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74 更新时间:2024/2/8 2:50:43

严格来说,朱棣根本不可能成为朱标的对手。

朱元璋出身虽卑微,但他传统的小农思想却让他牢牢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汉代高祖刘邦就曾想过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想要废长立幼,而朱元璋则是完全没有想过这种荒唐事,当朱标出生的那一刻,他的一切注定都将由这个孩子继承。

随着朱元璋在割据的环境越来越强大,朱标的地位就越来越高,对于朱标,朱元璋采用了很接地气的办法,那就是让儿子回到凤阳老家住一段时间,感受祖辈的辛苦,而朱标为人睿智,忆苦思甜的生活确实让他感悟到了很多东西,年少便有深刻阅历的朱标,让朱元璋很是看重。

大明建立后,朱标毫无疑问成为当朝太子,他的地位没人敢动摇,一是因为朱标确实是嫡长子,是朱元璋诸子的大哥,二是朱元璋对朱标不加掩饰地偏颇倾斜,没人觉得朱元璋会把皇位给其他儿子,除了朱标,无人能够染指。

虽然朱元璋的一切都是要传给朱标,可天下很大,其余的儿子当不了皇帝,当诸侯王那还是可以的,安排朱家人坐镇天下,这保证了朱元璋“家天下”的构思,而这些诸侯王们臣服于大哥朱标,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模式。

除了朱标以外,朱元璋还有三个出色的儿子,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

三人之所以出色,因为他们乃是大明镇守北部防线,抵御蒙古的三大地区藩王。

这三位藩王和朱标的年龄相近,前后相差不过五岁,所以当朱元璋安排朱标未来继承所有天下的时候,这三位皇子则是继承朱元璋保卫天下的指责他们的担子最重,也和朱标的关系最好。

朱元璋是聪明的,他把政治利用到了家人父子、兄弟身上,他让朱樉等人明白,他们与朱标,既是兄弟,也是君臣。

在一开始,朱樉有些猖狂,似乎很难管教,于是朱元璋将计就计,让朱标“降服”朱樉。

朱樉其实比起朱棣的作战能力更强,但朱樉这个人的性格暴戾,爱好铺张浪费,俨然一副暴君的样子,洪武十一年,年仅二十二岁的秦王朱樉不听朱元璋的劝告,强行大兴土木建立宫殿,而朱樉打仗时因为跋扈的个性从而屡战屡克,所以这种性格是有双面性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樉因为犯错太多被人弹劾,朱元璋趁机召朱樉入京,并声称要废掉秦王,换另一个人来当,这件事情一时之间闹得非常大,而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前往陕西考察,看一看陕西的官员、百姓对朱樉到底是不是有很大的意见这就等于给予了朱标一个机会:降服朱樉的机会。

让朱标去考察,而不是某一个大臣,这说明了朱元璋已经提前将这件事情定性为“家庭内部矛盾”,如此一来,朱标的考察结果和表态,就会直接决定朱樉的命运。

再嚣张跋扈的人,面对权力和财富的即将逝去,都会软弱下来,因为这才是他敢目中无人的基础。

而朱标考察了陕西后,对朱樉治理陕西的评价很高,也对此向朱元璋求情,让朱元璋原谅弟弟朱樉,朱标的尽心尽力让朱樉十分感动,对大哥的尊敬,便是如此加深了。

一个太子的地位高低,既决定于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同样还取决于皇帝的辅助,所以朱元璋对朱标的青睐,是其他皇子都无法超越的一个门槛,朱元璋也愿意给太子增加威望,丝毫不忌惮太子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独特的手段。

除了朱樉以外,朱棡、朱棣等人必然也经历过朱元璋为朱标增势的手段,事实上这是一种“阳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处罚是刻意为之,但面对朱标的求情和宽容,又不得不生出感激之情,比起阳谋更高级的是人性,朱元璋对于人性有着足够的把控。

试问在心理上都无法厌恶的人,如何与之斗争?

心理是一个底层逻辑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力量上的客观因素。

在《明史》中,朱标担任太子之前以及担任太子后所接受的教育、培养都一一详尽列出,而朱棣则是几乎没有记载,这既有两者地位差距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的原因。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开国团队面前,藩王的力量是不值一提的。

朱棣再强,不可能强过朱元璋的手下三十四王侯,这些人征战天下,能力斐然,而他们,都注定是拥立皇帝的人。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太子少师,第一将领徐达担任太子少傅,而强大的“常十万”常遇春则是担任太子少保,这是大明第一梯队的人才,而除了他们几个以外,还有汤和、冯胜、廖永忠、耿炳文等武人,杨宪刘伯温等文人辅佐朱标。

朱元璋等于是把自己的“文武武装”交给了朱标,自古以来的开国帝王,像朱元璋一样在一开始就让大权的皇帝根本就没有,而朱元璋对朱标的看重,让朱标的力量无人能及,谁敢与朱标做对,本质上就是和朱元璋抗衡。

同样的,朱元璋对朱标的行为,可以认为是一种权力的“共享”,朱元璋并非是把权力全部转移给朱标,而是一种共用,当朱元璋外出巡幸天下时,又或者是亲征时,朱标就要担起监国的责任,在南京充当临时皇帝,比起篡位得到的君,朱标这种就是天生的君。

在军事力量上,秦王、晋王、燕王终究是草创团队,他们在各地招募士兵抵御蒙古,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跟大明的核心军队根本无法比,所以在藩王们坐镇边境的前期,他们只是大明官军的“辅军”,根本无法成为主力。

而军事力量就是朱棣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他根本没有比朱标更擅长的东西,可也就是军事力量,朱棣也是比不上朱标的。

在胡惟庸案以前,大明开国的百战将领仍旧很多,即便有一些逐渐老去或者死去,朱元璋都不忘培养一些新的大将崛起,凉国公蓝玉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蓝玉本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因为朱标和常遇春之女的婚姻,蓝玉和朱标也成为了一家人,而在明朝讨伐北元的战争中,蓝玉成长得越来越快,也被朱元璋刻意地扶持,捕鱼儿海一战,北元的势力被击溃,官职体系打得破碎,北元皇帝的妃子都被俘获,这份实力,并不是藩王能有的。

所以有蓝玉在,朱标就有一张强势的底牌,而蓝玉后来之所以被朱元璋论罪处死,根本原因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培养数十年的太子忽然去世,这种变故让朱元璋措手不及,在精神上受到了最大的冲击以外,政治上的部署也被打得混乱。

朱标去世,朱元璋的继承人问题成为大问题,按照常理来说,朱元璋要选择朱标的弟弟作为储君,加上朱元璋立下的《皇明祖训》,里面所讲诉兄终弟及原则,理论上也是需要朱元璋从诸子中再选储君。

可朱元璋思来想去,都还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册封皇太孙,朱元璋晚年的这个举动,是朱棣和朱允炆矛盾爆发的根源,因为在朱棣等人的人眼中,朱允炆在继承顺序上并不可以高于他们。

而朱棣和朱允炆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是知道的,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因此根本没有调和,朱元璋真正在意的,还是外人的问题,比如嚣张跋扈的蓝玉,他觉得朱允炆掌控不住,所以便在洪武二十六年掀起蓝玉案,将蓝玉论罪处死。

事实上,蓝玉案只是借了蓝玉的名字所起,本质上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最大规模的一次清扫,这也是朱元璋最受争议的一次“大案”,因为蓝玉案中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等等开国功臣。

这批人坚挺活到了洪武末年,已然成为国柱,在一般的认知中,他们的地位是绝对不会被动摇的,可最终谁也没有想到太子朱标会忽然去世,更没有想到,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会对他们再次发动屠戮,这场屠杀的结果不言而喻,虽然朱允炆的皇位稳住了,来自于朝廷的威胁变得无限小,可藩王的隐患却直线上升。

面对蒙古势力时,朝廷力量和藩王力量就是可以互相合作的力量,可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藩王的力量和朝廷本身又是一对矛盾,这个道理,汉代的七王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已经清清楚楚地体现过了,控制不好藩王,那么朝廷就会有被颠覆的危机。

朱元璋到底是对朱允炆的能力过分自信,还是对朱棣的忠诚过分自信,以至于对朱棣毫无防备,这件事情的背后原因很难说清,但正是因为朱标的死,让一大群开国能臣给朱标“陪葬”,最后让朱允炆失去了最强的底蕴。

所以说白了,一切的变局都因为朱标,朱标在,这份力量就在,蓝玉不会死,傅友德、冯胜等人更不会死,他们不死,藩王再强都掀不起什么浪花,因为这是军队素质、军队底蕴的碾压,但他们这群老虎不在了,猴子在山中就能称大王。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开始激烈削藩,当时的朝廷有着大量的军队,单在人数上来说,朝廷对任何一个藩国都有碾压性的力量,当然,这只能是在人数比较上来说,实际上的结果,还是要看军队指挥的能力。

靖难之役爆发时,朝廷方面还有老将“耿炳文”在世,但朱棣这一边也有一个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张玉”。

张玉本是北元官员,洪武十八年,张玉弃元投明当了贰臣,这种经历让张玉并不太受朝廷的重视,虽然张玉有着突出的作战能力,但还是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担任燕山左护卫。

把张玉给朱棣,是为了让朱棣更好地抵御蒙古,张玉本来就不算第一、第二梯队实力的武将,但蓝玉案的一番屠戮,让矮个子也拔尖了,张玉不知不觉成为了当世的顶尖将领之一,他成功地抵御了耿炳文、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和朱棣,虽然后来战死,却已经完成了最大的职责。

所以张玉被朱棣列为“靖难第一功臣”,后来追封为河间王,是大明开国几位异姓王之一。

从张玉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就不难看出朝廷的弱势,失去了开国将领领导的大明军队,已经变成了乌合之众,在朱棣这种原班人马紧密配合的团队下,少数击败多数成为了常态。

除了朱棣本身的团队力量以外,诸侯王们对建文帝也已经因为削藩从而失望,所以绝大部分藩王都是对朱棣展现暗中支持的态度,在朱标、朱樉、朱棡先后去世后,朱棣已经是当时大明皇室中辈分最高的人了,虽然君臣地位上有所缺陷,可道德地位却至高无上。

这一点是重要因素,而如果朱标在世的话,朱棣是根本不可能占据这种道德地位高点的,所以朱棣能够成功,更本质的因素是朱标离世后,朱棣继承了朱标原有的一些特权,朱棣和朱标不能当成对立面来看,两者在皇权上,有着很大的重叠面。

所以,朱标是天生的君,朱棣是侥幸的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对于河北人来说,安禄山才是天降猛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安禄山河北,安禄山真实长相,安禄山是个胖子吗

    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时代,盛世的红利也只有一部分人能享受到,那些没有享受到盛世的人,只有一个想法:“你的盛世,与我何干。”一、从“商鞅变法”到“陈桥兵变”,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历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关东和关西的地域之争,或者说,是关东的核心河北,与关西的核心关中之争。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便是

  • 元朝流行哪些特色美食?从元朝人的饮食习惯,窥探其饮食文化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巅峰时期版图,元朝十大美食图片,元代的饮食特点

    笔者认为,从原始人学会用火开始至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国饮食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和独特性,饮食文化的发展既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又有一定的艺术魅力。烹饪来源于人类的饮食实践和发展,主要包括不同种类的烹饪技巧,以及制作出食品

  • 唐德宗李适崇陵探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唐德宗画像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742-805)。对于唐德宗,他在位期间所做的事还是很复杂的。唐德宗在位初期严禁宦官干政、选贤任能、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这些都促进了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唐朝,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天竺,打击吐蕃。唐朝甚至出现了中兴的景象。这样看的话

  • 一曲满江红,道不尽岳飞壮志难酬与满腹冤屈,杀岳飞的元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抗金中流砥柱:岳飞 靖康二年(1127)正月初十, 宋钦宗赵桓第二次来到金军大营,他是来请求金军统帅宽限缴纳“议和”金银的。金人的胃口很大,要求北宋朝廷缴纳战败赔款:黄金1000万锭,白银2000万锭,锦帛1000万匹。否则继续南伐,决不撤军。宋钦宗一下子哪里拿得出数额这么巨大的一笔赔款,于是请求金

  • 一高僧因写了“殊”字被斩,群臣疑惑,朱元璋:把字拆开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小时候给地主家放过牛,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后来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与汉高祖刘邦的经历很相似实际上朱元璋也一直把刘邦当做自己的偶像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效仿刘邦的做法实施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政策比如朱元璋称帝,定都金陵时当时还没有完全消灭自己的对手他就在金陵城内修建了

  • 历史上第一任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到底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全肉出装,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武则天情史

    但是武则天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被人诉说,有人佩服、有人则唾骂、反正女皇的一生都是这样的,争议不断。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武则天的一生,看看她的传奇人生是什么样的吧。武则天名 曌,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 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生于唐武德七年六百二十三年,卒于唐神龙元年,七

  • 一首诗引发的悲剧:晏殊欧阳修师徒二人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晏殊是北宋著名神通,7岁能文,14岁就与来自全国的读书人精英一起参加殿试,得到宋真宗的嘉奖,在仕途上,晏殊同样一帆风顺,历任太常寺丞、太子舍人、翰林学士等,到了宋仁宗时期,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政事和兵事一肩挑。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则是晏殊的学生,天圣八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礼部

  • “安史之乱”及其“节度使制度”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增设节度使,唐朝节度使分布示意图,节度使制度

    可是,这个“天宝之乱”, 为什么又叫“安史之乱”呢?这是因为,这个“天宝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发起的,他们两人一个姓“安”,一个姓“史”。那么,这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他们又都是什么来头呢?为什么他们会具有这么大的能量呢?他们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唐朝的高级将领。其中,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

  • 一种让欧洲死亡人数超过25%的病毒,它和明朝的灭亡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瘟疫死亡多少人,明朝为什么会发生鼠疫,明朝灭亡与鼠疫

    堪比世纪大战的欧洲鼠疫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是在公元5世纪,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在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数5000-10000人,当时欧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丧命,总死亡人数达到20万之多。 这场疫情在地中海地区蔓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人们将这场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

  • 一生鲜有败绩的大明督师孙传庭,为何干不过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3年起,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入冬,又大饥,人吃人,草木皆尽。14年,各地春疫又起,仅河南武安县10035户便死绝8028户,人丁20325名中逃死18450名,却要承担44795两税银和上万石粮米。以致有土无民,沃地荒芜。同时张献忠和罗汝才再度起兵,李自成进入河南,局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