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四公子的末日余晖:信陵君攻打管邑,却逼死了安陵人缩高?

战国四公子的末日余晖:信陵君攻打管邑,却逼死了安陵人缩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51 更新时间:2023/12/18 3:20:11

使者进来后,传达了信陵君的指令:“您赶紧派缩高到我这来,我将提拔他为五大夫,并兼任持节尉。”

[var1]

当前,信陵君正率大军攻打管邑(今河南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不想遭强硬抵抗,迟迟未能攻破。正一筹莫展之际,信陵君得知安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缩高之子恰巧就是管邑的守将,所以才想调缩高到前线参战,希望他能帮助魏军攻破管邑。

听到这,安陵君心里不高兴,随口敷衍道:“安陵是一个小国,不能强行驱使自己的百姓。请使者您自己去,我将派人将您领到缩高的住处,以传达信陵君的命令!”

使者无奈,只得跟随安陵君下属前往缩高家,宣布了信陵君的征调令。

缩高听了,心里一紧,坚定地拒绝了征召:“您很看重我,想让我去攻打管邑。然而,让父亲去攻打儿子,这会让别人看笑话。如果我儿子看到我就投降,那么他就背叛了自己的君主;父亲教导儿子背叛,恐怕也不是您所乐见的。所以,我冒昧地再拜辞谢了!”

使者无奈,只能孤零零地一人回去复命了。

得知缩高拒绝听令,信陵君大怒,再次派出特使威胁安陵君:“安陵这地方,也如同魏国一样。如果我无法攻下管邑,那么秦兵就能轻易杀入魏国,整个社稷必将受到威胁。希望您能将缩高生擒送来;如若不然,我就将派十万大军兵临安陵城下!”

[var1]

安陵,就是魏国分封出来的小国;安陵君也是魏王之后,理应同魏国共患难。管邑距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不过咫尺之遥,原本属于韩国,后被魏国夺取,这些年来又被秦军占领。信陵君攻打管邑,也是为了魏国社稷,安陵君哪能如此不配合?

一方面在道义上进行谴责,另一方面又强硬地以武力相威胁,可见这次信陵君确实有些出离愤怒了。

可安陵君依旧是不卑不亢:“我的先君成侯,受襄王之命来驻守此地,亲手接受了大府的法令。法令的上篇中说:‘儿子杀死父亲,臣子杀死国君,有常规刑法而不能赦免。即便国家大赦天下,弃城而逃的人也不在赦免之列。’如今缩高郑重地辞谢了高官厚禄来保全父子间的大义,可您却说‘要生擒缩高送来’,这是让我违背襄王遗诏、废弃大府的法令啊!我宁愿去死,也不敢这么做!”成侯,是安陵的首封君,在魏襄王时受封;大府,则是收藏图书之所,魏国的重要文献都收藏于此。

[var1]

魏襄王,就是魏安釐王的爷爷,也是信陵君的爷爷。信陵君让别人违背爷爷遗诏,这难道就合理吗?安陵君这么回怼信陵君,其实也是在提醒他——我也是魏王之后,威胁对自家人动武,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还没等信陵君使者回去,意外就出现了。

缩高听说安陵君如此维护自己,心中愧疚不已。他对家人说:“信陵君为人,太过刚愎自用。国君这么回复,安陵的大难必至。我已经保全了父子之义,现在也不应该违背人臣的大义。怎么能让我的国君招来魏国之患?”

说完,缩高径直奔向信陵君特使的住所,然后当着他的面自刎而死!

得知缩高自刎而死,信陵君顿时怅然若失。

信陵君之所以能扬名天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重信讲义。逼迫缩高上前线去攻打自己儿子,确实不是什么正大光明之事。现在缩高宁愿自刎也不从命,自己不就成了逼死无辜的大恶人了吗?

想到这,信陵君内心不安起来,立马换上白色的孝服,离开正舍而居住到偏屋,然后再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我无忌是个小人,因为困于政务而失言于您,冒昧地向您再拜谢罪!”

为维护信义,缩高不惜以命抗争,最终迫使信陵君让步,这是士人坚守个人气节的又一次胜利。

[var1]

然而,回顾整个事件,总觉得其中透露出那么一丝丝诡异,让人难以释怀。难道这件事的背后,仅仅就是古代士人要坚守自身气节吗?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邯郸到了最危急时刻,平原君赵胜多次向信陵君求救。因为无法说服魏安釐王发兵,信陵君被迫剑走偏锋,请如姬盗来了兵符,又赶往军中杀死了老将晋鄙,私自率魏国大军赶赴邯郸,解了赵国之围。自此后,信陵君就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国。

[var1]

虽然信陵君是矫诏出兵,但也确实是打了一场胜战。因此,魏安釐王虽然生气,却也没有真正降罪于信陵君,还是保留了他的封邑信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

不过,信陵君出走后,魏国就倒霉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秦孝文王继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才三天,又不幸离世,儿子秦庄襄王继位。

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后,立即重东扩进程,不但灭了东周,还任命蒙骜为主将,向三晋发起了全面进攻:公元前249年,蒙骜伐韩,迫使韩国献上成皋(今河南荥阳)、鞏(今河南巩县),然后设置了三川郡;公元前248年,蒙骜又率军讨伐赵、魏,攻拔了两国在山西境内的诸多领土。

眼见秦军势不可挡,魏安釐王顿时慌了神,马上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来主持大局。可在赵国养尊处优的信陵君,却不想回魏国,还禁止门下引见魏国使者:“谁敢替魏国使者通报,就是死罪!”

虽然信陵君十年不回国,可魏王对他却不算绝情,还保留着他的封邑。在魏国遭逢大难时,信陵君却坐视不理,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var1]

可信陵君之所以拒绝回国,不光是因为救援邯郸与魏安釐王产生了矛盾,更多是因为魏安釐王长久以来的不信任。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手下门客三千,其中不少能人异士。曾有一次,魏安釐王正与信陵君博戏,边境上却突然燃起了烽火告警,称赵国大军来袭。魏安釐王大惊,马上就要召集群臣会商。可信陵君却安抚他说,这不过是赵王在田猎,不足为惧。过了一会,边境守卫果然证实了信陵君之说。

信陵君如此神通广大,这让魏安釐王震惊不已。从此后,他对信陵君就生出了猜忌,再也不敢将国事交给他!

正因在魏国受了太多委屈,信陵君这才拒绝回国。

[var1]

不过,在赵国贤人毛公、薛公的耐心劝说下,信陵君幡然醒悟,最终还是回到了魏国。当魏安釐王见到信陵君时,两人相视而泣。随后,魏安釐王授予信陵君上将军印,让他领军与秦军对抗。信陵君随即四处联络诸侯,推动山东诸国再次合纵。邯郸一战中,赵、楚二国都与信陵君有过愉快的合作,这两国很快就答应参加;韩国是秦国东扩的最直接受害者,自然也不会拒绝合纵;燕国刚刚被赵国教训了一通,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同意合纵。

除了齐国外,山东其他五国都派军队前来支援魏国。

于是,信陵君率五国大军前往抗击秦军,在河外(今陕西华阴至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击败了秦国名将蒙骜。战败的秦军被迫退守函谷关,再也不敢出头!

孟尝君之后,信陵君两次合纵都取得了大胜:前一次,救了赵国;这一次,又救了三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两次胜利都是在秦国明显一家独大时取得,证明了合纵永远都是对抗强秦的最佳手段。从此,信陵君名声大噪。

秦军龟缩在函谷关内不敢出动,信陵君手中正握有兵权,他就想趁机彻底拔掉秦国留在中原的据点。管邑曾在韩、魏、秦之间多次换手,如今正被秦军占领,是韩、魏二国的心腹之患。所以,信陵君才会率军围攻管邑,进而引发了他与安陵君、缩高之间的一系列冲突。

信陵君为国而强迫缩高上前线,这是维护国家大义;安陵君与缩高坚决不从命,也是为了维护父子、君臣之间的信义。

表面上看,似乎双方都无可厚非。然而,在知晓安陵是如何被分封的历史后,整个事件就显得有些异样了。

[var1]

虽然安陵君、信陵君都是由魏王分封,但安陵始封君成侯的经历却不同寻常。

秦昭王九年(公元前299年),在秦国推动下,魏公子劲、韩公子长各自被魏、韩二国分封为诸侯。而此时,正是魏襄王执政。由此判断,魏公子劲很可能就是安陵的始封君——成侯。这也就是说,安陵之所以能立国,是因为其国君长期亲秦!

在谴责安陵君时,信陵君说过,“安陵这地方,也如同魏国一样”。仅仅说“如同”,却没有肯定说安陵属于魏国,就是因为安陵虽然是魏国分封,其实更加亲近秦国。也因如此,安陵人缩高之子选择效忠于秦国,缩高本人也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面对因抗秦而威望大增的信陵君,安陵君总是一付爱理不理的态度,这不单是因为安陵君也是魏王之后,更是因为安陵君有强秦作后盾。

[var1]

以分封制的特性而言,安陵就是一个独立国家;如今安陵明显更亲近秦国,信陵君又有什么手段来强逼安陵听从自己指令?所以,在缩高被逼自杀后,信陵君也不得做出让步了。

虽然战国四公子中春申君活到了最后,可以他们在整个东周的影响力来说,信陵君才算得上是四公子的“末日余晖”——信陵君之后,春申君再次主导合纵却以失败告终,足见春申君确实不如信陵君。可为何强大的信陵君,却挽回不了魏国覆灭的命运?

[var1]

史料记载,后来秦人大肆收买晋鄙门客,让他们在魏国散播谣言,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迫使魏安釐王后来又解除了信陵君的职务。郁郁不得志的信陵君,在魏安釐王死后也随之而去,再也没能大展身手。

然而,即便魏安釐王没有听信谗言,信陵君就可以创造奇迹吗?以他讨伐管邑的过程看,确实很难!

在魏国内部,信陵君都已无法令魏人戮力同心,又怎么去与强秦对抗?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的噩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白起断断续续发烧,冷一阵热一阵,病情时好时坏,他布衣散发,病体困倦,噩梦不断。[var1]长平之战,就在眼前。战国后期,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大战于长平,双方都倾注了举国之力,战争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这场战争对峙了两年之后。赵国已无力支撑,军营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

  • 韩信临终前,喊出了“3个字”,现在却成了年轻人饭桌上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临死前大喊哪三句话,韩信去世前大喊三个字,韩信临死前喊什么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功成名就的君主身边都有一个帮助其出谋划策的臣子。例如西周时期周文王身边的姜子牙,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君主刘备身旁的诸葛亮等。他们个个聪明绝顶,为君主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位臣子,就是西汉刘邦身边的韩信。提起韩信,相信后世之人必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话,那

  • 纵横六国的秦始皇为何在后期单单痴迷于长生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东渡求长生,小说详细描写了秦始皇的长生之路,秦始皇灭六国时的历史地位

    可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竟然在晚年开始沉醉在各种各样的炼丹寻求长生的道路上。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境呢?传说中的长生之术真的能长生吗?吃得苦中苦[var1]秦始皇嬴政出生之时的局势并不怎么乐观,他本是秦庄襄王(秦异人)和吕不韦的姬妾赵姬的儿子。要知道,秦异人最初是被当作质子送到赵国的,而吕不韦又是

  • 汉章帝时期的一次东汉宫廷丑闻如何为宦官专权打下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东汉的宫城(皇帝所在的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宫中、台阁、禁中。宫中是为宫廷提供服务的机构以及附属设施(如仓库、宿舍)所在地;台阁是中央朝廷的部分核心机构(如尚书台)所在地;禁中则是皇帝、后妃的住所,皇太后也住在禁中。按照东汉的制度,宫中、台阁、禁中之间可谓泾渭分明。除了皇帝以

  • 长平之战就是商鞅变法失败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实际上长平之战时间阔度接近三年,后期主帅赵括死亡之后还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白热战,何来的胜利,真正的历史反而是白起被秦王暗杀,原因就是白起造假。历史上关于白起的死,说法有三:第一种是白起奉劝秦王不要去打邯郸,要养精蓄锐,他年在各个击破,并对秦王说,现在去打,肯定会惨败,秦王很生气,免去白起

  • 如果汉献帝真的把曹操干掉了,其他诸侯会听命于汉献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对待汉献帝,曹操之死汉献帝下跪,曹操对汉献帝刘协怎样

    后来汉献帝想除去曹操,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如果汉献帝成功了,其他诸侯也不会听从汉献帝的!东汉王朝在董卓专权时已经名存实亡!当初何进调董卓进京,何进又过早的死去,董卓开始把持朝政,为了提高自身威望,大杀反对他的人,同时废皇帝,在立汉献帝!董卓的把持朝政,使天下诸侯不服,当然曹操和袁绍袁术也在其内,于是之

  • “春秋第一妹控”齐襄公:充满争议却又不失精彩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齐襄公剧照齐僖公临终两事齐襄公,吕氏,姓姜名诸儿,是齐僖公长子,刚出生就是太子,无可争议的齐国第一顺位继承人。齐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将齐国打造成东方的大国,在郑庄公死后齐国国力俨然已经是诸侯中首屈一指,齐僖公因此也与郑庄公、楚武王一起并列为春秋初期三小霸。前698年,齐僖公即将死去,他对他

  • 曹操大喊一声司马懿,司马懿转身回头,让曹操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当中,曹操的多疑一直是令人诟病的一点,当然这也让他救了自己好几次,自从自己心爱的小儿子曹冲死后他多疑的性格就变得更加的严重了。公元220年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曹操知道一时间拿东吴或蜀汉都没有办法。因此他开始逐渐的掌控着朝政,他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其手下大臣司马懿越

  • 古代弑君是如何发生的?探究晋国弑君现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现象频繁发生,我们可以从这一社会现象中窥见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倾向和趋势。晋、齐、郑、鲁、曹、魏、陈、蔡等许多诸侯国中,都有弑君的情况发生,其中晋国的弑君现象非常突出。通过分析晋国的弑君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全方位地认识到晋国的军事、政治格局。解读历史事件,也能加深对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

  •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却没有外族入侵?看看是谁在镇守边疆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有没有外族入侵,历史上汉族有没有侵略外族,公孙瓒抵御外族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这是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描述的意思是一把武器在沉沙的水底被发现,经过了自己的又洗又磨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又回想起当年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若是东风不帮助周瑜,恐怕就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入铜雀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