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来自问案者的倾向,那就是嘉庆皇帝。他就是要通过强调和珅的逾制和僭越,来突出这位父皇宠臣对父皇的不敬,从而伸张他惩罚奸臣的正当性。同时也堵住了某些潜在批评者的嘴——我不是不孝,而是为父声张正义。
当然,如果和珅真的逾制和僭越,从礼法上讲,他的罪过的确大于贪腐。很多人认为,封建时代的御史,就是专门用来弹劾官员贪腐的,但他们真正的使命,就是监督官员们的非礼行为,进而遏制逾制和僭越,将不臣之心消灭在萌芽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和珅案的审理,和珅的某些过失,比如紫禁城骑马、大内乘轿之类的事情,都成了很严重的罪名。乾隆重病的时候,和珅跟人说话,谈笑自若,也成了大逆不道。
还有一条,就是和珅将宫里退休的宫女纳为小妾,似乎是很不像话,查抄和珅的家,抄出来一座楠木的房子,里面很多建筑样式都是模仿宁寿宫的,这也成了逾制的大问题。甚至,在和珅府中抄出来的金银珠宝,不是追究其赃物的来源,而是着重强调它们比大内还要多,还要珍贵。
比如,有极大的宝石宫里没有,珍珠手串,和珅家里有两百多串,而宫里只有六十多串,其实这些事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紫禁城骑马乘轿都是乾隆特许的,至于谈笑自若,这玩意哪里有证据,人家就是这样指控,你又能怎么样?楠木的房子,无非就是一个大家具,那个时候王公大臣都以模仿宫里为荣,个个争相效仿,只要认真查一查,基本上大清的一二品官员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和珅是个聪明人,他的态度很好也极为配合,清朝所有大狱中的犯人,尤其是当官的,态度没有不好的。只要是审案的人问到的,基本都会承认,即使有个别事项实在离谱,也都是稍微辩解几句,然后还是诚恳地说道,总之都是臣或是奴才糊涂、该死。
当了阶下囚的人都明白,到了这个份上,自己的脑袋肯定是不保了,问案的代表是皇帝,面对皇帝,态度第一,自己认罪最好,或许还能保住家人,不需要一味地追求实事求是,弄得不好,全家甚至整个家族都得遭殃。
按理说,和珅查抄出这么多的家产,嘉庆帝也不糊涂,那些涉案官员何止一二人,恐怕整个大清的一多半官员都陷到里面了,说起来一体查办怕是也不现实,但是为首的应该不能放过吧。
很显然,嘉庆帝惩治和珅,根源就不是一场反腐战,目的就是要扳倒和珅,为自己清除一个政治上的绊脚石,事后他下旨,和珅一案到此为止,不牵连其他官员。
说实在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确实不能苟同,最多只能算是“半饱”,要是能把和珅一党的官员一网打尽全部抄家,那才是真正的“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