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老十三胤祥曾被父亲康熙圈禁十几年时间,却在雍正登基后备受重用,一度被现在的网友们称为“雍正朝常务副皇帝”。
而更让人好奇的是,有关胤祥与康熙父子感情破裂的资料,在史书上竟然全是空白一片,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愉快幸福的童年
胤祥的母亲史书记载名叫章佳氏,并非影视剧和小说中所说的蒙古公主宝日龙梅。
根据史书记载章佳氏只是一个内务府出身的嫔妃,属于满洲镶黄旗包衣,身份其实并不显贵,即便是她的皇贵妃身份,也是后来雍正追封的,但正是这样一位嫔妃却深受康熙的喜爱。
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1686年胤祥出生,此时的胤祥完全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康熙对他十分喜爱。
胤祥13岁的时候,生母章佳氏去世了。一般来说,出身并不显贵的章佳氏死后只能下葬在妃园寝之中,但当时康熙破例将章佳氏葬在了自己帝陵的边上,这无疑表示了康熙对章佳氏的喜爱。
而在丧母之后,胤祥被交给了雍正的生母德妃进行抚养,所以雍正和胤祥的关系从小就很亲密。
雍正比老十三胤祥大8岁,雍正长大成人时,老十三可以说是一群皇子的欺凌对象,而这时只有雍正是维护胤祥的,所以两个人的关系越发亲近。甚至胤祥小时候读书不会的地方,还是雍正手把手亲自教导的。
虽然失去了母亲,但康熙对于胤祥的还是非常喜爱的,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围猎,都喜欢把胤祥带在身边。
而在康熙的教导下,胤祥从小就能文能武,不仅会吟诗作对还精通于骑射,甚至胤祥不满20岁的时候就曾被康熙单独派遣到盛京和泰山进行祭祀。
仅仅就这事而言,康熙对于胤祥的父爱可以说是最深的,但之后康熙的一项安排严重影响了父子两人之间的感情。
父子关系的恶化
胤祥成年以后,康熙派遣胤祥去辅佐当时的皇太子胤礽,当时康熙外出时除了会带胤祥还会带上皇太子胤礽。
可之后为了警告太子胤礽勾结党羽的行为,康熙处死了当时太子党内最大的权臣索额图,随后康熙却又让胤祥迎娶了索额图的外孙女为妻,这样的行为很多人看来是让胤祥去接管索额图的派系力量。
可在胤祥23岁时,胤礽却第一次废掉了太子之位,而就是在这期间,胤祥和康熙之间的感情急转直下。
到现在为止,史学家们都无法说清,在那时胤祥和康熙究竟爆发了什么样的矛盾,因为几乎所有有关当时的史料全部是空白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祥和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被一起圈禁。可半年之后,史书中就有出现了胤祥陪同康熙出行旅游的记录。而胤祥被圈禁和被释放的理由在史书上也是空白的。
关于这一点,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这些不利于胤祥的记录应该是被雍正全部删除了,可胤祥在康熙身边失宠的信息却是有记录的。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而连带着对其他成年的皇子都进行了封赏。在康熙十四个皇子中有九人被封为了亲王、郡王或是贝子爵位。
而没有被封赏的五个人里面,皇长子胤褆还在被圈禁之中,老六、老十一这时已经死了,而老八也因为群臣拥立他成为太子的事情在康熙面前失宠了,可即便是这样,老八当时已经有了贝勒的爵位。
可以说这时,在成年皇子中只有老十三胤祥没有获得任何爵位,而这还不算完,仅仅两年之后,胤祥就又遭受了康熙的着重打击。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胤祥向康熙上书了一份满文的请安折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大臣们也经常上书这样的折子,更别说是亲生儿子了。
可就在这份折子中,康熙公开批复说“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将其放纵,必将生事、不得不防。”
如果这是一份大臣写的折子,康熙的这番话可以说将人定性为称谋逆了,幸好这是他儿子写的。
谁都不知道,当时胤祥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能让康熙如此厌恶他。而这也是史学家们唯一能找到的康熙对胤祥公开批评的原件。
史学家们也曾推测,正是因为这份折子是满文才被雍正忽略没有被销毁。
而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康熙曾做过一次封赏活动,在皇宫内自亲王以下所有人都领到了奖赏,甚至包括了宫里的侍卫,但就是把胤祥给隔过去了,可以看出康熙当时已经是对胤祥厌恶到了极致。
而除了康熙对他批评以外,也在这年胤祥突然换上了重病,很多人现在推测应该是肺结核,不过不管是什么病,胤祥的身体从这时开始就时好时坏。
而在各方面打击之下,胤祥的意志也越来越消沉。甚至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时,胤祥被康熙皇帝以“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助太子暗杀郑春华”这两项罪名而被圈禁宗人府,这一圈禁就是长达十多年的时间。
而胤祥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还是雍正的即位。
突如其来的转折
康熙六十一年一月十三日,康熙在畅春园驾崩,根据后来雍正自己的说法,当年是胤祥一路护送着雍正从畅春园前往紫禁城继承大统。
我们不清楚,当年胤祥究竟在雍正即位当天起到什么关键作用,但雍正对于这位弟弟确实感情极为深厚。
雍正在继位的第二天,就认命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并且直接封为怡亲王准许世袭罔替,也就是说怡亲王胤祥家成为了清朝第九家铁帽子王。之后还直接赏给胤祥二十三万两补贴家用,像是要把康熙多年来亏欠对方的全给补上。
遭遇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胤祥对于雍正的赏赐是极力拒绝,最后还是在雍正的强烈命令下,才收下了13万两。
其实当时雍正是准备直接给胤祥儿子加封郡王的,但遭到了胤祥的强烈拒绝,因为清朝历史上从没有一门双王的先例。
见到胤祥强烈拒绝,雍正直接找了个理由给对方每年涨了一万两俸禄。
而雍正对于这位弟弟那是相当的信任,是书上记载“总理事务,王夙夜匪懈,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
这就相当于说当时清朝的行政、军事、财务都归胤祥一人管理。从雍正初年到三年,胤祥开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总管会考府、造办处、户部三库、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的运筹,办理外国传教士事务。
而在雍正三年之后,胤祥除了继续以前的各项兼职外,加议政大臣,总理营田水利,领圆明园的八旗禁军,办理胤禛藩邸、陵寝事务,密谋筹办军需,还要承担皇帝临时交办的审断案件。当时雍正几乎把所有大权全部给胤祥了。
而且由于雍正是宅男,所以到后面联系蒙古王公这种以往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事务,后来都是由胤祥来处理。
现在很多网友都称呼胤祥为“常务副皇帝”,其实在当年雍正朝时朝鲜人就有了类似的记载。
朝鲜《承政院日记》中记载:“十三王,全管天下事,凡干机务,尽许裁决,各寺皆待令其第,胡人畏之,过于皇帝云矣。”
而即便是权利再大,胤祥都没有流露出一点野心,而雍正也是对这个弟弟完全信任。
君臣兄弟的信任
当时很多大臣给雍正的奏折都是先给胤祥看,等胤祥看完批复以后再给雍正看。而雍正也对胤祥的决策极为信任,有一次雍正在一份奏折上批示,大致是说自己想同意,不过胤祥不同意,自己也没办法。
而在贸易方面,康熙晚年时期曾实施海禁,但在雍正五年,胤祥力排众议劝说雍正解除海禁,而雍正对于这个建议直接采纳,只可惜海禁政策后来又被乾隆恢复了。
权利的增长让胤祥更加谦卑,大臣们给他写的信件,他都是直接交给雍正查看,而大臣们给他送的礼物,胤祥也是直接先给雍正挑选,雍正挑剩下的,胤祥再全部退还给送礼的人。
对于兄弟二人间的感情,还有一件事进行佐证,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雍正五儿子弘昼病重,是胤祥四处奔波求药,最终才救下了弘昼一命,当时雍正就勒令弘昼,以后见到胤祥直接称呼父亲。
弘昼也曾在《祭叔父怡贤亲王文》中写道:窃思弘昼自八岁时患病滨危(濒危),叔父赐以良药,旋即得生。皇父尝命弘昼曰:“汝命叔父所活也。汝宜呼之为父。”自此十余年间,叔父抚爱诲朂无所不周。
可前面提过胤祥的身体由于受过重病一直时好时坏,这个毛病伴随了胤祥的后半生。当时胤祥曾因病情太重,直接病倒了四个月,在这四个月里面雍正每天急的在公里焚香祷告。
而后来胤祥还带病去治理水患,就像周围人劝不了雍正放下工作一样,雍正也劝不住胤祥放下工作,只能安排一个太医随身看护胤祥,为了能够让太医专心服侍,甚至给这名太医加封了户部侍郎。
可最终胤祥还是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五岁。而为了表彰胤祥的功勋,雍正不惜越制为胤祥修建了一座庞大的陵墓。
规模庞大的陵墓
胤祥在世的时候就曾留下遗嘱要进行薄葬,并且还亲手绘制了自己的墓葬图,其规格比清朝所有的王爷陵墓都要简单。
可雍正却直接将胤祥的陵寝规格提到了极高的地步,超越了清朝二百多个王爷的陵墓规格。
在陵墓神道两侧的白玉望柱华表上刻有大小腾龙48条,可以说是极其罕见,胤祥也是唯一死后有望柱华表的王爷。
当时为了给胤祥修建这样一座庞大的陵寝,雍正动用了自己即位前的私人小金库。雍正自己亲自为胤祥墓写下了神道碑文“忠敬城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
当年皇帝即位后,所有人为了避讳,都要将名字进行修改,胤祥也曾改名为允祥,但雍正为了表彰胤祥的功绩,允许胤祥恢复原名不用避讳。而在雍正众多兄弟中,只有胤祥有这样的待遇。
可以说无论是上述哪一样举措都是违背了清朝祖制,但雍正就是为了胤祥这么做了。
结尾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胤祥前半生对这句话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可能也正是如此造就了他后半生的谨小慎微,只为了保住仅有的一份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