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鼠爸爸
[var1]
“燕王,我这次出使赵国,发现一个重大秘密。”燕国国相栗(lì)腹道。
“什么重大秘密?”此时的燕王乃燕国末代国君、燕昭王孙子的孙子姬喜。因死后无谥号,史称“燕王喜”。
栗腹凑近低声道:“赵国的青壮年几年前都在长平之中死光了,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成人,眼下赵国缺兵少将,是一个可以进攻的好机会。”
前251年,也就是一代牛君昭襄王驾崩那一年,燕王喜派栗腹携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在邯郸饮了三天大酒,宾主尽欢。
这原本是个进一步巩固燕赵友谊的好机会,可是栗腹回国后,却反目成仇,怂恿燕王喜攻打赵国。
为什么呢?
前260年,赵国因长平大败受重创。之后的两三年,国都邯郸又持续被秦军包围,多亏魏、楚两国救援,赵国才躲过一劫。
大部分人认为,战国七雄中实力仅次于秦国的赵国,恐怕也快不行了。
墙倒众人推,燕王喜有点心动,于是召见燕国将军、昌国君乐(yuè)间,问他是否可进攻赵国。
乐间乃燕国名将乐毅之子。前面我们说过,前284年燕昭王
(燕王喜爷爷的爷爷)
派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只差两城就全灭齐国。
[var1]
燕昭王
但前279年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后,误中反间计,另派将领取代乐毅。
乐毅一怒之下,投靠母国赵国。之后燕军被齐国名将田单大败。燕国在战国时的唯一一次扩张和振兴机会,就这样被燕惠王白白葬送。
乐毅被免职后,逃往赵国,来不及带家眷,乐间就是他遗留在燕国的儿子。
燕惠王倒也没有为难他的家人,封乐间为昌国君,继续带兵为燕国效力。
[var1]
燕国名将乐毅
乐间不愧是名将之子,头脑清醒,听说燕王要伐赵,立即表示反对:“大王,赵国是一个四战之国,百姓善战,军力强大,燕国万万不可与赵国开战。”
燕王喜问:“寡人用两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不可。”
“那寡人用五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乐间继续否决:“还是不可。”
燕王喜征求乐间意见时,主意已定,只是“走过场”,谁知他一点面子不给,燕王喜大怒,当然不再用他。
他又向左右大臣征求意见,除一人外,众人都认为赵国可打。
[var1]
将渠反对伐赵
这个唱反调的人,便是燕国大夫将渠。他对燕王喜说:“我们刚与赵国互通关卡、结成联盟,还送五百金给赵王贺喜,转过来就要起兵攻伐人家,这种出尔反尔之举大为不吉,此战必然不能取胜。”
燕王喜不听,欲亲率大军进发。将渠拉着燕王喜腰带,拼命阻止:“大王千万不要亲自前往,这场仗胜不了的!”
燕王喜见将渠一而再、再而三说晦气的话,一脚将他踹开。
将渠流泪道:“微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王啊!”
[var1]
赵孝成王
燕王喜下定决心,让栗腹和卿秦率大军,兵分两路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见燕国反目,于是派廉颇率军迎击栗腹,派乐乘(乐毅族人)率军迎击卿秦。
廉颇乃当世名将,连秦军都不怕,燕军哪是对手,当场被打得大败,乐间乘机投靠了赵国。
廉颇狂追燕军五百余里,包围了燕国国都。燕王喜这才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赵国的实力,请求讲和。
[var1]
廉颇
赵国人不允许,一定要让之前反对攻赵的燕大夫将渠出来调和。
燕王喜于是派将渠主持议和,割让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人接受条件,解除对燕国的包围。
燕王喜还学习当年燕惠王责备乐毅的故事,给乐间写了一封信,希望他捐弃前怨,看在先王的面子,重回燕国效力。
乐间怨恨燕王不听自己的忠言劝告,不搭理他,最终选择留在赵国效力。
“廉颇大败燕国”这件事发生在前251年,距离秦始皇一统天下,还有30年。
[var1]
松鼠父子读战国:燕国为什么要打赵国?
小松鼠问:“秦国眼看就要一统天下了,燕国为什么还要打赵国?难道不应该合纵伐秦吗?”
松鼠爸爸笑道:“秦国眼看就要一统天下了,是我们后人看史书得出的结论。在当时人看来,秦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能不能统一,都是未知数,不如先图眼前痛快。再说,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燕国认为赵弱,自然要趁火打劫。”
“会不会与这一年秦昭襄王驾崩有关?”
“当然。这是一个重要诱因。秦昭襄王在位56年,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死了,东方六国应该都会暂时长舒一口气。”
“燕惠王当年责备乐毅是什么故事?”
[var1]
“乐毅投赵后,燕惠王担心乐毅助赵攻燕,派人去赵国,先责备他为自己打算,全然不顾燕国利益,对不起先王
(指燕昭王)
的一片深情厚意,后又劝他不计前嫌,回燕国发展。”
[var1]
燕惠王
小松鼠一愣:“明明是燕惠王自己逼走乐毅的,他怎么倒打一耙呢?”
“是啊。乐毅后来回信,委婉解释自己离开燕国的原因, 谢绝了他的邀请,只兼任燕国的顾问
(客卿)
。乐间投赵的原因,应该跟他父亲一样。毕竟,赵国跟以前相比,实力再弱,也比燕国强。毕竟,他们本身就是赵国人。”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