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水浒传》奸臣高俅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吗?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水浒传》奸臣高俅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吗?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007 更新时间:2024/1/28 7:58:02

虽是如此,但在《宋史》李若水传中,还是旁敲侧击描述出高俅的一生。这跟高俅的死,又有什么因果关系呢?

高俅市井之徒的身份

《水浒传》中的各种故事和人物,在各种正史野史中,都能找到记载和依据。让人傻傻的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小说。

就拿《水浒传》中对高俅的描述,其本是一市井之徒,因会两脚蹴鞠(足球),而被还是端王的宋徽宗赏识留用。随后高俅不仅做了端王府的亲信,而且还随宋徽宗登基为帝之后,一跃成为权高位重兵权在握的太尉。

看似高俅这段发迹,极具戏剧性色彩,明显存在虚构的成分。但在《宋史》李若水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又能证明高俅的官位,是靠宠幸一步登天而得来的。

从李若水对高俅的评价来看,高俅还真是以幸臣的身份逾越等级跻身到太尉一职,其不仅败坏军政,而且在金兵入侵汴京的事情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俅的奸诈和罪恶与童贯不相上下,更有意思的是,不论在《水浒传》中还是史料中记载,高俅的身份要比童贯要高贵的多。但为何在《宋史》中,童贯有传记,而高俅没有传记呢?

从史料客观分析,这跟高俅一步登天得到官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历史上的高俅,可能就是不学无术的市井之徒,因其球踢得好,而被宋徽宗宠幸提拔,这无疑令宋朝上下的文官甚是鄙视和不服。再者宋朝一向崇尚儒家文化,所以在《宋史》中若记载上高俅的发迹之事,不免给宋朝的儒家文化抹上一层厚厚的锅底灰。

高俅之死和未入正史之谜

高俅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未入正史传记记载,因时代久远已经无法查证。但有一点可以证实,高俅一步登天的发迹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

俗话说,无独有偶,高俅既然被《水浒传》描述成奸臣的形象传于后世,其又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无形影射出,当年施耐庵在写《水浒传》之初,他所参考的史书,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要丰富的多。所以高俅的死因,也是颇有争议和研究性。

到底高俅是死于非命,还是寿终正寝,到目前还未从考古发现去证实这一点。但仅仅在《宋史》李若水传中,那句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去,并不能掩饰高俅其实和蔡京、童贯一样,都是朝中仇家众多的奸臣。

再者《宋史》李若水传中明确记载,高俅败坏军政,其罪恶与童贯等同,所以说高俅的死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童贯被诛杀之时,其头颅曾经在京城示众,所以以客观分析,高俅更多是因为死于畏罪自杀。再结合《宋史》李若水传,那句高俅得以保全脑袋而死,尚且应当追削官职和俸禄来看,高俅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下场,弄不好和童贯一模一样身首异处。

至于高俅未在《宋史》中立传的疑团,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早已有了答案。高俅曾主持过军队争标竞赛,不仅横列四大彩舟,更搞得跟唱大戏玩杂耍的毫无分别。不免由此想到《水浒传》中,对高俅市井身份的描写,并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

再结合《宋史》旁敲侧击对高俅人生发迹的描述,完全可以从客观角度断定,高俅之所以没有在正史中立传,肯定和高俅的身份发迹有关。

首先若高俅真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墨客,但其身为权高位重的太尉,怎么会没有诗词字画遗作流世呢?所以《水浒传》中对高俅的描述,在历史中是有一定的依据。至于高俅是怎么死的,从史料分析,畏罪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更多文章

  • 李自成42天的皇帝生活,他都做了哪些事情?沦为了大清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自成做了42天皇帝,李自成是怎样当皇帝的,李自成在哪当的皇帝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朝廷为了对付关外满清的进攻,只能从百姓身上割肉。赋税越来越重,加上天灾不断,饥荒严重,还有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候,百姓本来就因为大旱,粮食欠收,都没东西吃,还要给朝廷做事。没办法,农民们只能为了活下去,去给自己谋一条生路。 李自成,就是农民起义军中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带

  •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那么它为什么会灭亡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国库亏空导致了灭亡随着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突然离世,崇祯皇帝冲冲登上了皇位,但是这时的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东北方的后金对大明虎视眈眈,而且一直在不停的对大明发动攻击,而西边和南边一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面对这两个棘手的问题,只要是有钱就可以轻易解决的,毕竟农民起义都是日子

  • 宋朝一位太监,救过杨六郎,打的辽夏闻风丧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六郎的个人资料,穆桂英把公公杨六郎扶到自己怀里,杨六郎王兰英儿子

    秦翰是河北真定人,13岁入宫。兴国四年(979年),秦翰随军讨伐辽国,因善战闻名,得到宋太宗的赏识被擢升,之后秦翰就一直在军中效力,立功无数,至道元年(995年),秦翰晋升为四路都监,负责西北防务。咸平四年(1001年),辽军侵犯河朔地区,战争一触即发,秦翰以都监的身份参战,与杨延昭等一起堵截辽兵。

  • 成吉思汗拥有500嫔妃,多数是敌人的嫔妃,他不怕被身边人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吉思汗子孙之间的争斗,成吉思汗后宫生活全记录,成吉思汗西征野史

    李嵬名的父亲李安全是西夏的第七位皇帝,这位老兄是典型的“内斗内行外战外行”,虽然靠着阴谋诡计登上了皇位,但在蒙古崛起的大形势下,去根本没有能力做好西夏的掌舵人,在1209年蒙古人拿西夏练兵时,他面对着来自大漠的弯刀铁马,害怕得不要不要的,只能向金国求援,但金国的皇帝也是个吃货,根本不明白“唇亡齿寒”

  • 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于明朝的覆灭,袁崇焕该负责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袁崇焕能灭明朝吗,明朝袁崇焕怎么灭亡的,明朝为什么会杀袁崇焕

    明朝末年,王朝摇摇欲坠,辽东的后金并不是帝国的心腹之患,那只是一个局部战争,后金努尔哈赤只是希望能够得到明朝的认可,独占辽东,割据称王,对明朝称臣纳贡,仅此而已。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流失,流民剧增;政治腐败,党争激烈。袁崇焕在辽东的战略还是很成功,他采取了孙承宗的对辽战略,步步蚕食,稳扎稳打,

  • 乾隆和百姓在吃和健康上没啥区别,谈明清两代中医在食补上的改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的六个药方之首,乾隆养生四大绝招,乾隆养生的秘诀

    乾隆比他们活得都长活了88岁!乾隆的一生就是“养生”的一生,就是重视“食补”的一生。在其庞大的“名单”中有一例制作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廉的食品八珍糕很简单的小吃《清宫医案集成》记载:自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三年,共服用八珍糕13次,其中耗费人参五两三钱。13次食用具体记录是: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起

  • 她贵为大清公主,却因谋反被弟弟凌迟处死,身中300多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莽古济的生母衮代是二婚嫁给努尔哈赤的,且她在和努尔哈赤成亲的时候,努尔哈赤身边已经有相当多如花似玉的妻妾了,可衮代是个颇有眼见的女子,凭借自己的乖巧顺从成功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后来衮代为努尔哈赤生下了公主莽古济,可怜莽古济贵为公主,虽然有那么受宠的母亲,可也不能摆脱被强迫联姻的命运。

  • 她从宫女晋升为贵妃,一生见证了大清三任皇帝陨落,60岁香消玉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用到绝大多数这个词语是因为大清历史较长,总有那么几个例外,比如孝仪纯皇后,她就是内务府正黄旗包衣出身,从一名汉人宫女慢慢爬到了皇后位置的。咸丰帝后宫中有一个贵妃也是宫女出身的,从一个宫女慢慢变成了贵妃,她就是索绰罗氏,史称婉贵妃。婉贵妃属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在包衣世家中,她所出生的索绰罗氏一族算是

  • 这位皇后死后,第一次得到的谥号类似董鄂妃,康熙得知后大发雷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评价董鄂妃,名妓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吗,皇后谥号一览表

    这里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延禧攻略》之中大火的皇后富察氏,她死后的谥号为“孝贤纯皇后”。还有主角魏璎珞,也就是历史上的令妃,她死后的谥号为“孝仪纯皇后”。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明白了,不管是富察皇后还是令妃,她们谥号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纯”,这个“纯”就是帝谥,也就是说她们的丈夫乾隆死后的谥号是

  • 为什么清朝建立三百年,出了那么几个精明的皇帝,因为勤俭节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哪个皇帝勤俭节约,清朝最精明的帝王,清朝节俭的皇帝

    我为什么这么说?这从清朝皇帝的节俭可见一斑。清代康熙,由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教导,决心成为一个勤政、关心人民的好皇帝。因此,他拒绝在日常消费中奢侈,对那些享乐或讲究奢侈的东西不感兴趣。在他成为帝王的第二年,他收到了一只罕见的黄鹦鹉,是一位将军从前线特地送来的此外,他还专门为鹦鹉建造了一个独特的金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