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安君白起、李牧结局相同,两人为何都不敢反抗?反抗能活下来么

武安君白起、李牧结局相同,两人为何都不敢反抗?反抗能活下来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47 更新时间:2024/1/8 4:24:50

[var1]

这四大名将经常被人拿来比较,其中比较最多的是白起和李牧,两人同为武安君,战场上也从无败绩,结局更是惊人的相似,令人痛惜。 武安君,胜利的代名词 白起和李牧,都被各自的君王封为武安君。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 《史记正义》记载了白起获封武安君的原因:“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李牧三败秦军,成为战国后期少有能打败秦军的将领,赵惠王谓之为寡人的武安君。

[var1]

两人的战绩也完全配得上武安君的封号,关于他们的战绩历史文献中很容易找到,成为历朝历代军事家研究的课题,这里也就不再班门弄斧。 军事天才,逃不过君王猜忌 两位军事天才,深谙兵法,临阵均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战场死神。然而,两人都逃不过君王的猜忌,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杜邮,李牧被赵王迁诱杀,世人皆称两人死得冤枉。 白起和李牧都因功高盖主,引起君王猜忌,加之小人离间。秦昭襄王被范雎蛊惑,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赵王迁则听信近臣郭开的谣言,不加调查证实,自毁长城。

[var1]

而纵观整个古代,中国又有几位能够成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呢? 这是名将的悲剧,白起、李牧逃不过,他们身前的吴起、往后的韩信同样如此。帝王更为担心的是自身的安危,卧榻之侧岂能他人鼾睡?更何况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 反抗?出生不允许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两人指挥千军万马,为何要选择听天由命,不进行抵抗呢? 战国七雄的韩赵魏不就是以下克上,三分晋国么?齐国也由原本的吕齐变成了田齐。可是,如果仔细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当时的卿大夫,手握军政大权。

[var1]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时,晋国的土地上成为了韩虔﹑赵籍﹑魏斯三位卿大夫的地盘了,晋国国君成了摆设。 田氏代齐,田恒自立为相,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后自立为国君,受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同样,田恒也是掌握了齐国的军政大权。 而白起、李牧只不过是纯粹的军事将领,无法与朝堂之上的政治家玩弄权术,往往轻易被记恨之人抓住把柄,遭到构陷。

[var1]

秦王坚持使用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揣摩不到秦王心思,竟然耿直地拒绝,惹来秦王的反感。 李牧面对前来接掌帅印的宗室赵葱,更是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社稷和军民为由拒绝接受这道命令,犯了君王最大的忌讳。 如果,白起和李牧真要发动军队反抗,想必响应者也是寥寥无几。两位只是行军打仗的将军,且出生地位并不高,都是从基层的军官一步步走上来的,是君王成就了两人。 封建时期,忠君爱国思想浓厚,那些士大夫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军人跟随他们造反后,能得到什么?跟着无法成为君王的将军反抗无疑是愚蠢的,最后得不到任何的实惠,自身和家人都会遭受牵连。

[var1]

小结 这两位战神,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李牧,每每读到李牧的历史时都会感到遗憾。这位爱兵如子,忠君爱国的名将竟然死在一个太监和一个昏君手中,实在不值。 而白起,杀戮太重。据梁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白起不能善终,也算是这些亡魂索命罢了! 参考资料:《千字文》《史记正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真是楚国统一了六国,会发生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答案是开历史倒车,又一个小周朝。楚虽三户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大家族,即屈、景、昭三家,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即使楚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知道韩信的统兵能力是哪里学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统兵打仗的将军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科班出身时代武将比如田忌、赵括、孙膑、庞涓、项羽、杨家将、戚继光、抗倭援朝李如松这些都是科班出身读过军事学院的。第二种就是一刀一枪拼杀从死人堆里活下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比如杀神白起、李牧、樊哙、曹参、龙沮、俞大猷这些都是靠打怪升级成长的。然而韩信却不属于以

  • 商鞅遭车裂而死原因是 导致商鞅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1、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2、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3、商鞅的变法,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4、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5、

  • 李广VS卫青 司马迁究竟是否对卫青有偏见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究竟是卫青,还是李广呢?王昌龄在创作《出塞》时,并未料到后世因此争议不绝。然而,争议的肇始者或者未必是王昌龄,追朔源头大概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对卫青心存偏见而厚爱李广,大概有以下几个证据:第一,《李广列传》在《卫青列传》前,李广无论从官场职务,还

  • 樗里疾:一身武艺,智慧超群,获三代秦王重用,奈何不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樗里疾简介,樗里疾和秦王关系,樗里疾六字预言

    [var1] 樗里疾,出生时间不详,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由于他的家在樗里,因此又被称为樗里子。又由于他被封在蜀郡之严道,因此又叫作严君疾。他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母亲是韩国女子。 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因此被人称作“智囊”。智囊这个词,也就是从樗里疾这里来的。樗里疾历经

  • 项羽真的有勇无谋吗?再读鸿门宴,看看项羽的套路有多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酒局儿,被我们所熟知。无数人为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没有在席间杀了刘邦而感到惋惜。可是,我们是做为后来人,知道了刘邦就是以后的汉高祖,所以才认为范增是个高人,而项羽则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甚至,很多人认为,就在这一念之间,决定了天下为楚还是为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不行了?燕军偷鸡不成被廉颇狂追500里|读战国67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多少兵力,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多少领土呢,长平之战赵国最好的结果

    文/松鼠爸爸[var1]燕王喜“燕王,我这次出使赵国,发现一个重大秘密。”燕国国相栗(lì)腹道。“什么重大秘密?”此时的燕王乃燕国末代国君、燕昭王孙子的孙子姬喜。因死后无谥号,史称“燕王喜”。栗腹凑近低声道:“赵国的青壮年几年前都在长平之中死光了,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眼下赵国缺兵少将,是一个

  • 韩信和项羽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有关他俩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在这里就一笔带过了。韩信与项羽作为楚汉时期名将的代表,是军事方面的佼佼者。他们两个人都非常的相近,带兵打仗牛逼,政治一片空白,人生结局都非常悲催。韩信屡次要胁刘邦,为刘邦所忌,不懂得功高盖主难善终,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

  •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邹忌真实长相复原图,邹忌劝齐威王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var1]对于邹忌这个人物的了解,大家最多的可能,只在中学学过的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中认识过,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邹忌如何通过自己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的故事。[var1]这故事对于我们启发很大,但是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们却从来没有了解过,里面邹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就知道更少了。今天我

  • 卫子夫做了三十八年皇后,是按什么规格下葬的?与汉武帝合葬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卫子夫在巫蛊之祸时,动用了皇后权力,让太子刘据用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举行武装叛乱——再说被迫,事实上刘据也是造反了。而造反,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允许的。顺带着,造反的协助者,也是汉武帝不能放过的。汉武帝下令收卫子夫的皇后绶玺,但没有明确下诏废后。这是他们四十多年夫妻、三十八年帝后之间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