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参随负面影响显著,为何难以裁革,还长期存在?

明代参随负面影响显著,为何难以裁革,还长期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823 更新时间:2024/2/8 12:43:50

作为军事活动的产物,军事性、临时性是参随的两大基本特征。

永乐至正德年间,参随与钦差制度相结合,逐渐走冗滥,在其上官、选拔方式、来源等方面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参随人数快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弊端越发明显,明廷被迫对其员额、选拔方式、待遇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以求更好的进行管理。

嘉靖前期,明廷厉行新政,革除冗滥,参随一时间遭到了大力整顿,其上官、名目被迫发生了一些改变。

万历中后期,矿税大兴,宦权高涨,参随与钦差内官紧密结合,再度冗滥。随着矿税活动的终结,参随快速衰落。

年间,宦官势力重新坐大,参随再次活跃起来。崇祯时期,阉党倒台以后,参随仅是零星出现,直至明朝灭亡。

明代参随的活动十分频繁,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多个领域,对国家与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明军统一天下,参随贡献良多。永乐至崇祯时期,参随佐助上官,征伐作战,参赞公务,对于稳定地方局势,出力甚多,功劳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参随的弊端日渐显著,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军事上,参随大量地冒滥军功,导致武官人数急剧增加,武选之法尽坏,军事不断失败;经济上,参随靡费国家财政,同时疯狂敛财,肆意地掠夺百姓,多次激变地方,引发明朝与外国的战争冲突;政治上,参随罔顾法律,不断僭越礼仪制度,欺凌有司,窃夺上官权力。

简而言之,参随虽然在辅助上官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同样显著。

明代参随长期存在,难以裁革,原因有二:

一是自英宗以后,内官外出,亦有参随陪同。于是,裁抑参随一事,便成为了官、武官、内廷三方博弈的焦点之一,在宦官的羽翼之下,参随间接获得了皇权的保护。

二是明代钦差制度并不完善,各钦差由于公务所需,不得不使用参随。至于参随的不断冗滥,根源在于它是一条社会流动和牟利的渠道。

一方面,自成化以后,请托之风盛行,官员互相结党,权贵子弟、亲故纷纷奏为参随,与上官一同离京,企图冒取军功,授官升职,成为世袭武官,在这利益网络的庇护下,参随逐渐冗滥。

另一方面,对于底层民众而言,投充参随,便等同于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些人才还可借此获功授职,世袭传家。无赖人等也能通过参随,暴敛钱财,纳赀为官,最终完成社会阶层的跃迁。

此外,自明中期以后,官冗问题正式出现,官员群体急剧膨胀,城乡人口大量分化流动,最终导致社会上闲散官、民日渐增多,成为了参随不断冗滥的群体基础。明代参随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元末明初、永乐至正德、嘉靖至崇祯三个阶段。

其中,嘉靖以前的参随主要以权门子弟为主,冒功升职的现象较为突出。

万历中期以后,社会底层民众纷纷投充参随,相比之前,谋取财富才是其首要目的。

参随的这种变化表明,到明代中后期,社会上逐利之风盛行,由于参随地位独特却又极易触碰,很快便成为底层民众求财的重要途径。明代参随与钦差制度相结合,是其典型特征。

洪武时期,太祖“设官分职,咸有定额”。

其时,虽然已有“钦差”之名,但是并不正式。至永乐以后,国事日繁,三司力有不逮,虽然在祖制的阻碍下,明廷不设新官,却大量地派遣钦差,外出理事。明代钦差“口含天宪”,权力甚重。

不过,由于制度的缺陷,钦差却未有公署及专门的佐助人员。对此,在明廷的允许下,镇守官、钦差内官、钦差文官人等,皆可效仿征伐将帅,奏带参随以辅助公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正德年间。

嘉靖前期,明廷厉行新政,大力整顿参随,并且规定,军中不得奏带参随。到万历中期以后,矿税大兴,参随与钦差内官的关系十分紧密,进而成为其公务随从的代名词。

在中国古代,通俗意义上的“钦差”历朝皆有。赵秀玲先生指出,早在春秋战国,即有“特使”的称呼,延至元、明两代,钦差正式出现,并广泛使用。

入清以后,清廷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钦差大臣”制度。

虽然历朝以来,钦差制度有所不同,但是钦差外出,一般皆有随从,或佐助公务,或打理日生活,其人倚仗权势,欺压地方百姓的现象却十分常见。

元代钦差尚不普遍,与其“亲随伴当”相比,明代参随一旦与钦差制度相结合,所造成的危害显然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因此,明亡以后,清廷追鉴于往事,在广泛派遣钦差大臣的同时,对其随从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其一,限定随员出身。钦差出行,例带本衙门司员,若本衙门无熟悉刑名之人,方可奏带刑部司员,而现任大员子弟,则一律不准奏带。

其二,限定随员人数。按照惯例,钦差准带一、二人。并且,随员的家人亦有固定额数,不准大臣随意奏带。

与此同时,为防止宦官擅权,清廷还刻意打压宦官,如顺治十年(1653)上谕内院曰:“寺人不过四品,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准擅出皇城。”

简而言之,清廷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钦差随从人员的不良影响。

但自嘉庆以后,朝廷监管不力,钦差随员及其家人又普遍超额,再次上演了明代参随的旧弊。

覆曰“其随带司员,嗣后外间亦断不许有‘小钦差’之称”,但是从史料来看,其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

总而言之,在帝制体制之下,作为外派皇权的一种代表,钦差随员与社会底层民众相互勾结,祸乱地方百姓,导致国家受损的弊端,始终是封建朝的痼疾,绝非明代参随独有。而关于此类问题,对历代王朝所作的各种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今人也应有所警惕,力求以古鉴今,不蹈旧辙。

#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成功的丫鬟,小姐是妃,她为皇后,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最成功的丫鬟,武则天秘史周国公丫鬟,历史人物故事女皇武则天

    编辑 |老涵在古代,有着严苛的等级阶级制度约束着人的行为,作为女人,更是被各种规矩约束着。比如说丫鬟。丫鬟的命运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小伺候大户人家的成员,直到生老病死。有主人就有丫鬟,除了普通伺候主人衣食住行的丫鬟外,大户人家女子出嫁就有陪嫁丫鬟。古代的陪嫁丫鬟称为媵妾。在古代分为两种:一种是国与国之

  • 从明初到明末,浅谈明代官员弹劾机制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代弹劾制度研究,弹劾最简单的解释是什么,朱元璋杨宪弹劾李善长

    庙堂之上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实施“三公九卿”制,三公之一便是御史大夫其作用为监督百官,由此观之我国历史上官员的监督和弹劾制度于秦朝就正式存在了。封建王朝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王为了更好地管理、掌控天下会制定很多法律,但依旧有人为了一己私欲而触犯法律的威严、君王的威严。古代有一种官员

  • 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役:睢阳保卫战,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张巡的书生,也正在进行着自己的科举考试。由于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张巡一举中第,成为了当年的进士第一名。如果按照这样的路线走下去,张巡很可能会慢慢成长为文臣中的典范。然而十六年后,这位文学才子居然带领七千兵马,硬刚叛军十三万人,给大唐续了半条命,你敢信?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创造出了

  • 明朝十六帝,专业的事最扯淡,扯淡的事最专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有道是,自古高手在民间。在网上看到一句评论说,扯淡的事最专业,专业的事最扯淡。初听此话,立刻被广大网友的智慧深深地折服。经过一番揣味,笔者不由得感慨,这不说的正是大明王朝十六帝吗?专业的事最扯淡大明王朝享国276年,共经历了16位帝王。这个顶着“中原王朝”大帽子的封建王朝,给人的感觉总是与其他中原王

  • 董元奔史论186唐代宗善谋善断(唐肃宗至宪宗时期第三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按】《董元奔史论》以历史时序结撰,每篇1500-2500字。本篇为“唐肃宗至宪宗时期(756-820)”第三篇,原创权益受受头条维权机制及国家维权监管系统全网保护。在唐朝的众多皇帝中,代宗(762-779年在位)的名气并不大,后世史论家多把他视为守成之君,似乎他是躺在父皇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安

  • 历史人物:方孝儒被朱元璋保举,被朱允炆重用,被朱棣诛灭十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本来最高刑罚是诛连九族,那么为什么对方孝儒诛灭十族呢?而且第十族是哪一族?九族已经包括所有的亲属了,第十族是指方孝儒的门生!方孝儒简介方孝儒是明代的大学问家,博学多识,著作丰富,在读书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被谋士姚广孝称为“读书人种子”。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方克勤曾任济宁知府,从小受到了很好的家教,而

  • 武则天的女儿千金公主给母亲送来一个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和尚名叫冯小宝,是白马寺住持,唐朝有名的僧人。本是洛阳市井中卖药为生的小货郎,身体结实魁梧,又天生一副好脑筋,能说会道,被一家豪宅的侍女看上,成了侍女的情人。恰巧这个侍女的主人,是武则天的女儿,千金公主。侍女偷偷和小宝幽会,不小心被千金公主发现。公主勃然大怒,正准备将二人乱棒打死。但随意一瞟,发

  • 来自文字的力量,基于传统的创新:明代檄文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阎又文的檄文内容,朱元璋讨伐元朝檄文,八大著名讨伐檄文

    引言檄文的起源相当早,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后期更是逐渐繁荣了起来,到宋朝时到达了顶峰。朱元璋画像之后明朝时期的檄文不少人都认为是处于一个停滞期,但实际上明朝的檄文也有一定的发展。在类型上,明代的檄文类型有所增加,各种各样类型的都有,有声讨类的,有风俗类的。从语言风格上看,明朝的檄文也独具特色,

  • 唐代传奇人物上官婉儿墓葬发掘记-墓志记载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上官 婉儿,历史人物故事上官婉儿,发掘者解密上官婉儿墓三大谜团

    虽然墓葬区大多都被盗掘,但按照相关规定,考古工作者仍需要提前对施工工地进行考古勘探。然而,让考古工作者没有想到的是,一次看似平常的考古勘探却即将揭开一个沉睡千年的秘密。经过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只是在工地周边发现了一些隋唐时期被盗的小型墓葬,就在考古勘探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有着特殊土层探洞使考古工

  • 在宋代,牢城是怎样的?罪犯居住条件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牢城与监狱牢城和监狱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监狱是国家暴力机关之一,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监狱的起源很早,据《艺林汇考》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圜土,即古代监狱。可见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监狱。徽宗时期为惩治日益增多的强盗,解决刺配道途之累,曾仿照西周设置了圜土,“今欲仿周官司圜之法,令诸州筑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