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太穆皇后:是怎样的母亲,才能教导出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

大唐太穆皇后:是怎样的母亲,才能教导出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07 更新时间:2024/1/19 13:19:26

李世民登基之后,有一次,梦见了母亲,就如同生前一样,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涕泪满衣裳。第二天,立刻下令发仓赈济贫民,以报答母亲。

那么,李世民的母亲是谁,有着怎样的一生,对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帝,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本文我们就来说说李渊的原配妻子,李世民、李建成和平阳公主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01、劝谏武帝

窦氏,出身于北周的高门望族。她的父亲窦毅,是北周的上柱国、大司马,母亲襄阳长公主,是宇文泰的女儿,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

窦氏从一出生开始,就显得很不平凡。她刚出娘胎,头发就长到颈部,到了3岁,头发就已经和她的身高一样长了。

这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很罕见的。而在北周,更是被认为生而有异象,绝对不是平凡人。

而窦氏的表现,也预示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小小年纪,对于《女戒》《列女》等书,就过目不忘。

周武帝宇文邕很喜欢这个美丽而又聪慧的外甥女,特地把她接到宫里抚养,对她的宠爱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的外甥。

当时,周武帝的皇后,是突厥公主阿史那氏。周武帝娶她,是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合力灭掉北齐,一统天下。

阿史那皇后是出了名的美人,言谈举止,也效仿中原人,优雅大方。然而,周武帝却不喜欢她,大婚之后,就把她冷落在深宫。

这一切,窦氏都看在眼里。

有一次,窦氏见皇后不在身边,就悄悄地对周武帝说:请舅舅以苍生为念,压抑自己的情感,对皇后好一些。如今的大周,还需要突厥的帮助,以打败南陈和北齐,一统四方。

周武帝一听,如梦初醒。

是啊,他娶突厥公主为皇后,就是为了得到突厥的帮助。可是如果不能善待皇后,难保突厥不会有想法。

从此以后,周武帝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变,敬爱有加。

那时候的窦氏,差不多7岁左右,就已经能有如此见识,洞察天下大势。

578年,窦氏的舅舅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从小在周武帝身边长大的窦氏,悲痛得像失去了亲生父亲。

581年,杨坚逼迫9岁的小皇帝宇文阐禅位给自己,建立隋朝。

北周就此灭亡。

那一年的窦氏,才13岁。

她扑到床上,大哭着说: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解救舅舅家的危难!

一旁的父母听了,连忙捂着她的嘴,对她说:你不要说这些话,小心招来灭族之祸!

从此以后,窦氏只能把对杨坚及隋朝的仇恨,深埋在心里。

或许连她自己也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她的丈夫李渊,会灭了隋朝,登上皇位,帮她报了这个深仇大恨。

而她嫁给李渊的过程,也是一段佳话。

02、雀屏选婿

窦氏美貌聪慧,声名远扬,前来求婚的人,踏破了窦家的门槛。

她的父亲窦毅深知,自己这个女儿,才貌双全,见识不凡。他下定决心,要给女儿找一个好夫婿。

他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上门求婚的公子,都朝着屏风射两箭,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他就把女儿嫁给谁。

一连来了几十个贵族公子,都没能射中。

这时,年轻的李渊姗姗来迟。

李渊比窦氏大3岁,出身于陇西李氏,是当时数得上号的高门望族。他的父亲李昞,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渊年仅7岁,就失去父亲,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北周灭亡之后,李渊爵位非但没有受到影响,还更受皇帝亲信与宠爱。

原因很简单,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是李渊的小姨。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李渊先是担任千牛备身,跟随在皇帝身边,之后又快速升迁,担任多地刺史。

出身显赫、前途无量的李渊,为人洒脱豁达,性情率真,无论贫富贵贱之人,都能和他哥俩好,是“社牛”一般的存在。

这在当时有女儿的人家眼里,无论怎么看,都是女婿的上佳人选。

李渊听说窦毅为女儿选婿之后,立刻赶到了窦家。

不过,他来得晚了些。他前面的人,全是显赫家族出身的公子哥,已经排起长龙,往屏风上射箭了。

每人只有两支箭,必须要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才能抱得美人归。

好几十人一一尝试,没有人能够完成任务。

李渊还有机会。

他拉开弓箭,屏息凝神,连发两箭,射中了孔雀的两只眼睛。

窦毅立刻把他邀请到了后堂。

这个年轻人,论出身,论人品,论前途,论能力,都是世家子弟里的佼佼者。

窦毅对他很满意。

躲在屏风后面观看的窦氏,对这个年少英俊的未来夫婿,也很满意。

这段选婿的佳话,还诞生了一个成语:雀屏中选。意思是,被选为女婿。

03、内助之贤

窦氏和李渊的婚后生活,非常美满。

她善于书法,模仿李渊的字迹,可以以假乱真,帮助李渊处理公文的时候,办事的人,都分辨不出来这不是李渊写的,而是出自李渊的夫人。

她还善于写文章,为丈夫和儿女写了许多关于好好学习、好好做人的规劝篇章。

当然,她不会只规劝别人,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

当婆婆孤独氏生病的时候,窦氏的妯娌,都躲得远远地。

原来,独孤氏脾气暴躁,经常骂人,她的儿媳妇们,都在她这吃过苦头,都不愿意在她生病的时候侍奉她。

唯有窦氏,日夜陪伴在她的身边,就连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和鞋子,好能在她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

这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委屈。但是在古代,这是对婆婆尽孝的榜样,窦氏的美名远扬。

窦氏从小在周武帝宇文邕身边长大,对于李渊的官宦生涯,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常常用自己的见识,帮助李渊。

有一次,李渊得到了一批好马,正开心的时候,窦氏却泼了她一盆冷水:你也知道,咱们的皇帝喜欢猎鹰和骏马。你的这些马,千万不能自己留着,要赶紧先给皇帝,免得被皇帝知道了,惹祸上身。

当时的皇帝,已经是隋炀帝杨广了。

然而,李渊思来想去,还是没舍得献出自己的爱马。

想不到,他后来,真的因为这件事被贬了。

这时候的李渊,追悔莫及,赶紧按照窦氏的建议,好处搜罗好鹰和好马,以及别的好东西,以讨隋炀帝。

隋炀帝见李渊如此识趣,心情大好,大手一挥,封他做了将军。

然而,此时的窦氏,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拿到将军官印的李渊,只能流着泪,对儿女们说:我要是早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当上将军了,怎么还会被贬呢?

而在李渊被隋炀帝猜忌的时候,也是窦氏陪在他身边劝解。

有段时间,朝廷里流传着一段图谶,说姓李的人,将要当上皇帝。

这让隋炀帝一看到姓李的人,就不痛快,千方百计地打压他们。

隋炀帝的首要怀疑对象,并不是李渊这个表哥。不过,他也没给李渊好脸色看。

李渊还没到老年,却保养得不好,脸上爬满了皱纹。隋炀帝本来就看他不爽,看到他这个样子,更是毫无忌惮地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嘲讽他是“阿婆面”。

李渊愤愤不平,又不敢反对,直到回到家里,还黑着一张脸。

想不到,窦氏问清了缘由之后,居然向他庆祝。

她微笑着说:你是唐国公,“唐”的读音和“堂”一样,阿婆面,不就是堂主的意思么?

在古汉语里,“堂”有朝堂的意思,“主”有国君的意思。

窦氏是在暗示李渊,他将来也许可以做皇帝。

李渊一听,心情立刻多云转晴。

这件事,不仅仅是李渊和窦氏在闺房里的轻松密语。

根据史书记载,此事发生在杨玄感事件之后。而杨玄感事件,发生在613年。

那时候的隋炀帝,两次攻打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又再接再厉准备第三次发兵。

而他此前修运河、建东都、大兴土木,已经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有见识的人,都嗅到了腥风血雨的前奏。

李渊和窦氏的这番话,暴露了两人的野心。

蛰伏在太原的李渊夫妇,对于天下的局势,有着自己的想法。

而此时的窦氏,依然记得,杨家的江山,是篡夺了宇文家的。杨坚登基之后,杀了她舅舅家满门。

那时的她,只有13岁,只能躲在家里,暗自恼恨,自己怎么就不是男儿身,不能帮助舅舅家脱困呢。

如果李渊可以夺取江山,也算是为她舅舅家报仇了。

04、追封皇后

不过,窦氏没有活到丈夫登上皇位的那一天。

613年,在李渊和窦氏的那翻谈话的不久之后,窦氏就因病去世了。

那一年,窦氏45岁,李渊48岁。

他们的儿子李建成25岁,李世民15岁。

距离李渊父子太原起兵,还有4年。

后来,李渊登上皇位、一统天下之后,并没有另立皇后,而是把原配窦氏追封为“穆皇后”。

其中原因,一来,是夫妻二人感情深厚,二来,是为李渊打天下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以及女儿平阳公主,都是窦氏所生,李渊不会再立一个新皇后,让儿女们尴尬。

李世民登基之后,继续给母亲上尊号,追封为“太穆皇后”。

母亲没能看到他们夺取天下,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他提起母亲,总是痛哭流涕。

05、写在最后

窦氏的次子李世民,先打下唐朝半壁江山,后缔造贞观之治,是历史上成就最大、口碑最好的皇帝之一。

窦氏的女儿平阳公主,在女性地位不高、受限颇多的隋末,招募并率领军队,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她也是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女子。

有这么一对优秀的儿女,和窦氏悉心教导、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

就连长孙炽把女儿许配给李世民,也是因为听说了窦氏的名声,觉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教导出来的子女,一定也会非常优秀。

可惜,窦氏没有活到李家起事的那一天。否则,以她的见识和才智,一定可以给到丈夫和儿女很多帮助。

而且,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之所以会走到玄武门之变的程度,李渊有很大责任。他没能平衡好两个儿子的关系,也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二子相争。

如果窦氏还在,她会不会有办法避免玄武门之变呢?

说说你的看法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贵妃墓葬出土,打开墓室后一看,千年前的谣言或将被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盛世李家王朝不同于其他王朝,还诞生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所以说唐朝的思想开放程度,也是其他封建王朝所不能比拟的。从女性的地位以及穿衣风格就可以看出大唐的包容和开放程度。李氏王朝还有个特色,就是老爷子和儿子经常爱上同一个女人。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原本就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纳入后宫的五品才人,

  • 明朝中期爆发贪腐大案,六部高官涉案,明孝宗为何没有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缘起宦官 这件贪腐大案是由宦官李广引起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李广“以符箓祷祀蛊帝”,因此深得明孝宗的信任。利用这层关系,李广“矫旨授传奉官,如成化间故事”,这样一来,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向他进献财物。李广还不满足,“擅夺畿内民田,专盐利巨万”,他还修建府邸,“引玉泉山水,前后绕之”。朝中也有一些言官弹

  • 关中在汉朝时号称天府之国,为何到了唐朝会严重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以后关中衰落,唐朝长安为何不从巴蜀运粮,为什么唐朝时关中的粮食不够吃

    甭管张良是不是对关中过誉了,起码西汉王朝自定都于关中后,发展得很好,很少听说当时关中遇到缺粮的窘况。然而自隋唐定都关中后,历代皇帝动不动就跑到洛阳“就食”,以降低关中的粮食供给压力。关中地区为何在汉唐两朝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好好的一个天府之国,怎么到了唐朝就缺粮了?四大平原分布图一、关中地区的开发1、

  • 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有多高?不在鲁班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木工皇帝朱由校的故事,朱由校100幅木工作品,朱由校是鲁班教的吗

    他的木匠活在少年时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载,天启有时会让太监把他的木作拿到市场上出售,几乎都被识货的人以重金买走。木工之外,天启还长于雕刻,包括木雕和玉雕。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丽,在雕刻上尤其见工夫,独具匠心,出人意表。朱师傅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样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砚床、梳匣等精巧木器,都很

  • 唐肃宗送给76岁的李隆基100名貌美宫女,李隆基享用2年后绝食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人生通常被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李隆基的上半场人生是英明神武、艳阳高照;下半场人生则是冰冷无依、淫雨霏霏。这一切成也自己,败也自己。忧患的童年,并没有击垮他李隆基7岁时,因为与武则天的唐侄发生争执,他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童言无忌,可他没想到因为这一句话,他的母亲窦氏就被武则天杀

  • 明朝一皇帝很尊敬这两个县的人,皇帝子孙路过两县,要向百姓致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简单介绍明朝皇帝,明朝十六位皇帝关系,明朝皇帝的真实例子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却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完全颠覆了这种观点。明朝一皇帝金口玉言传下口谕,命令凡是朱家子孙后代,路过两个县城时,必须对老百姓恭敬行礼,即使面对一个三尺高的娃娃也不能例外。这在崇尚皇权、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堪称一件奇闻。那么这两县的老百姓究竟干了什么,竟然能使得九重至尊的皇帝都纡尊降贵,

  • 隋唐正史中真正的第一猛将,李元霸也不是他对手,却被严重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到底有多强,隋唐李元霸大战宇文成都

    秦琼早年卖命于隋军,他母亲去世时,大将来护儿居然特地派人送去衣物和被子。当有人问道为什么一名普通士兵能得到如此关怀时,来护儿答道,秦琼胸怀大志,有勇有谋,以后一定能成大器。正是如此一名不可多得的奇才,从隋朝到唐朝,身经百战,奋勇杀敌,连李元霸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犹如一颗冉冉的新星,得到了将军和皇帝的重

  • 李自成拥兵百万,攻入北京前声势浩大,为何仅呆了42天就败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兵败的真实原因,李自成为何攻入北京,李自成打过百万大军吗

    李自成的部下不但抢夺官员,而且还纵掠百姓。哄抢钱财,强拉妇女的士兵比比皆是。李自成责问刘宗敏的时候,刘宗敏还振振有词“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失去了士绅和百姓支持的大顺军,如何能长久下去。李自成攻破京城并非是他的军队有多能打,而是明朝的地方军太差劲。李自成从西安一路打到北京,只用了两

  • 安史之乱有多恐怖?长安城十室九空,睢阳城三万百姓被煮熟吃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70岁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和36岁的杨贵妃,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享受太平盛世下的美好生活。突然,丞相杨国忠一路小跑,神色凝重地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情报交给唐玄宗。唐玄宗微笑着,一边端着酒杯,一边打开情报,他定睛一看不由的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酒杯啪的落在地上,杨贵妃一看事情不对,立马示意乐队散去。只见

  • 历史上学问最高的四个开国皇帝,赵匡胤没上榜,第一无人能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书法真迹,郑恩死后陶三春反赵匡胤吗,赵匡胤杀高行周

    第四个、明太祖朱元璋(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之一,没有任何的家世背景,其父祖及祖上都是农民。如果说朱元璋有学问,很多人可能就有声音了,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吃饭都成问题,只能去给地主放牛,更别说去学校(私塾)读书了。但是,小时候没法读书,不代表一直没读书。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