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看历史书的时候,觉得乾隆就像是一个逗比一样,连带他手下的一些官员都经常闹出一些很二的笑话来,让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变成了一段可悲可笑可叹的历史,有时候真的想为生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鸣不平。
话说有这么一个老头儿,因为提出了三条治国良策,就被乾隆和他的狗腿子高官们把头给砍了,这样荒唐的事情也只有出现在乾隆身上,也只有出现在大清王朝里面,所以说,大清王朝两百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中华民族落后世界潮流的罪魁祸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这个不幸的老人叫做吴英,是广西平南县的一个生员,考了一辈子的科举都没有考中,虽然饱读诗书但是进入官场的门路却找不到,于是就效法先辈们那样上书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得一官半职。这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历来就有公车上书的传统,也是很多在科举考试中落榜的爱国书生的捷径。
但是到了我们的大清朝,这样的方式显然走不通了,从康熙年间开始,越来也严酷的“文字狱”已经让很多与吴英有类似想法的人被灭了好几族,从刘震宇、李冠春、戎英到吴英,这些想要把自己的才能货与帝王家的书生,用自己的人头来说明了大清王朝的严酷和不近人情。假如康谭二人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相信也将是同样的命运。
吴英在自己的奏章里面写到了三条良策,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他却遇到了一个唯上是举的父母官朱椿,将吴英的三条良策逐字逐句地解剖,最后给吴英安了一个“妄议朝政”和“大不敬”的罪名,将其一家老小抓了起来,并且马上送到了北京。
乾隆在得知此时之后,大大地夸了朱椿一顿,认为他把此事办得很好,就在批示里面彰显了自己的宽宏大量:“朕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为了展现朕的宽厚仁慈,别凌迟了吴英,改为斩立决吧。其儿子和妻女该杀的杀,该发配的发配。”好一个一代明君,好一个仁慈的君主,好一个康乾盛世。
那么,吴英的三条良策到底说了些什么,会得到如此之下场?在《清代文字狱档》中收录了吴英的原话:“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虽曰租亦免,然田主征足,佃户其敢抗而鸣于官乎?是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而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甚可惜也。”
就是这段话里面的两个字,让吴英的一家大小人头落地。大家都知道乾隆的本名是爱新觉罗·弘历,而文中出现了两个“弘”,这在大清的皇帝官员眼里面,那就是死罪,不管你的初心是为了什么,你的动机是什么,反正就是死罪。
可怜了吴英这个小老头儿和他的家人,因为自己好心提了几条良策,就这么身首异处,呜呼哀哉!
参考资料:《清代文字狱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