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及其“节度使制度”的来源

“安史之乱”及其“节度使制度”的来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181 更新时间:2024/2/8 2:50:27

可是,这个“天宝之乱”, 为什么又叫“安史之乱”呢?

这是因为,这个“天宝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发起的,他们两人一个姓“安”,一个姓“史”。

那么,这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他们又都是什么来头呢?为什么他们会具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他们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唐朝的高级将领。

其中,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地区的节度使;史思明,则是在安禄山的手下任平卢军兵马使。

可是,既然他们两人都是唐朝的高级将领,为什么他们又要起兵发起这场叛乱,反对唐朝呢?

这其中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唐朝官场上的将相不和。

安禄山作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员,却和唐朝宰相杨国忠矛盾很深,他们两人相互忌恨。

所以,安禄山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乱。

当然,他们这么容易发起叛乱,而且,叛乱的声势又是那么壮大,能够祸害天下长达八年之久,这又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是已经积累到了一个濒临爆发的临界点。

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都是唐朝的将领,他们却都是胡人,并且,他们的手下,也都是胡人。

这个胡人和汉人之间,因为风尚不同,是互相歧视,谁看谁也不顺眼的。

这个矛盾,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都存在,没有被化解。

再加上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花天酒地,底层的民众却负担沉重,那种难以忍受的阶级矛盾,就很容易被引导,从而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而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晚年昏聩怠政,也没有把好关。

唐玄宗李隆基,自从改元天宝之后,就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

他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而又宠信安禄山,却对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漠不关心,不闻不问。

甚至,直到人家前来奏报安禄山造反,他还以为,那是人家因为厌恶安禄山而编造的假话,好几天都没有相信。

后来,他知道了安禄山是真的反了,却又轻信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坚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前线将领,又起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逼迫其出潼关与叛军交战,结果,导致潼关和长安相继失守。

而这次“安史之乱”的后果,当然也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唐朝的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加剧,以至于后来的黄巢起义的发生;而且,还造成了藩镇割据、边疆不稳、新疆西域那大片的地方,都是得而复失,整个唐朝,也是因此而由盛转衰。

另外,也是由于这次动乱,给中原地区造成的破坏,就使中国经济的重心,从此永久性地向南方转移了。

那么,以上都是公认的“安史之乱”所发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而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场动乱的发生呢?

当然有。

老曹现在就指引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个“安史之乱”所发生的必然性。

这个新的角度,是一个什么角度呢?

就是“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

所谓的“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当然要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五胡乱华”说起。

这个“五胡乱华”,就是指从西晋时期,北方众多的游牧民族趁着西晋的“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进入中原,建立起一些非汉族的政权,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形成对峙的那段历史现象。

其中的“五胡”,主要就是指匈奴、鲜卑、羯jié、羌、氐dī五个胡人族群。

当然,事实上,“五胡”只是西晋以来,众多乱华之胡人族群的代表,乱华之胡人族群的实际数目,其实远非五个。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北方各族以及汉人在华北地区所建立的国家,多达数十个。

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就有五胡十六国。

她们后来都被前秦统一,从而与南方形成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而在这个“五胡乱华”的过程中,由于胡、汉民族的混合交融,使各方都认识和了解到了对方的习俗与文化,也比较出各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现象。

这个“胡人汉化”,不是说,只是哪一个少数民族族群有了汉化的现象,而是所有的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族群,都有这个被汉化的现象。

比如,匈奴民族从东汉初年的南匈奴进入山西,到西晋初年匈奴的部众继续南迁,经过持续二百多年的与汉族人的亲密接触,他们的整个匈奴,就在不知不觉中,全部被汉化了,以至于匈奴人所建立的政权,就称之为“汉”。

而建立后赵国的羯族人石勒,虽然他自己不识字,他却知道文化的重要,而且,他知道汉族文化比他们羯族文化要先进。

所以,他就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对张宾是言听计从。

他还下令,胡人不得凌辱衣冠华族,就是不得凌辱汉人。

他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用儒学选拔官员。

建立了前秦国的氐di族君主苻fú 坚,他也是重用汉族寒门士人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争取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他广修学宫,还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的经义,奖励儒生和发现人才。

而在这个“胡人汉化”的过程中,动作最为激烈的,还是要数北魏鲜卑族的孝文帝。

这个孝文帝,他为了推行汉化改革,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迁都。

他把他们的都城,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迁移到河南洛阳。

这样,就使他们鲜卑族的主体,都处在汉族人生活的核心区域,从而加强了他们鲜卑族人与汉族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他的这个目的,当然是为了通过与汉族人的日常交往,来推动鲜卑族人的汉化进程。

他的第二个措施,是改革官制。

他把他们鲜卑族的官僚体制,改得跟汉族人的官僚体制一样。

这样也是对推动他们鲜卑族的汉化,可以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禁穿胡服。

他不准鲜卑族人穿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

这就是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隔绝与淡忘,让鲜卑族人从风俗习惯上转变成汉人。

他的第四个措施,就是不准他们鲜卑族人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必须说汉语,这叫作“断北语”。

这个作用,就和禁穿胡服是一样的。

他的第五个措施,就是改姓氏,把鲜卑族的姓氏,全部改成汉族人的姓氏。

他的第六个措施,就是定族姓,通过对宗族等级的规定,把人们的社会身份,按照宗族等级区分开来。

他的第七个措施,就是推动鲜卑族人与汉族人通婚联姻。

就是这样,通过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大力推动,加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日常交往中的潜移默化,我们中华民族,就完成了又一次的大融合。

但是,这个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民族融合中的这个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在 “胡人汉化”的同时,中国北方的汉人,也是在不知不觉里,进行着胡化性的改变的,也就是所谓的“汉人胡化”。

我们应该知道,中原汉人,以前都是席地而坐的;或者跪坐,或者盘腿坐,都是并没有坐椅子和凳子的习惯的。

至今的日本、韩国,也还有这样的风俗习惯,那都是学的我们中国人的。

但是,自从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自北而南地流行开来,促使一些高足家具的兴起,于是,汉人,就都改变了那种席地而坐的习惯,这高的桌子、低的板凳,就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

这其实就是“汉人胡化”的一个例子。

当然,这还只是波澜不惊的、潜移默化中的“汉人胡化”。

还有更激烈的“汉人胡化”,那都是在血与火的政治斗争中,被迫进行的“汉人胡化”。

因为,这个“胡人汉化”,特别是由胡人中的当权者所主导推动的“胡人汉化”,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它是会发生反复的。

而在这个发生反复的过程中,不但是“胡人汉化”的运动会发生倒退,它甚至还会裹挟着其中的汉人,也被迫随着这种倒退进行“胡化”。

比如,那个北魏的孝文帝,从推行汉化政策到他去世,前后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因为他迁都洛阳,使北部边境一些军镇的鲜卑族将军的地位降低、特权减少,进而导致下面的兵士的待遇跟着降低,日子难过,所以,北部边境的一些军镇,就对他的这个汉化政策十分不满。

在他去世之后,北部六镇就发生了叛乱。

而在平叛中掌握了权力的北魏将领尔朱荣,又回头对这个汉化政策,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清算。

他回到洛阳后,将三岁的傀儡皇帝以及太后,沉入了黄河,又将汉族的那些世家大族,以及那些汉化了的鲜卑贵族,几乎全部赶尽杀绝。

到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之后,这两个国家,也都是向着鲜卑化回归的,其中,又以东魏最为激烈。

他们东魏的鲜卑贵族,不仅恢复了鲜卑语,而且,还只信任鲜卑人,通晓鲜卑语的人,就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下,本来是汉人的高欢,为了得到鲜卑族贵族的认可,就变得比鲜卑人还要像鲜卑人。

他不仅在号令三军的时候,讲鲜卑语言,而且,还极力地倡导胡俗,将汉人蔑称为“汉儿”。

这就正是所谓的“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当然,这首“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小诗,不是当时的东魏人的作品,而是后来的唐朝人的作品。

但是,不管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她这个“汉人胡化”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现象,都是一样的。

在西魏这边,他们也是盛行鲜卑语言,同时,他们也把恢复他们鲜卑族人的旧姓活动,推向了高峰。

他们是重用胡人和胡化的汉人,还给胡化的汉人赐予他们鲜卑族人的姓氏。

这样,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人,特别是汉人中的贵族,就基本上都是被胡化了的。

可想而知,后来的“关陇集团”、隋唐王室,他们都是从西魏以及北周过来的,他们不被胡化,那是不可能的。

不被胡化的汉人,怎么进得了他们西魏、北周政权的上层呢?

那么,这个“关陇集团”、隋唐王室的胡化,对后来的唐朝,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个“关陇集团”、隋唐王室的胡化,与这个“安史之乱”,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个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他们的那些跟着他们叛乱的手下,也都是胡人。

所以,这场叛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胡人跟汉人之间的民族斗争。

而如果唐朝王室不被胡化,他们会不会就对这些胡人,提高一些警惕,从而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避免这场叛乱的发生呢?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什么呢?

主要的就是,胡人的传统上的政治体制,是“部落制”;而汉人的传统上的政治体制,是“郡县制”,是吧?

那么,这个“部落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呢?

“部落制”,就是我们的西周“分封制”的前身。

我们西周时期所分封的那些诸侯,就是一些升级了的部落。

而诸侯是国家,她的内部是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的。

那么,部落,是不是国家呢?她的内部,有没有形成等级呢?

没有。

部落里面,除了首领和长老,她是没有等级的,她甚至有可能还在实行原始的共产制。

所以,“部落制”,是比我们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还要落后的一种政治体制。

而我们的“郡县制”,又是从“分封制”进化而来的。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在形式上,“郡县制”的军权和政权,是分开的,郡县的首领管不了军队,军队的首领也管不了郡县,他们都是分别由中央任命的,他们的这种分化的权力,也是由中央来实现统一的;而“分封制”的军权和政权,则是不分开的,诸侯国的国王,既是军事首领,也是政权首领,而且,他的职务和权力,都是世袭的,而不是来自于中央的认命。

那么,这种形式上的区别,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的实力强大了,他就有能力与中央对抗;而“郡县制”下的郡县首领和军队首领,有没有可能强大呢?有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呢?

没有。

“郡县制”下的郡县首领和军队首领,他们一个没有军权,一个没有财权,他们怎么与中央对抗呀?

所以,“郡县制”,是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发生进化的结果,她是比“分封制”还要先进的一种政治体制。

那么,她当然就比胡人族群的那种“部落制”的政治体制,要更加先进了。

但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历史的唐朝人,知不知道这个“郡县制”,比“部落制”要先进呢?他们知不知道这个“郡县制”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们肯定是知道,这个“郡县制”是比“部落制”要先进的。

但是,为什么先进呢?这个“郡县制”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们就不知道了。

因为,他们不熟悉那个早已离他们远去的周朝时代的历史,特别是不熟悉那个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他们不熟悉这个“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根本原因,他们只熟悉他们刚刚经历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

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给他们的印象是什么呢?

那就是门阀地主、世家大族拥有权力,皇帝没有权力。

所以,唐朝人,就是注意防止门阀地主、世家大族的死灰复燃,他们却不知道,周朝时期的那种诸侯王国的出现,危害其实比门阀地主、世家大族还要大,还要猛烈。

而诸侯王国的本质是什么呢?

就是同时拥有政权和军权啊。

他们同时拥有政权和军权,他们就有可能形成足以和中央对抗的实力啊,他们就有可能和中央对抗啊。

那么,按照这个同时拥有政权和军权,即为诸侯王国的判断,这个唐朝的节度使,是否就是一方的诸侯王国呢?

安禄山这个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地区的节度使,是否就是一方的诸侯王国呢?

你一个朝代出现了诸侯王国了,就等于是你们已经回到了周朝的那个时代,那么,“春秋战国”时代的那种大动荡,不就是在后面等着你们吗?

所以,“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那就是因为,安禄山作为一个三镇节度使,他手里既有军权,也有政权,他是一方诸侯王国的诸侯王,他有那种发动叛乱的能力啊。

那么,为什么唐朝,会有这个节度使制度呢?

这个节度使制度,又与“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节度使的“节度”,顾名思义,就是节制调度;“使”,就是使节,就是由皇帝临时派遣的、代表皇帝去发号施令的官员。

所以,这个节度使,最初,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务,而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

如果,她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执行了一个具体的任务之后,权力收回,职务撤销,那就没有什么了。

问题是,这个职务,她后来不仅变得常态化、正规化,而且,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具有地方性,实现了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这就不仅使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她由临时性转变为正规性;而且,也使她的地位、功能发生了变化,使她成为了一个可以脱离中央支持,而独立存在的军政实体,从而使她不仅可以向外抵御外敌,也可以回头对抗中央。

当然,有一千个理由,可以说明这是形势所迫,是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迫使事情一步一步地走到这个地步的。

而我们,只有一个理由,来反驳这一千个理由。

我们的理由,就是唐朝上下,都不熟悉历史,都没有战略眼光,都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如果熟悉历史,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知道周朝的“分封制”演变成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的原因,那么,唐朝的政治人物们,就应该从战略上知道,军、政必须分家;他们就应该具有高度的军政合一,内乱必至的政治敏感度。

所以,他们就一定有办法,解决军队与地方的配合问题;他们就一定有办法,防止地方政权和军权,落入到同一个人的手中。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政治人物们,都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没有这样的政治敏感度呢?

这就是因为,“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结果。

因为“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就导致当时的人们,比较接受胡人社会的那种“部落制”政治体制。

而“部落制”里的部落,就和“分封制”里的诸侯一样,他们都是军政合一的。

这也就让唐朝的人们,习惯了军政合一的这种地方体制,感觉不到这种体制里面的危险性。

他们当然知道“郡县制”要比“部落制”先进,他们也乐于实行“郡县制”。

但是,他们只是从经验上知道,“郡县制”要比“部落制”先进,他们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

他们不知道“部落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是“部落制”是军政合一的,而“郡县制”是军政分开的。

当然,他们不能发现这个根本区别的原因,还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地主、世家大族,他们也都是军政合一的。

就是由于那些门阀地主、世家大族们也是军政合一,就导致唐朝的人们认为,“郡县制”下,也有军政合一,所以,军政合一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郡县制”下的门阀士族和世家大族的军政合一,那都是不合法的。

那是因为,社会已经腐败,皇权已经堕落,才有门阀士族和世家大族的军政合一。

而在皇权稳固的西汉和东汉时期,是没有门阀士族,也没有世家大族的。

那时候,当然也是没有门阀士族和世家大族的军政合一的。

所以,唐朝的人们,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合法的门阀士族和世家大族的军政合一,误会成了一种合理的存在,他们也就认为胡人的“部落制”的军政合一也是合理的,没问题的。

这就是他们的政治上的倒退。

而他们的这种政治上的倒退,很明显是由于“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结果,是由于“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之后,他们整体的智商倒退的结果。

所以说,一个落后民族和一个先进民族的融合,所得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扯平的,而不是相互提高的。

唐朝,由于具有了北方胡人的野性,她也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攻性,所以,她相对汉朝是更加开拓了疆土。

但是,她也是因为民族融合,而拉低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智商,以至于我们中华民族,又重新经历了一次,比“春秋战国”还要残酷的社会大动荡时期,那就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所以,世界潮流,是人类的大同;各个民族,最终,总是要走向融为一体的。

但是,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

希望我们的中华民族,不要再次因为某种原因,而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更多文章

  • 一种让欧洲死亡人数超过25%的病毒,它和明朝的灭亡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瘟疫死亡多少人,明朝为什么会发生鼠疫,明朝灭亡与鼠疫

    堪比世纪大战的欧洲鼠疫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是在公元5世纪,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在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数5000-10000人,当时欧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丧命,总死亡人数达到20万之多。 这场疫情在地中海地区蔓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人们将这场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

  • 一生鲜有败绩的大明督师孙传庭,为何干不过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3年起,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入冬,又大饥,人吃人,草木皆尽。14年,各地春疫又起,仅河南武安县10035户便死绝8028户,人丁20325名中逃死18450名,却要承担44795两税银和上万石粮米。以致有土无民,沃地荒芜。同时张献忠和罗汝才再度起兵,李自成进入河南,局势开始

  • 一次偶遇,一首唐诗,一段感情催人泪下,1200年前典故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95年清明,诗人崔护到城南游玩。路遇一处乡野农家,他便上前叩门想要讨些水喝。一位名叫“绛娘”的妙龄女子请他喝了一杯茶……于是,引出一首绝美唐诗和追忆至今的典故! 崔护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颖,立志走科举之路,想要牧守一方。这一年,崔护到长安求学。在清明时节,他到南郊游玩放松。一路上,杨柳飘飘

  • 武则天与李治的“二圣临朝”,及其随后的武则天“篡唐改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治死后武则天怎么登上的皇位,唐朝二圣临朝谁的权大,二圣临朝该听谁的

    这就等于是,当时的唐朝有了两个皇帝。而当时的人们,对皇帝就称为“圣”,所以,两个皇帝就是“二圣”。这就是所谓的“二圣临朝”。那么,这个导致武则天取得“垂帘听政”资格,从而形成“二圣临朝”之局面的“上官仪事件”,又是个什么样的事件呢?这个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身边的当红女官上官婉儿的祖父。在发生这个“上官

  • 一只猫如何把南宋闹得天翻地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都对猫咪情有独钟,一时间,养猫成为贵族圈儿的时尚。 喵星人陆游曾写过很多关于猫咪的诗词。如“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宋年间,宰相秦桧有个小孙女,当时六七岁的样子,养了一只狮猫

  • 上官婉儿一生有多少男人?她的墓葬被发现后,碑文揭露了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文 |蒋冉Jiang编辑 | 蒋冉Jiang2013年,上官婉儿墓被发现,随着专家研究其中一块石碑上的文字,上官婉儿一生有过的男人也引起众人的注意。那么,上官婉儿一生究竟有过多少个男人?图片来源于网络上官婉儿有过的三个男人2013年,考古人员在陕西发现一座古墓,专家根据这座古墓的规模初步判断

  • 一句“燕贼篡位”牵连873人被杀,方孝孺用自己十族杀身成仁是否有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方孝孺灭十族死多少人,历史上方孝孺诛十族真伪,方孝孺灭十族的后果

    设置星标后,从此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朱棣愤怒地盯着不肯屈服的方孝孺。方孝孺轻蔑道:“诛我十族又何妨?”8天后,南京聚宝门外的刑场上尸骨如山,方孝孺用自己的十族,873条无辜人命的代价,成就了自己的名节。01方孝孺年幼时即表现出超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有机会拜当世大家

  • 先秦时期“的卢”还是良马,为何南北朝时期却“黑化”成凶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这匹救主宝马在《三国演义》中,口碑却一落千丈,成了妨碍主人的“凶马”,这又是为什么呢?一、的卢在先秦时期被视为“良马”在距今久远的先秦时代,人们对的卢这种头顶白色毛发的普遍认为是品种优良的马匹,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周易·说卦》中记载“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

  • 一位女子不参加选秀,朱元璋想将她纳入宫中,大臣劝阻被打碎牙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34位功臣名录,朱元璋二儿子朱樉,蓝玉为朱元璋血守洪都100天

    当了皇帝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虽然尽力控制自己,但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每天笑脸洋溢。 选秀 这一天来了一个大臣,建议朱元璋按照老的习俗办一场选秀大典,充实后宫。朱元璋一听,心里乐开了花,一想到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到底为了啥呀?不就是为了能够吃饱穿暖,再来个后宫三千嘛。于是朱元璋点头答应了,没办法了

  • 和李白关系很深的碎叶城 背后隐藏着三大帝国在中亚的争霸和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是一个强有力的争夺者,他的族人李阳冰就说“李白,……谪居条支,”,虽然李白自称是在四川出生,但后人还是认为他有可能出生在碎叶城。碎叶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它和李白家族关系密切,背后也隐藏着三大帝国在中亚的争霸和兴衰。在隋朝末年的西域,碎叶地区的名气就很大,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