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后来却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秦国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后来却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022 更新时间:2024/1/9 18:07:37

[var1]

当然还有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所做的努力,虽然《过秦论》中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并没有包含这位秦国君主,但秦国能在战国时期再次崛起却离不开秦献公所作的功绩。正是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国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为其子秦孝公继位后进行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秦献公时期的改革,秦孝公进行较为彻底的变法改革并不会那么顺利,所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必然更大更多。而且也正是秦献公迁都栎阳,在对外战争中打败韩、魏两国,才改变了秦国之前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且重新提高了秦国在中原诸侯之间的地位,也为秦国东进与中原诸侯争雄奠定了基础。

可见秦献公对秦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图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秦始皇“奋七世之余烈”应该更准确一些。

毕竟在秦献公继位之前,原本实力强大的秦国已经从春秋四大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直到春秋之世结束,秦国也再未在中原舞台上有过什么精彩表现。而且在三晋攻伐下,秦国屡次战败,还丢失了先代君主打下的河西之地,被中原诸侯鄙视,当成夷狄一样对待,真可谓是奇耻大辱。

[var1]

那么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已经称霸西戎,为此奠定了秦国位列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基础,为何到了春秋末,战国初时,却从原先的大国沦为偏安于西北一隅的老弱小国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自秦穆公去世后,继任的后世之君大多平庸,其能力不足以带领秦国继续发展壮大;其次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的活人殉葬制度毁灭了很多人才和大臣,在国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重臣坐镇的秦国只能开始衰落;最后则是晋国,乃至三晋对秦国的压制,晋国为了维持霸主地位,将秦国封锁在函谷关以西,限制了秦国的发展。

秦国从建国到位列春秋四大强国之列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由于当时面临的形势很严重,周作为“小邦”之君难以统治原商王朝巨大的区域,为了担心诸侯叛乱,周武王便论功行赏,以周王室为中心实行了分封制,不过这次分封中并没有秦国。

西周初期的所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周王室姬姓宗室之人,比如周武王的叔伯兄弟等人,其次是帮助周打天下异姓有功之臣。而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先祖恶来却是商王帝辛的宠臣,属于敌对方,故而没有受封,甚至在商朝灭亡后,恶来的后代还沦为周王室的奴仆,遭受役使和管制。

[var1]

周孝王始封秦国,周平王时正式位列诸侯

恶来后代沦为宗周奴仆后,直到四世孙大骆时才逐渐发迹起来,大骆娶妻了申侯之女,其嫡长子成继承了犬丘封地,而次子非子因为喜欢养马等牲畜,整日和马群待在一起。由于北方戎狄和西方西戎的威胁,以及周王室维持对境内诸侯的军事震慑,马匹作为战略资源变得更加重要,而善于养马的非子一时之间也成为了重要人才。

《史记》记载:“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于是周孝王便让非子前往汧、渭之间,专门担任养马的官员。经过非子管理后,没过几年时间,就给宗周大大增加了马匹数量,而且非子养过的马匹雄峻无比,都是健壮的良马。周孝王对此很高兴,也想留住这个人才,于是封非子于秦地,建立周之附属秦国,以延续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

[var1]

此后秦人不仅要继续为宗周养马,还要承担起镇守疆土、对抗西戎的职责义务,成为周王室的低级“打工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五代一百多年,即便第四任君主秦仲在与西戎对抗时战死沙场,秦国的地位也并未有所提升,依然还是宗周的附属。

《史记》记载:“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直到西周灭亡,传到第六代秦襄公时,秦国因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都城后,这才正式被封为诸侯。除此之外,周平王还给秦襄公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将宗周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赏给了秦国,而这片土地上已经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要想实际拥有这块土地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才行。

[var1]

秦人经过百余年发展,称霸西戎,位列春秋四大强国

秦国正式成为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时,时间也来到了春秋初期。虽然此时秦国拥有和中原诸侯基本同等的权力和地位,但在实力上还太过弱小,封地也只有秦地和犬丘,以及还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而且西北边陲的环境还十分恶劣,远不能和中原内地相比,可以说此时秦国距离成为大国、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甚至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

《史记》记载:“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国之后的目标就是收复岐山以西土地,在关中立足,以及扩张疆土,壮大实力。为此秦襄公连年向戎狄、西戎部落发起进攻,但未能立足,自己还战死岐山战场。秦文公继位后,秦国才击败岐山东、西土地上的戎狄部落,占领了岐山以西土地,并将岐山以东土地献给了宗周。

秦人这才在关中立足定居,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秦国的制度也在逐渐完善。秦人之所以这么快立足关中,一是逐渐适应了西北边陲的恶劣天气,实力不断增强;二是秦文公在位五十年,仅次于秦昭襄王的在位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增强秦国的实力。

[var1]

《史记》记载:“宁公(秦宪公)与亳战,亳王奔戎,灭荡社,取之。武公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伐邽、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灭小虢。齐、晋为强国。齐桓公伯于鄄。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

之后经过秦宪公和秦武公时期的大力开疆拓土,秦国实力大增,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势力也达到了关中平原的渭水流域,同时县制开始首次实施,为秦穆公时期的兴盛和秦国参与中原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导致秦国退步、落后的一项制度也在此时诞生,那就是活人殉葬制度,于秦武公去世后首次开始实行。而且在同时期,齐国和晋国已经先秦国一步成为当时的强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第一个霸主。

秦武公去世后,秦德公在即位元年将都城迁到关中雍城,也就是那个秦国历史上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近300年)。其少子秦穆公继位后,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疆土扩展至黄河流域,拥有了河西之地。

[var1]

虽然此时秦国还没有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强国,但实力上也成为仅次于一流强国齐、晋、楚的西方大国,距离一流之列只剩一步之遥。

然而晋国为了巩固霸主地位,对日渐强盛起来的秦国有了防备,在晋献公在位时期,晋国出兵兼并了北虢国和虞国,抢先控制了崤函关及附近的战略要地,为此便能遏制秦国东进的脚步,将秦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以西。

《史记》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由于东进之路被晋国所阻,秦穆公只好将战略方向改为西边,将矛头对准西戎的游牧部族,在大臣由余的帮助下,秦穆公出兵兼并了十余个西戎部落,开辟出上千里土地,最终称霸西戎,为此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同时也奠定了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var1]

秦国为何会从春秋四大强国之列沦为老弱小国?

秦穆公去世后,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基本再未出过类似于秦穆公这样的雄主,继任的后世之君大多能力平平,没有什么作为。其次由于秦国自秦武公实行活人殉葬制度以来,很多人才被毁灭,包括一些名臣重臣,比如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就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位秦穆公时期的大臣。

《史记》记载:“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在继任者能力不足,又缺少有才能大臣坐镇的情况下,秦国也失去的继续增强,以及维持强盛的条件,而晋国、楚国等诸侯却在不断进步发展,在此消彼长之下,无法进步的秦国就只能走向下坡路。

[var1]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继任者还要和中原霸主晋国进行争霸战争。即便秦穆公在位时和晋国发生的战争都没讨到多少好处,为此才不得不向西发展。以此可见,能力平平的后世之君在与晋国的争霸战争中也难以讨到便宜,结果也确实如此,虽然秦穆公之后的秦国君主屡次进攻晋国后方,但却难得一胜,秦国开始进入持续衰落阶段。

在秦穆公去世后的秦晋争霸战争中,发生的著名战役有令狐之战(公元前620年)、辅氏之战(公元前594年)、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等。尤其是麻隧之战,可以算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规模很大的战役,在以晋国为首,齐、宋、卫、鲁、郑、曹等诸侯联军的攻伐下,秦军在麻隧大败。

此战使秦国数世不振,再也无法向晋国构成威胁,并且被晋国压制在关中,一直到春秋之世结束。虽然后来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但三晋不但没有放松对秦国的压制,而且还出兵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意欲窥视关中,为此秦国只能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

可见春秋四大强国的之一的秦国自秦穆公之后就开始不断衰落,以至于到了春秋末期,秦国已经从原先的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于西北一隅的老弱小国,别说东进中原争霸,就连先君打下的大片土地都丢失了不少。

[var1]

结语:

直到秦献公继位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废除人殉,以及在对外战争中击败韩、魏两国,秦国这才改变了日渐衰落、被动挨打的局面。之后其子秦孝公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后,秦国开始日渐强盛,再次崛起,最终凭借强大实力兼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抚养一孤儿,长大为唐玄宗生7子,儿子是杨贵妃第一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虽然她的雄才伟略让人赞叹不已,但是她的冷血无情却饱受世人非议。公元655年,上官仪因废后诏书一事,被武则天灭门。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因结党私营之罪,被诛灭九族。除了朝廷忠臣,武则天对自己人也毫不手软。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亲手杀死自己的第一个女儿。为了制约唐高宗,武则天不惜除掉

  • 长平惨败之后,赵国为何还能屹立不倒,仍大败诸侯军60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思想在《墨子.非乐篇》中这样说的:“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但是在战国时期,更大的恐惧还不是来自这三样,而是伤亡巨大的战争!伤亡上百万!惨烈的战国之争战国争霸时期双方的参战军队数量,以及战损的伤亡,比之春秋时期放大了许多倍。就拿“杀神”白起为例,仅白起一人

  • 武则天一生杀了多少亲生子女,以及其他近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共杀死了几个亲生子女?据记载,武则天一共杀死了3个亲生孩子,两儿一女,其中安定公主是野史记载存有争议,而其他均是正史里记载了。1、传说武则天掐死了女儿安定公主,以此嫁祸王皇后,连累萧淑妃。2、据史书《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极大可能毒死了大儿子——太子李弘,主要原因是两人意见不合,母

  • 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通过这次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在农业生产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同时魏国又在兵制改革上,凭借“兵农分离、精兵战略”的武卒制度,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这支军队自创建后就发挥出强大的战力,很快便闻名各国,名动天下,是一支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因

  • 玄甲军:大唐帝国的头号王牌部队,隋唐时期的亚洲第一强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唐玄甲军真实实力,玄甲军攻入皇宫大结局,玄甲军有多强

    公元618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趁天下大乱之机在自己的大本营太原起事,李渊刚起事时,手里可谓是拿着一手王炸,众所周知,不管干什么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特别是信得过的人才,但李渊似乎得到了上天眷顾,一出场就自带光环,李渊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那都是文武双全的优质人才,特别是上阵父子

  • 武则天四个儿子,三个非正常死亡,只有小儿子三让皇位却赢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场斗鸡揭开了皇室不可明说的隐忧公元668年,京城长安的一座王府中,聚集了一众王公大臣家的贵族子弟,他们围成一圈,时而响起阵阵喊杀声,时而又垂头丧气。他们在干什么呢?在斗鸡!谁的鸡?两位皇子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的鸡。各个贵族子弟都围在两位小王爷的身边,分别支持着他们的鸡,叫喊着,赌博着,欢快着。唐代斗

  • 从魏晋到隋朝,浅谈三省六部制的诞生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朝怎么创造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在魏晋时期确立的目的,隋朝三省六部

    从时间上来看“三省六部制度”开始于隋朝,但其中的“三省”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便诞生了,它是从西汉时期的尚书台、东汉时期的秘书监演变而来的,一度成为曹魏官僚体制下的重要决策机构。曹魏虽被司马家族所灭但这一体制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后代王朝的借鉴与发展,那么“三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

  • 赵王亲手扶持一秦王,万万没想到后来被坑杀40万人·读《史记》16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灭赵国后赵王下场,赵王怎么离开秦国,历史上赵王去秦国怎么了

    [var1]君位风波秦武王去世的时候才22岁,没有子嗣,但他有7个兄弟:长兄庶子嬴壮,二哥庶子嬴雍,他自己排行老三,但是嫡长子,四弟嫡子嬴稷,五弟嬴通,六弟嬴恽,七弟嬴悝,八弟嬴芾。既然没有子嗣,便要从一众兄弟中选出一个当国君。选谁?秦武王死前没有说,这下可就热闹了![var1]秦武王是惠文后所生,

  • 东晋元帝-司马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元帝司马睿照片,司马睿简介,司马睿的亲生父亲是谁

    司马睿,字景文,河内(河南)温县人,为东晋开国皇帝。其曾祖父为西晋宣帝司马懿,曾祖母为司马懿的伏夫人;其祖父是司马懿的第三子琅邪武王司马伷,其祖母是诸葛诞的长女;其父是琅邪恭王司马觐,其母是征西将军夏侯庄之女夏侯光姬。西晋武帝咸宁元年(丙申,276年),司马睿出生洛阳。降生之时,有神异之光将室内照得

  • 前有五胡乱华,后有安史之乱,不是什么人都能团结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五胡之乱和安史之乱哪个严重,五胡后来哪去了,安史之乱完整版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被捧为了“新时代圣经”,人们每当在聊历史的时候,一旦涉及到族群的生存战争,便会有人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说到:“以前的事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咱们古代的历史,还涉及到了现代历史,当初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