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明朝大臣犯罪拿出免死金牌仍被朱元璋处死?金牌背后暗藏玄机

为何明朝大臣犯罪拿出免死金牌仍被朱元璋处死?金牌背后暗藏玄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88 更新时间:2024/2/17 12:49:53

一、比肩萧何的明朝丞相李善长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随着朱元璋集团的胜利,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部下大都被封官进爵,实现了封妻荫子的人生理想。之后,朱元璋又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赠予34位功勋显著的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一位,那李善长有如何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呢?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他少时就手不释卷,且富有谋略,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前去拜见朱元璋,朱元璋问他:“天下之乱什么时候能够平定”李善长从容地回答道:“秦末天下大乱之时,汉高祖刘邦蹑足行伍而倔起阡陌之中。他知人善用、豁达宽容,5年就建立了大汉的事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向汉高祖刘邦学习,天下皆可安矣”,李善长言外之意还建议朱元璋向汉高祖刘邦学习,朱元璋听后称赞他说的言之有理。

后他在出谋划策、统筹后方、起草告示等方面为大明建立打下坚实基础,李善长文武双全,从基层做起,历任帅府都事、中书省参议、行省参知政事、右相国等职务,等到明朝建立后,他又担任左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不仅在洪武三年(1370年)赠予李善长免死金牌,还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二、太子死后群臣们的灾难

朱元璋称帝后将太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太子也体恤爱民,深得百姓称赞,但不幸地是公元1392年他在秦中视察返京后因风寒病逝,朱元璋知道后痛哭流涕,但只能让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但皇孙年龄尚幼,等他当上皇帝后功臣们可能会把持朝政,所以朱元璋宁要背负杀戮功臣的骂名也要尽力除去那些功臣,减轻皇孙的执政压力,以防发生政变。

正好当时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胡惟庸案”、“蓝田案”中朱元璋株连数万人且全部处死,其中包括众多开国功臣,他的行为也被后世所诟病。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后又以其同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共诛杀3万余人,当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也被牵连其中,但朱元璋下诏免除一死,李善长也没有对朱元璋表达感谢之意,这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当时李善长已经年老,想要建造府邸,就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士兵给他干活,李善长可能忘记了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臣子与士兵军队沾边儿(当初明朝首富沈万三就是因为私自犒劳军队而彻底激怒朱元璋),汤和没有说借不借兵,而是直接把他借兵的事禀告了朱元璋。

雪上加霜的是,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犯罪被朱元璋发配边疆,李善长就一直向皇上求情宽恕他,朱元璋大怒,将他治罪。

丁斌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就供出了胡惟庸和李存义相互勾结的罪幕,而李存义被严刑拷打时说出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经常互相贿赠,偷偷私语。

这些证据都显示李善长作为皇亲国戚在知道胡惟庸蓄意谋反时没有揭发,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知道后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在行刑前,李善长拿出建国初期朱元璋赠予他的免死金牌,可他震惊地发现免死金牌上写有“除谋逆不宥”。

意思是其他的死罪可以免,而谋反罪除外。朱元璋正是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等罪名下令逮捕李善长,所以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也无济于事,毕竟使用的前提是不谋反,而李善长已经触碰了朱元璋的政治底线。

70多岁的李善长的结局也凄惨:他与其家族70余人被斩,故居被抄。

总结:在争权夺利的道路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开国功臣也不行)。因为李善长损害了朱元璋的利益且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独尊,所以在权力修罗场上,有的只是刀光剑影、零和博弈,而那些所谓“兄弟情”只是以不触犯各自利益为前提罢了。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收藏留言、讨论!喜欢记得点赞关注,谢谢!

本文由阿飞谈历史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末代皇帝溥仪改造后参加工作第一次拿了工资,他却用来买这些东西

此少将娶一印刷厂普通女工,7年后她临终才知道她是清朝末代皇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告诫不要攻打此国,朱棣却将其打成中国一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临终前,李善长拿出丹书铁券,朱元璋笑说:你看看它背面写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善长为什么死得最惨,朱元璋和李善长,李善长免死金牌背面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园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看着天下已定,于是开始对跟随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们进行大肆封赏,很多大臣都得到了很高的地位和赏赐,但是在这些功臣中,有一个人待遇最高,超过了上面的这三个名人。 朱元璋封授他左柱国,又封他中书左丞相,这些还不够,直接给了块丹书铁券,也就是传说中的免死金

  • 中学教材删了岳飞又删《满江红》,岳飞若地下有知,定要仰天长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坚持删除岳飞、文天祥的主编余桂元 2003年之后,《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课本》中删除了岳飞、文天祥两位民族英雄。理由是今天的蒙、金都是我们的兄弟民族,大宋和蒙、金之间的战争只能算是内战,因此岳飞、文天祥算不上民族英雄。现在,岳飞的大作《满江红》也被移出中学课本,理由是并非岳飞所作,乃是托名的伪作

  • 《满江红》: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阙词却能杀千万个秦桧千万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故事的根基不是由喜剧的关键点,比如错位的误会所推动的,去掉一点所有的笑点也没有影响,可以使情节更紧凑,但不能满足贺岁的需要。 其次,在一片笑声之后,这其实是一个讲中国人价值观的故事,舍弃了正义还只是表面,万人唱满江红仍然只是形式上的,就算它得到了充分的升华和震撼,电影的内核在哪里? 最后几分钟的戏,

  • 宋理宗晚年昏招频出,这三件事儿,直接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从他于公元1224年即位开始,到公元1264年驾崩。除了上位上的不怎么光彩之外,在当皇帝的这四十年里,评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够资格的。但是在执政的最后两年,他也像许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一样,不可避免的犯下了三个错误:其一是针对帝国武将的“打算法”;其二是出于改善土地兼并所提出

  • 宋哲宗孟皇后:陷后宫前朝风云两次废黜,历南北两宋三朝终于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疫情当道,各位小伙伴都安好,活久见,大宋后宫系列回归了!南北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出了不少历史上有名的皇后,比如有两个子是帝王的杜皇后,再比如身上背负着狸猫换太子迷案、有吕武之才的宋真宗刘皇后,再比如开国勋贵之家出身的宋仁宗曹皇后,二嫁入宫,历经三朝,也是传奇。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宋哲宗的孟皇后,内容中

  • 李自成兵败商洛,躲深山辟地练兵:西峡县西坪镇操场村名字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相传,李自成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不幸中了官兵埋伏,队伍被冲散,右眼被射伤。几十个义军将士拼命保着闯王,突出了重围。闯王急切想找个树大林密、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一来养眼伤(注:李自成养眼洞的传说将在后面的文章介绍),二来聚集突围流散的义军。他们在深山密林里走啊走啊,一日来到今天操

  • 元朝兴衰史:扩张受挫,汉化失败,内斗不断,最终不到百年便退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历史上雄极一时的元王朝,相比于其他大一统王朝,国祚却并不算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元朝一统全国后,不到百年就被赶回了漠北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元朝的兴衰史。1259年秋,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期间暴毙而亡,终年52岁。蒙哥死后,其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先后召开忽里勒台大

  • 1980年,甘肃工人维修古刹时触发机关,明朝国宝现世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古董文物图片大全,甘肃古塔倾斜维修发现文物,工人在工地发现国宝级的古董

    这座千年古刹位于甘肃,由于很早前受到了暴风的袭击已经摇摇欲坠,再不立刻修复,这座千年古刹可就没了。可是就当工人在尝试挪动佛像的时候,佛像后面却突然出现了一间密室。瞬间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人吓得惊声尖叫,不少工友都围过来观看。要说这名工人的胆量还是很大的,他不顾旁人地阻拦一个人闯入密室。只见里面

  • 从宋朝允许军队经商的后果看江公“禁止军队经商”的无比正确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军队经营现状,江公简介,古代经商哲学与现代经商哲学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王朝创业初期,官府人员从事商业活动也时常有之,这种商业活动,古时称“回易”或者“图回”。据《唐会要记卷九十一》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令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给钱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回易取利。以充官人俸”,可见唐初是鼓励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以充官人俸禄,这在创业初期作为一种权

  • 明朝异闻录:运河迷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异闻录,明朝那些事野史奇谈,明朝奇案故事全集

    千百年来运河流淌、商旅匆匆,沿河两岸发生了许多奇闻异事。永乐十八年,一代名将、英国公张辅和翰林侍读李时勉(相当皇帝咨询老师)受明成祖朱棣派遣去杭州巡视军粮筹备事宜。两人虽是文武之分素无交集,但一个是赫赫军功的战将一个是著名的谏臣,倒也惺惺相惜。商议之下,决定一起乘船各带一随从从北京沿河而下。时值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