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真的有勇无谋吗?再读鸿门宴,看看项羽的套路有多深

项羽真的有勇无谋吗?再读鸿门宴,看看项羽的套路有多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69 更新时间:2024/4/2 14:19:07

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酒局儿,被我们所熟知。无数人为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没有在席间杀了刘邦而感到惋惜。可是,我们是做为后来人,知道了刘邦就是以后的汉高祖,所以才认为范增是个高人,而项羽则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甚至,很多人认为,就在这一念之间,决定了天下为楚还是为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从各方当事人的角度和利益来重新衡量一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一、 双方兵力对比

根据史书记载,鸿门宴之时,双方的兵力对比为: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

四比一,项羽的兵力明显强于刘邦。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项羽这四十万兵力的组成。

巨鹿大战之后,项羽成为了诸侯上将军,率领诸侯军西入关中,一路上又有几支部队投靠了项羽。所以,项羽率领的是诸侯联军。其中有三支赵国的部队,保守估计也有八到十万人。齐国两支部队,怎么也应该有三到五万人。燕国、魏国两国各一支队伍,加一起有三到五万人也是合理的估算。还有韩王和衡山王的部队,估计不多,就按一到两万计算,加一起就有十五到二十二万的兵力,那项羽的部队估计也就二十万左右。也是远远多于刘邦的。可是,这部分兵力我们还是要分析。

项羽的手下,当初都是项梁的手下。这些人,包括项羽,当初都和刘邦是兄弟、是战友。如果是与秦军作战,那自然是义无反顾,但如果是和自己人打,就有很多变数了。所以,项羽如果真的和刘邦真刀真枪地拼一把,能有多大的胜算呢?

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兵力对比来得出结论,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因素。

二、 诸侯以及楚国诸将的心里

在诸侯以及楚国诸将的眼里,如果刘邦和项羽打了起来,性质属于什么?项羽和刘邦都是楚怀王手下的将领,那他们之间的争斗就属于楚国的内斗。对于这样的内斗,诸侯也好,其他楚国将领也罢,最好的立场应该是什么?选边站,跟着一起打吗?打仗可不是好玩的,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都不想打。所以,最好的立场应该是从中调节。即使项羽和刘邦真的拉开架势,有那么多人拉架、调节,也打不起来,也决不出胜负,最后还得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打与不打,区别不大。而且,不打,对项羽来说也许是更有利的,这一点,项羽比我们谁都清楚,因为,他玩得简直太高明了!

三、 项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对于项羽来说,如果不打,那么自己就是四十万军队。如果打,很有可能也就十几万军队,胜负难料。所以,不打对于项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项羽的目的是什么?削弱刘邦的实力,巩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谈判就可以了。但是单纯的谈判是不行的,于是,项羽开始了他的谋划。

一般认为,项羽决定攻打刘邦。项伯因为和张良关系好,就偷偷地去救张良。结果,项伯被刘邦成功地策反了,不仅泄露了项羽的军事计划,还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这个故事流传得很广,但确实感觉很像儿戏。如果从项羽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我感觉才合情合理。

项羽想要逼着刘邦主动来谈判,于是大造声势,下令第二天攻打刘邦。既然是造势,就得让刘邦知道,并且还得让刘邦害怕才行。于是项伯托名救张良,把消息传递给了刘邦。刘邦得到消息之后,当然很害怕。理由如下:

项羽刚刚在函谷关打败了刘邦的部队,刘邦的军队士气不高,刘邦心里也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认为打起来结果不好说,但是没打起来的时候,刘邦毕竟比项羽少那么多人,胆怯是一定的。刘邦自认为明日开战,自己人少,而且没有准备。项羽人多,有备而来,那十有八九自己是要输的。

消息来得即突然、又紧迫,第二天就开打,没有时间冷静思考。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开始服软,赔礼道歉,解释误会。而项伯呢,只说了一句重要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

一定要早,晚了就开打了,有威胁之意。

要求刘邦一定要亲自去,刘邦去了,才能谈判啊。

谢项王,刘邦是赔礼道歉去的,还没谈就不平等了。

鸿门宴是项羽精心策划的一次谈判,在谈判之前,用自己四十万部队的虚名造势,营造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谈判环境,那谈判的结果自然是对项羽非常有利。在《史记》中,没有在鸿门宴的描述中直接写明谈判的内容和结果,但是在之后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交代得很清楚。主要内容有三条:

刘邦想做关中王,项羽不同意,只允许他王巴、蜀二郡。经过谈判,汉中也分给了刘邦,封刘邦为汉王。

刘邦的军队人数太多,必须裁减。从十万裁减到三万。

咸阳的宝货美女全部归项羽所有。

刘邦已经身在项羽军中,来之前的目的就是让项羽不要攻打他,对于这些条件自然就都爽快地答应了。等到刘邦想明白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怒火中烧,想要和项羽拼命。可是为时已晚,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收编了,就剩下三万人,怎么可能是项羽的对手?所以在萧何等人的劝谏之下,才咽下了这口气。项羽兵不血刃,却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大家想一想,真的打起来,项羽的收益会比这样的结果更大吗?

四、 对于这样的结论,一定有诸多疑问

1、 张良可是谋圣,怎么可能也上当?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很厉害的古人就不会犯错误,特别是像张良这样被后世神化的人物。但实际上,人都会犯错,特别是在这种实力不均等的情况。况且,刘邦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派人把手函谷关,拒绝项羽入关,给项羽提供了武力造势的理由。这件事情,张良既不知情、也不赞同。可事已至此,即使张良看出了端倪,也是无能为力。

2、 范增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刘邦?

后世之所以认为范增是个高人,主要是因为他主张杀刘邦,而最后刘邦真的干掉了项羽。但是,这是从后人的角度去看的。也许,范增只是和刘邦不和,所以想尽办法要杀刘邦。其实,史书中关于范增的记载并不多,也看不出他有多高的水平。鸿门宴上,范增要杀刘邦,正说明他不是项羽集团最核心的人物,并不知道项羽的计划。如果刘邦真的死在项羽军中,诸侯和各位楚将真的都会信服吗?项羽还会有公信力去分封天下吗?刘邦的十万军队真的就不会为刘邦报仇吗?刘邦既然敢来,难道真的就一点准备都没有吗?所以,范增的做法并不英明,还险些坏了大事。

五、 总结: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

再读《项羽本纪》时,突然感觉项羽接受章邯投降的这件事情不符合他的性格。并且在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之后,居然也没有杀章邯为自己的叔叔项梁报仇,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呢?后来才发现,是我脑子中把项羽的形象固化了,也许项羽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带着这样的疑问,再看一遍鸿门宴,才发现,真正的项羽并不仅仅是武艺高强,一怒而千人废。项羽如果真的没有权谋,不懂策略,真的就靠力拔山兮的盖世豪气,就能称霸诸侯吗?绝不是这样的,只是史书中只强调了项羽的豪气,有意的忽略了他的才气。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从新认识项羽,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不行了?燕军偷鸡不成被廉颇狂追500里|读战国67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多少兵力,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多少领土呢,长平之战赵国最好的结果

    文/松鼠爸爸[var1]燕王喜“燕王,我这次出使赵国,发现一个重大秘密。”燕国国相栗(lì)腹道。“什么重大秘密?”此时的燕王乃燕国末代国君、燕昭王孙子的孙子姬喜。因死后无谥号,史称“燕王喜”。栗腹凑近低声道:“赵国的青壮年几年前都在长平之中死光了,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眼下赵国缺兵少将,是一个

  • 韩信和项羽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有关他俩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在这里就一笔带过了。韩信与项羽作为楚汉时期名将的代表,是军事方面的佼佼者。他们两个人都非常的相近,带兵打仗牛逼,政治一片空白,人生结局都非常悲催。韩信屡次要胁刘邦,为刘邦所忌,不懂得功高盖主难善终,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

  •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邹忌真实长相复原图,邹忌劝齐威王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var1]对于邹忌这个人物的了解,大家最多的可能,只在中学学过的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中认识过,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邹忌如何通过自己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的故事。[var1]这故事对于我们启发很大,但是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们却从来没有了解过,里面邹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就知道更少了。今天我

  • 卫子夫做了三十八年皇后,是按什么规格下葬的?与汉武帝合葬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卫子夫在巫蛊之祸时,动用了皇后权力,让太子刘据用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长乐宫卫队,举行武装叛乱——再说被迫,事实上刘据也是造反了。而造反,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允许的。顺带着,造反的协助者,也是汉武帝不能放过的。汉武帝下令收卫子夫的皇后绶玺,但没有明确下诏废后。这是他们四十多年夫妻、三十八年帝后之间的最

  • 三国被忽略的一场战役,为孙权称帝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具体来说,在三国时期,曹魏不仅和蜀汉在雍凉地区展开了激烈地较量,还和东吴在江淮地区多次交手。对于东吴来说,江淮地区是自己的防线和缓冲区,所以,孙权多次率军攻打江淮重镇合肥。而对于曹魏来说,也希望在江淮地区歼灭东吴的主力,以此趁势攻入到江东腹地。公元228年,在孙权的授意下,吴国鄱阳太守周鲂采用诈降

  •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吕中老师扮演的秦国太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国太后 秦孝公生母是由吕中扮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为大秦影视剧的爱好者,我们不得不聊《大秦帝国之裂变》。作为千古君臣典范,携手变法强秦二十年,奠定大秦万世基业的大佬,秦孝公和商君,正是在这部剧中出现的。这里,我们不聊秦孝公和商君,只说一个特别的人物 - 秦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个楚国人能灭掉秦朝,为何那么多老秦人却没有恢复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三个楚国人灭掉秦国的说法不是真相,老秦人你能复国也怪不得他们。事实上,秦末的战争有“三大战役”,第一场是陈胜领导的自发性生存之战,第二场是项羽领导的旧贵族复辟之战,第三场是刘邦领导的士族阶级,与项羽领导的贵族阶级之战。这三场战役,“楚三户”虽然出尽了风头,但本质上它们绝不是楚

  • 典韦只是曹操保镖,生涯只经历2战,为何却在三国武将中排第3?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典韦名列三国武将的第3名。(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既然这句顺口溜能够流传下来,显然很多人对这个排名还是比较认可的,尽管这些武将并非真的一对一打过,而是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及战绩,综合评比产生的结果。典韦勇猛不同凡向,形貌魁梧,他身边士卒都十分勇敢,每场战斗,都先登陷阵。如战吕布、宛城之战都看出其勇武果

  • 有些人的成功为什么难以得到认可?乐毅攻占齐国70余城却备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一直信奉“中原均势”的齐国,谁家变强他就挖谁家的墙角,恨不得中原大地上永远不要出现一个能够与自己抗衡的政权。 夜路走多了,终会碰到鬼!公元前284年,齐国遭到了报应,它被一个叫乐毅的人于呼吸之间打下70余城,曾经的东方霸主东方霸主齐国只剩下即墨、莒城两座孤城苦苦支撑。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

  • 道破人生:有才又幽默的东方朔,没有被汉武帝重用,只是因为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名对于了解历史的人不可为不熟悉,因为他太有才,太诙谐幽默了,幽默诙谐到什么程度呢?在《史记》里还被司马迁称作“滑稽之雄”,能被司马迁在他的书上写上这么一写的人,那至少可以证明东方朔的确有两下子,有他的独到之处,因为那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惜字如金。东方朔甚至还被后人称为“相声的鼻祖”。那么他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