西兴平落户。当时适逢隋末唐初,四海鼎沸,战火连天,各地军阀林立,盗匪横行,平民百姓饱受摧残杀戮之苦。苏定方他父亲苏邕是一条好汉,不忍坐视乡亲父老生灵涂炭,出面组织起一支乡勇团练,“率里中数千人为本郡讨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