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文化落后,生活方式落后,其他山东六国称其为蛮夷之地,均不愿意与秦交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位24年)继位,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秦国从此走上励志图强的发展之路。
所幸,接下来,秦国六代无昏君,接力棒顺利交接,每一代人都做出了不凡的功绩。
秦国崛起!
秦惠文王(在位30年),秦武王(4年),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孝文王(在位3天),秦庄襄王(始皇父,在位3年)秦始皇(在位37年)。
奋六世之余烈。
最终秦国咸鱼翻身,吃掉了曾经鄙视过他们的六国。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经过嬴家几代人不懈努力,用了将近140年,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帝国统一大业。
这一切,追根溯源,"六代"之外,还有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二任国君,秦献公,秦孝公的父亲赢师隰[xí]。
他是秦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公元前424---362年)。早年流亡魏国,39岁回国继位,62岁去世。在位24年。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他出场后,很快就病逝了。
其实,秦献公从魏国回秦后,在国内开启变法,埋头改革,励志富国强民,改革颇具成效,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他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通过战争,凝聚民心,焕发老秦人的斗志和爱国之心。
前366年(秦献公19年),秦献公打败韩魏两国,从此秦国重新提高了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他是大秦帝国的总设计师,统一霸业的真正奠基者。
他回国改革的第一件事
☞废止人殉制度
废止人殉制度,实乃是英明之举,睿智之策。
为后世嬴家子孙建立伟业奠定了基础。
人殉制度,野蛮残忍,恐怖至极,
人殉制度是陋习,恶习,也是一种宗教行为。
人殉最盛行的时代,应该是殷商时期,商朝人对于死亡的崇拜,达到了巅峰。
已发现的一些商朝墓葬中,陪葬者甚至超过千人。商朝的陪葬,不仅仅局限于奴隶,还包括了墓主人生前的妻妾、奴隶武士。
到了周朝,周天子倡导“仁政”,对殡葬制度实行了改革,“人殉”得以废除,奴隶主死后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
然而,这一制度到了秦武公时期,他不顾周朝已经废除“人殉”的规定,继续实行人殉制度。
据《史记》》记载,秦武公死时,活人殉葬者66人;秦穆公死后,人殉者达177人。
诸侯之国,秦国的人殉习俗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秦国的“人殉制度”,把最能打仗的这部分人殉葬了,这就导致秦国的青壮年会越来越少,“人殉”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早已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
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一直让山东列国的名士对秦国望而却步。人才匮乏,人殉(大臣也殉葬)导致人才青黄不接,这都与秦国越来越弱的国运有关。
公元前384年,刚继位一年的秦献公就对外宣布废除人殉制度,从此承袭300多年的人殉制度走出了秦国的历史,这项改革为儿子秦孝公日后招徕人才打下基础。
各朝各代,无论何时,人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短,所以人口越多,国家优势越大。
废除人殉制度,能够保持青壮年群体的数量,减少因人殉造成的人力损失,为秦国发展生产,保证兵源提供很大的来源。
秦献公流亡魏国30年,深受魏国变法熏陶。
他善于借鉴和学习山东其他诸侯国的先进文明和习俗,锐意进取,积极思变。
见多识广,深知民间疾苦的秦献公,格局大,能成大事。
废止人殉制度,是秦献公诸多改革措施之一,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发展。
可以说从秦献公时期,就已经为继任君主定好了方向:变法强国,强国富民,成就霸业!
秦献公的成就丝毫不在秦孝公之下,可以说,没有秦献公,秦孝公就不可能顺利的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彻底变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