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来呢?我先单纯地从数据上面来做文章,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很简单一个道理,有人欺骗朱元璋了,朱元璋非常伤心,所以决定这件事情一查再查,彻查到底,结果查来查去查出来8万人,然后朱元璋大笔一挥,8万个人全部处决。
这8万人全都是当朝官员,我们先来从逻辑方面来找寻漏洞,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无论是民政府时期还是清政府时期,或者其他朝代官员是无法下放到县以下的单位的。
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们做个假设可能是村可能是镇,可能是各个地方。
但是在明清时期,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员沟通不方便,各个地方之间处理某些政务的时候,某些政策也不能统一,就导致地方上的事,往往是由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他们来统筹掌握的。
说得再直白一些,官员压根没有权利再到下一步的地方去管理。
如果对于这件事不太了解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对标印度的部分政策,无法进入到某些边远地区,其实就能够理解了。
而明朝的官员顶死了,也就这4万人左右,朱元璋一口气杀了8万人。
以朱元璋的脾气性格,对事不对人也好,对人不对事也好,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官员都牵扯其中呢?
只有一种可能保不齐把官员家属全都给嘎嘣脆了,但是这件事情部分史书或者史学家相关记载又是只针对官员8万官员。
这就意味着朱元璋最起码得杀两轮的官员,就意味着下一轮科举考试,不管多少人考试,只要你考了就得给名次,点完名次之后还得马上拉入战场,为什么呢?如果不这样的话杀的人数就不够了。
所以我们只会得出一个结论来,这一段历史完全是虚构的或者编造的,而且我们从明史以及相关的历史当中会发现关于数据的记录,相互之间冲突很大,差距很大,且明显是有人暗中动了手脚。
然后我们接下来先看一下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案件被称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之一?
第1点,空印案的由来。
明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是一个心眼特别小或者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他总是认为周边的人都会和自己争权夺势,为了能够控制臣子,或者为了能够更好的监测臣子们的一言一行,朱元璋动用了很多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密探。
而有一天一个朱元璋的心腹突然走了过来,他着急忙慌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给朱元璋说,朱元璋听到这件事之后,把桌子上能摔的东西全部都给摔烂了。
那么这位密探究竟说了什么呢?其实这件事也怨不得任何人,只是因为当时的地理位置或者地理条件太过险恶了。
举一个简单案例,当时朱元璋定都的都城是在南京,而定都南京之后发生了一些比较尴尬的事,一些臣子们他们在北方或者在极其偏远的南方,他们跑到南京城的时间,动辄可能需要15天甚至一个月。
那你说这些官员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属地当官不就行了吗?闲着没事为什么非得往南京城跑,难不成是给朱元璋拍马屁?
那倒还真不是,因为大明王朝有规定,每年会有一个固定时间段,各个地方的臣子们都必须跑到南京城来相互之间核对一下数据。
就比如今年你那边的税收是多少,你告诉我是10万两白银,但是我这边查出来的是11.45万的白银,相互之间差了1.45万的白银。
好的,那么差的这一部分钱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有人从中贪污受贿了?是不是有人暗中谋私了?
朱元璋这么想那就没招了,而且这是一个明帝国或者说其他帝国都存在的一种正规的数据检查方法。
这是因为这套方案的存在才导致一些官员不敢贪污或者不敢明目张胆的贪污。
但是有一个问题,令朱元璋没有想到,周边的臣子也没有想到。
比如在南京城周边的一些臣子他们随时可以过来骑个毛驴,可能两天的时间就到南京城了,但是一些偏远地区动辄需要15天,甚至需要30天的时间才能够赶到南京城。
但是数据在交对的过程当中是很容易出错的,这一点当过会计的小伙伴都知道。
如果其中一个小数点错了,哪怕只差一分钱,你也必须得指出这个一分钱究竟差在哪里了,古代的官员也有这样的烦恼。
就比如有一个人他是从云南过来的,或者从山东山西那边过来的,然后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总算到了朱元璋办公的地方,然后找到了当地的官员给他们汇报数据。
原本数据没什么问题,结果差了一个小数点,好了,你拿着这个东西抓紧时间回去吧,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多带点衣服,南京这边冬天也冷,这一去一回,用了三个月时间,三个月之后回来又出差错了。
就说了,你也别急着回去了,咱们吃完过年饭你再回去,然后回去的时候也不用急着回来,你再等两个月,你们这个地方的第2年的季度报表出来了,再拿着这个东西过来。
就这么来回折腾,只需要出错4~5次,这一年下来是连着的,又意味着今年的报表你需要明年后年或者第4年第5年才能够更改。
其实这个本身也没什么问题,职责所在嘛。
但是有一些官员他们之所以回去再调数据再去审批差的只是一个公章而已,只要有这个章盖上就不需要回去了,你就可以在当地拿着自己厚厚的几本书来回查看,看究竟是哪个数据错了,查到之后再填到那个报表上对着那个印章填就行了。
这样一套流程可以节省边远地区的大批量官员,他们的工作额度,所以这件事情慢慢的就光明正大的流传开了。
一般情况下,边远地区的人前往南京城汇报数据会拿着6~10页甚至更多页的纸,每一页纸上都盖着当地的公章。
这件事情,如果是一个开明的皇帝或者相对仁慈的皇帝,充其量下旨说再往后不允许这样了,但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的生气,因为朱元璋认为自己被欺骗了。
在朱元璋的思维意识当中,你们这样做就是在欺负皇帝,你们敢这样做一次就敢做两次就敢做三次,做的次数越多我的心越凉。
好呀,现在还没点本事呢,你们就准备欺骗我,等你们将来有本事有能耐了那还了得,索性朱元璋大笔一挥把所有参与过此次事件的人统一全部斩立决或者嘎嘣脆,也就有了空印案8万人死亡的由来。
但是要注意古代的县城,可没有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那么多,有那么三四百个县或者说七八百个县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因为古代的县,管理的面积超过想象。
而一般情况下,一般是由当地的县或者知府身边的人,他们才有权利去拿到自己本地的报表,然后去找朱元璋去汇报数据。
这一部分人本身就非常有限,把其他杂七杂八的官员排除在外,400个官员然后他们派出400个人去,有关联的人顶了天连1000个人都不到。
那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个8万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第2点,关于历史的大胆预估。
在之前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份历史分析资料非常的棒,但是现在我已经找不到了,我把其中的内容简短地给大家讲一讲。
根据当时的历史来看空印案被杀的人数,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却可以直接估算出来。
受到此次事件牵连的人数应该也就是百余人左右,当然可能会多一些,也可能会少一些,具体多少人咱不知道,而且上面这一段推算,大家就认为是我胡说的就行,毕竟也没有真实的历史缘由。
因为空印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悬疑案件,更重要的是就连空印案发生的时间历史记载都是非常模糊的。
有人说了是在洪武9年的时候发生的空印案,有人又说了是在洪武15年的时候发生的空印案。
而这件事情知名人物或者有知名人物参与的,仅此一个,就是明朝的臣子方孝孺,也就是被株连十族的那一位。
而且方孝孺对于这件事情也留下了相关的历史名言,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洪武九年,大臣擅事者以过用印章,系郡国相守以下数十百入狱,劾以死罪,中外冤之而不敢言。
——《逊志斋集·卷二十二》
我们不确认这句话是不是方孝儒说过的原话,但如果这句话是原话的话,也就是几十几百人入狱,虽然这件事情对方孝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冤假错案。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忍残暴,毕竟朱元璋也是按照规矩来的,谁让他们先欺骗朱元璋在先呢。
这也不是说给朱元璋洗白,只不过空印案这件事的确是怎么想怎么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