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广VS卫青 司马迁究竟是否对卫青有偏见呢?

李广VS卫青 司马迁究竟是否对卫青有偏见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58 更新时间:2024/1/22 1:26:0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究竟是卫青,还是李广呢?王昌龄在创作《出塞》时,并未料到后世因此争议不绝。然而,争议的肇始者或者未必是王昌龄,追朔源头大概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对卫青心存偏见而厚爱李广,大概有以下几个证据:

第一,《李广列传》在《卫青列传》前,李广无论从官场职务,还是战功都很难与卫青相媲美,所以不应当排在卫青之前。

第二,卫青出身卑微——“人奴之生”,母亲为平阳侯府的女奴;而且卫青还是名副其实的“野种”。李广则出身将相世家,“世世受射。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第三,李广近五十年戎马生涯,“与匈奴大小起七十余战”,到死也没能够立功封侯。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捷,“斩捕首虏五万余级”,父子受封“一万五千七百户”。

李广画像。

第四,李广在传记中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着敬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卫青的传记则是平铺直叙,除了出身之外,就是七次出征战绩以及十三位将军。

第五,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卫青与李广围攻单于,李广绕路围剿单于,行军途中迷失方向未能如期会师,导致单于逃脱卫青陷入困境。事后,卫青问责,李广不堪受辱自杀而亡。

后世文人认为李广之死是卫青所致,与此同时认定司马迁对卫青也是心存偏见的。王昌龄大概也不能免俗,诗中“龙城飞将”应该是倾向于“飞将军”李广。

然而,“龙城”却是卫青首次出征匈奴的胜利成果。

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每支各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以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发。卫青首战告捷,“青至龙城,斩首数百”,卫青攻打到匈奴圣地龙城,并斩杀俘虏七百多人。

与此同时,另外出发的三路大军分别是:公孙贺出云中,公孙敖出代郡,李广出雁门。公孙敖出师不利,损失了七千骑兵;李广运气更差,“为虏所得,得脱归”,被匈奴俘虏了,后来只身逃了回来。李广在这次逃脱中被冠以“飞将军”的名号。公孙贺此战也是无功而返。

卫青画像。

“卫青攻打到龙城”在《韩安国列传》、《李广列传》、《匈奴列传》、《卫青列传》等均不同程度地提及,而“飞将军”却只在《李广列传》中叙述。如果司马迁对卫青心存偏见,又何必多次重复强调呢?

俗话说“不知其人视其友”,如果不了解他为人如何,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人都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在《史记》中,与卫青有交集的人太多了:既有沾亲带故的,像汉武帝(姐夫)、公孙贺(姐夫)、霍去病(外甥);也有门客发迹的,像主父偃田仁任安、义纵等;还有属下将领,像韩安国、李广、李息、李蔡、李沮、苏建、赵信、赵食其、曹襄、韩说、张次公等等。

上述人物司马迁为之立传并提及卫青的已作了解读,而与卫青同朝为臣的同僚,像赵禹、汲黯、淮南王刘安等,他们对卫青或者卫青对他们也有影响,尤其是汲黯和淮南王刘安。

刘安画像。

淮南王刘安是刘长之子,而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安对刘长之死一直耿耿于怀,谋反大概就是此事种下的恶因。

公元前123年,淮南国祸起萧墙。刘安有两个儿子,太子迁和“孽子不害”。刘不害之子刘建对叔父刘迁和爷爷刘安心存怨恨,因为刘迁不把刘不害当作兄弟看,而刘安不按推恩令分地给刘不害。

汉武帝派中尉往淮南调查刘迁,刘迁建议父王刘安趁机杀掉中尉谋反。中尉到了淮南和颜悦色地询问了几个问题,刘安见并无性命之忧,所以暂时放弃刺杀中尉和谋反的计划。

“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当刘建详细得知刘迁的计划,“即使所善寿春庄芷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立即派交好的寿春庄芷在公元前123年上书奏禀汉武帝。

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审理,廷尉又转交给了河南郡。“河南治建,辞连淮南太子及党与”,河南郡审理刘建,讼词中牵连出太子刘迁及其党羽。

汉武帝画像。

刘安担忧案件会牵连出更多问题,准备起兵造反。在与谋士伍被密谋时,刘安问了三个问题:其一,朝廷稳定还是混乱;其二,大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其三,吴楚起兵对还是错。

三个问题卫青独占其一,足见大将军在当时的影响,对内叛乱对外匈奴都是威慑力量。当然,通过刘安与伍被的对话来评价卫青,比单纯描述更具可信性,这也是司马迁巧妙的写作手法。

“山东即有兵,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刘安问伍被,假如殽山发生战事,朝廷必然会派卫青率兵而统辖管制山东,你以为卫青是个怎么样的人?

伍被比较忠实,没有直接回答刘安,而是转述了“被所善(交好)者黄义”的话。伍被还强调黄义曾跟随卫青出征匈奴,“从大将军击匈奴”,有事实依据,又是切身体会。

“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非,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渡河,乃渡。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之名将弗过也。——《史记·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王》

“大将军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士卒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过人。”结合好友黄义的评价,伍被认为卫青武艺高强,而且又曾经屡次率兵征战,可以说非常通晓军事,如果率兵平定叛乱没有人能够抵挡。

恰巧从长安完成出使任务的曹梁归来,说大将军卫青——

在战场上,军令严明,作战勇敢,经常身先士卒;在安营扎寨休息时,井未凿通前,必须所有士兵都喝上水,他自己才肯喝水;战争结束后,军队出征归来,士兵都渡过黄河,他才肯上船过河;对待赏赐,皇太后赏给的钱财丝帛,他全部都赏赐给手下的军官。

“虽古之名将弗过也”,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对卫青来讲,仅这句评价就足够了!相比较《李广列传》的记叙,司马迁通过第三者的评价卫青是不是更客观、更可信呢?

杨照在《史记的读法》中说过,“今天针对《史记》发出的种种疑问,似乎司马迁早在写作之时,就在文章之中或文章之间准备好了给我们的回应。”《卫青列传》司马迁确实平铺直叙,但是看看他身边的人,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卫青。

“淮南王谋反,惮黯”,汲黯也是刘安谋反所忌惮的人之一。“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汲黯这个人喜欢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诱惑他。至于说服丞相公孙弘,那就像打开器物的盖子,摇落几片落叶一样简单。

汲黯秉性傲慢,品行高洁,少有世俗礼仪,喜欢直言规谏。有时候,汉武帝都被他怼得颜面尽失,恨不得拖出去砍了。

但是,诤臣是一面镜子。汉武帝终究还是没有下黑手。

《汲黯列传》中,司马迁不仅介绍了汲黯如何怼汉武帝,还有怒批公孙弘、张汤等,当然也介绍了与卫青的交集关系。

“大将军青既益贵,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卫青出征匈奴战功赫赫而姐姐卫子夫又是皇后,所以身份自然越来越尊贵,但是汲黯并未像其他人“屈尊献媚”,与卫青平等礼节相见。

因此有人就劝汲黯说,“皇帝想要群臣都屈降于大将军,其他人都行跪拜之礼,您见了他不能只作揖。”

汲黯画像。

汲黯却反驳道,“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这句话言外之意是,卫青会根据行礼的方式决定如何对待客人吗。

“大将军闻,愈贤黯”,卫青听到此话,更认定汲黯贤能,也更加尊重汲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大事。

“遇黯过于平生”,卫青对汲黯的亲切程度超过平生交往的所有人。这点正好对应了黄义所说卫青“遇士大夫有礼”。

通过以上文字是不是对卫青有了全新的认识呢?《卫青列传》平铺直叙的记录卫青事迹,而在其他文章中散落着司马迁对卫青的认同,为人、为将。

互动讨论,请关注@七品草民。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樗里疾:一身武艺,智慧超群,获三代秦王重用,奈何不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樗里疾简介,樗里疾和秦王关系,樗里疾六字预言

    [var1] 樗里疾,出生时间不详,嬴姓,名疾,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由于他的家在樗里,因此又被称为樗里子。又由于他被封在蜀郡之严道,因此又叫作严君疾。他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母亲是韩国女子。 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因此被人称作“智囊”。智囊这个词,也就是从樗里疾这里来的。樗里疾历经

  • 项羽真的有勇无谋吗?再读鸿门宴,看看项羽的套路有多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酒局儿,被我们所熟知。无数人为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没有在席间杀了刘邦而感到惋惜。可是,我们是做为后来人,知道了刘邦就是以后的汉高祖,所以才认为范增是个高人,而项羽则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甚至,很多人认为,就在这一念之间,决定了天下为楚还是为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不行了?燕军偷鸡不成被廉颇狂追500里|读战国67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多少兵力,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多少领土呢,长平之战赵国最好的结果

    文/松鼠爸爸[var1]燕王喜“燕王,我这次出使赵国,发现一个重大秘密。”燕国国相栗(lì)腹道。“什么重大秘密?”此时的燕王乃燕国末代国君、燕昭王孙子的孙子姬喜。因死后无谥号,史称“燕王喜”。栗腹凑近低声道:“赵国的青壮年几年前都在长平之中死光了,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眼下赵国缺兵少将,是一个

  • 韩信和项羽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有关他俩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在这里就一笔带过了。韩信与项羽作为楚汉时期名将的代表,是军事方面的佼佼者。他们两个人都非常的相近,带兵打仗牛逼,政治一片空白,人生结局都非常悲催。韩信屡次要胁刘邦,为刘邦所忌,不懂得功高盖主难善终,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

  •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邹忌真实长相复原图,邹忌劝齐威王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var1]对于邹忌这个人物的了解,大家最多的可能,只在中学学过的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中认识过,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邹忌如何通过自己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的故事。[var1]这故事对于我们启发很大,但是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们却从来没有了解过,里面邹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就知道更少了。今天我

  • 卫子夫做了三十八年皇后,是按什么规格下葬的?与汉武帝合葬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卫子夫在巫蛊之祸时,动用了皇后权力,让太子刘据用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举行武装叛乱——再说被迫,事实上刘据也是造反了。而造反,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允许的。顺带着,造反的协助者,也是汉武帝不能放过的。汉武帝下令收卫子夫的皇后绶玺,但没有明确下诏废后。这是他们四十多年夫妻、三十八年帝后之间的最

  • 三国被忽略的一场战役,为孙权称帝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在三国时期,曹魏不仅和蜀汉在雍凉地区展开了激烈地较量,还和东吴在江淮地区多次交手。对于东吴来说,江淮地区是自己的防线和缓冲区,所以,孙权多次率军攻打江淮重镇合肥。而对于曹魏来说,也希望在江淮地区歼灭东吴的主力,以此趁势攻入到江东腹地。公元228年,在孙权的授意下,吴国鄱阳太守周鲂采用诈降

  •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吕中老师扮演的秦国太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国太后 秦孝公生母是由吕中扮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为大秦影视剧的爱好者,我们不得不聊《大秦帝国之裂变》。作为千古君臣典范,携手变法强秦二十年,奠定大秦万世基业的大佬,秦孝公和商君,正是在这部剧中出现的。这里,我们不聊秦孝公和商君,只说一个特别的人物 - 秦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个楚国人能灭掉秦朝,为何那么多老秦人却没有恢复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三个楚国人灭掉秦国的说法不是真相,老秦人你能复国也怪不得他们。事实上,秦末的战争有“三大战役”,第一场是陈胜领导的自发性生存之战,第二场是项羽领导的旧贵族复辟之战,第三场是刘邦领导的士族阶级,与项羽领导的贵族阶级之战。这三场战役,“楚三户”虽然出尽了风头,但本质上它们绝不是楚

  • 典韦只是曹操保镖,生涯只经历2战,为何却在三国武将中排第3?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典韦名列三国武将的第3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既然这句顺口溜能够流传下来,显然很多人对这个排名还是比较认可的,尽管这些武将并非真的一对一打过,而是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及战绩,综合评比产生的结果。典韦勇猛不同凡向,形貌魁梧,他身边士卒都十分勇敢,每场战斗,都先登陷阵。如战吕布、宛城之战都看出其勇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