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蔡京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北宋宰相、书法家,是北宋最贪渎的权相。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先任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元祐元年(1086年),知开封府,司马光尽废王安石新法,大臣皆言不可。唯蔡京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年)任户部尚书,又助章惇重行新法。宋徽宗时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蔡京勾结童贯,重新起用,并排挤掉韩忠彦,先后四次任相。期间大兴花石纲,设“西城括田所”,尽改盐法和茶法。创“丰亨豫大”之说,工役繁重,当时民怨沸腾。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等人为六贼,蔡京更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今广东),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NO.2:王黼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宋徽宗朝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
NO.3:童贯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今中国河南)人,北宋宦官。出自宦官李宪门下,生性巧媚,“状魁梧,伟观视”。在杭州搜刮书画时,与蔡京勾结。蔡京通过童贯,使其书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重返朝政。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童贯后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收复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但仍无法阻拦徽宗对童贯的赏识,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但因乱权贪污而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宋史》列为“奸臣”;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继位后,“谏宗、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童贯被贬而在经南雄(广东今县)途中被赐死,监察御史张澄监斩童贯并函首赴阙。
NO.4:朱勔
朱勔(1075—1126),苏州(今属江苏)人。北宋大臣,为“六贼”之一。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都任有官职。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朱勔在奉迎皇帝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糜烂。钦宗即位,将他削官放归田里,后又流放到循州关押,复造使将他斩首处死。
NO.5:梁师成
梁师成(?-1126年),字守道,开封人,自称“苏轼庶子”,北宋末年宦官,与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朱勔被时人合称“六贼”。梁师成原是宦官贾详的书艺局杂役,“慧黠习文法,稍知书”。后得宋徽宗信任,为皇帝写诏书,“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得以列名进士籍,升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并提拔至开府仪同三司、少保,官至检校太尉,时称为“隐相”。王黼对梁师成如子敬父,称之“恩府先生”。宋钦宗时,太学生陈东上书力除六贼,钦宗因旧恩不忍杀之。师成恐惧,刻刻随行皇上于侧。后来钦宗遣梁与郑望之持宣和殿珠玉器玩,前往辽国,梁师成前往中书时,府吏缢杀之,上表说他“暴死”。
NO.6:李彦
李彦(公元11世纪—公元1126年):北宋太监,名列六贼。宣和三年(1121年),杨戬死,李彦继为大内总管,将杨戬之前收括的田地并入西城所,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先后杖死良民千余人,京东、河北人民群起反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诏罢西城所,将土地还予农家。宣和八年(1126年),钦宗(赵桓)赐死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