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酒局儿,被我们所熟知。无数人为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没有在席间杀了刘邦而感到惋惜。可是,我们是做为后来人,知道了刘邦就是以后的汉高祖,所以才认为范增是个高人,而项羽则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甚至,很多人认为,就在这一念之间,决定了天下为楚还是为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从各方当事人的角度和利益来重新衡量一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一、 双方兵力对比
根据史书记载,鸿门宴之时,双方的兵力对比为: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
四比一,项羽的兵力明显强于刘邦。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项羽这四十万兵力的组成。
巨鹿大战之后,项羽成为了诸侯上将军,率领诸侯军西入关中,一路上又有几支部队投靠了项羽。所以,项羽率领的是诸侯联军。其中有三支赵国的部队,保守估计也有八到十万人。齐国两支部队,怎么也应该有三到五万人。燕国、魏国两国各一支队伍,加一起有三到五万人也是合理的估算。还有韩王和衡山王的部队,估计不多,就按一到两万计算,加一起就有十五到二十二万的兵力,那项羽的部队估计也就二十万左右。也是远远多于刘邦的。可是,这部分兵力我们还是要分析。
项羽的手下,当初都是项梁的手下。这些人,包括项羽,当初都和刘邦是兄弟、是战友。如果是与秦军作战,那自然是义无反顾,但如果是和自己人打,就有很多变数了。所以,项羽如果真的和刘邦真刀真枪地拼一把,能有多大的胜算呢?
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兵力对比来得出结论,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因素。
二、 诸侯以及楚国诸将的心里
在诸侯以及楚国诸将的眼里,如果刘邦和项羽打了起来,性质属于什么?项羽和刘邦都是楚怀王手下的将领,那他们之间的争斗就属于楚国的内斗。对于这样的内斗,诸侯也好,其他楚国将领也罢,最好的立场应该是什么?选边站,跟着一起打吗?打仗可不是好玩的,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都不想打。所以,最好的立场应该是从中调节。即使项羽和刘邦真的拉开架势,有那么多人拉架、调节,也打不起来,也决不出胜负,最后还得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打与不打,区别不大。而且,不打,对项羽来说也许是更有利的,这一点,项羽比我们谁都清楚,因为,他玩得简直太高明了!
三、 项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对于项羽来说,如果不打,那么自己就是四十万军队。如果打,很有可能也就十几万军队,胜负难料。所以,不打对于项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项羽的目的是什么?削弱刘邦的实力,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谈判就可以了。但是单纯的谈判是不行的,于是,项羽开始了他的谋划。
一般认为,项羽决定攻打刘邦。项伯因为和张良关系好,就偷偷地去救张良。结果,项伯被刘邦成功地策反了,不仅泄露了项羽的军事计划,还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但确实感觉很像儿戏。如果从项羽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我感觉才合情合理。
项羽想要逼着刘邦主动来谈判,于是大造声势,下令第二天攻打刘邦。既然是造势,就得让刘邦知道,并且还得让刘邦害怕才行。于是项伯托名救张良,把消息传递给了刘邦。刘邦得到消息之后,当然很害怕。理由如下:
项羽刚刚在函谷关打败了刘邦的部队,刘邦的军队士气不高,刘邦心里也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认为打起来结果不好说,但是没打起来的时候,刘邦毕竟比项羽少那么多人,胆怯是一定的。刘邦自认为明日开战,自己人少,而且没有准备。项羽人多,有备而来,那十有八九自己是要输的。
消息来得即突然、又紧迫,第二天就开打,没有时间冷静思考。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开始服软,赔礼道歉,解释误会。而项伯呢,只说了一句重要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
一定要早,晚了就开打了,有威胁之意。
要求刘邦一定要亲自去,刘邦去了,才能谈判啊。
谢项王,刘邦是赔礼道歉去的,还没谈就不平等了。
鸿门宴是项羽精心策划的一次谈判,在谈判之前,用自己四十万部队的虚名造势,营造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谈判环境,那谈判的结果自然是对项羽非常有利。在《史记》中,没有在鸿门宴的描述中直接写明谈判的内容和结果,但是在之后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交代得很清楚。主要内容有三条:
刘邦想做关中王,项羽不同意,只允许他王巴、蜀二郡。经过谈判,汉中也分给了刘邦,封刘邦为汉王。
刘邦的军队人数太多,必须裁减。从十万裁减到三万。
咸阳的宝货美女全部归项羽所有。
刘邦已经身在项羽军中,来之前的目的就是让项羽不要攻打他,对于这些条件自然就都爽快地答应了。等到刘邦想明白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怒火中烧,想要和项羽拼命。可是为时已晚,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收编了,就剩下三万人,怎么可能是项羽的对手?所以在萧何等人的劝谏之下,才咽下了这口气。项羽兵不血刃,却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大家想一想,真的打起来,项羽的收益会比这样的结果更大吗?
四、 对于这样的结论,一定有诸多疑问
1、 张良可是谋圣,怎么可能也上当?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很厉害的古人就不会犯错误,特别是像张良这样被后世神化的人物。但实际上,人都会犯错,特别是在这种实力不均等的情况。况且,刘邦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派人把手函谷关,拒绝项羽入关,给项羽提供了武力造势的理由。这件事情,张良既不知情、也不赞同。可事已至此,即使张良看出了端倪,也是无能为力。
2、 范增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刘邦?
后世之所以认为范增是个高人,主要是因为他主张杀刘邦,而最后刘邦真的干掉了项羽。但是,这是从后人的角度去看的。也许,范增只是和刘邦不和,所以想尽办法要杀刘邦。其实,史书中关于范增的记载并不多,也看不出他有多高的水平。鸿门宴上,范增要杀刘邦,正说明他不是项羽集团最核心的人物,并不知道项羽的计划。如果刘邦真的死在项羽军中,诸侯和各位楚将真的都会信服吗?项羽还会有公信力去分封天下吗?刘邦的十万军队真的就不会为刘邦报仇吗?刘邦既然敢来,难道真的就一点准备都没有吗?所以,范增的做法并不英明,还险些坏了大事。
五、 总结: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
再读《项羽本纪》时,突然感觉项羽接受章邯投降的这件事情不符合他的性格。并且在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之后,居然也没有杀章邯为自己的叔叔项梁报仇,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呢?后来才发现,是我脑子中把项羽的形象固化了,也许项羽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带着这样的疑问,再看一遍鸿门宴,才发现,真正的项羽并不仅仅是武艺高强,一怒而千人废。项羽如果真的没有权谋,不懂策略,真的就靠力拔山兮的盖世豪气,就能称霸诸侯吗?绝不是这样的,只是史书中只强调了项羽的豪气,有意的忽略了他的才气。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从新认识项羽,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