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到了《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武侠小说中,少林寺的和尚就是武艺高超的代表。这些小说,一般是以明代为背景,当时少林和尚们精通武学,扬威海内。文学作品其实很多都是当时社会的折射。
其实文学作品对于僧人形象有这样的变化,都是因为从南北朝到明朝,僧兵出现并且实力逐渐增强,而且在明朝发展到巅峰。
下面就和大家说说从南北朝到明朝僧兵是如何发展的,为何僧兵能在明朝达到巅峰。
一、什么是僧兵
僧兵是什么?怎么在寺庙中诵经念佛的僧人会变成拥有武力的僧兵呢?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一起来了解。
首先,说说什么是僧兵。从字面上解释,僧兵就是僧人当士兵,参与战争。僧兵一般不属于军队中,其实是民间军事力量,作为朝廷常规军事力量外的补充。
少林寺是在北魏的时候才建立的。佛教其实属于外来宗教,当时,少林寺建立就是为了安置从印度而来的僧人,在那时候,僧人来中原主要是为了文化交流和佛学传播,都没有什么武力值,少林寺也只是僧人的居住处而已。
不过因为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寺庙相对资源物资都充足,就经常性遭到抢劫这些不好的事情。为了保护自己,寺庙很多僧人就开始在寺庙准备武器,并且有组织地进行武术训练。
训练稍微有规模后,一些僧人开始保护附近的村民。有好人自然就会有坏人。有些坏的僧人就那些武器去村子做坏事,所以在北魏时期也出现朝廷屠戮沙门事件。
不过此时的僧人还只是有规模训练的僧人,还没成为僧兵。到了南北朝时期,僧兵才开始出现。
二、南北朝时期僧兵开始出现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僧兵。当时无论是南朝还是北魏,此时都大力推广佛教。南朝帝王自己就信佛,甚至还曾出家当和尚。
当时寺庙的数量剧增,佛寺总计有3万多座,和尚尼姑合计200多万人。当时很多寺庙的住持方丈拥有着财富、土地、地位以及百姓的尊敬,有些和尚,因此也形成一股势力。
所以,在孝文帝和宣武帝时期就曾出现多次和尚造反的时间,当时就有大量僧兵出现。
到了后面的朝代,僧人地位依旧存在。我们比较熟知的应该就是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少林寺》,里面就以唐朝时期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故事改编,我们从电影中可以感受到武僧的实力。
当然了,民间故事可能会有夸大成分。不过,僧人确实在唐朝对朝廷有帮助。当时李世民为了嘉奖少林寺和尚,还赏赐少林寺近40顷的土地。
三、明朝时期僧兵发展达到巅峰时期
僧兵源自南北朝,不过僧兵真正成为能打的军事化队伍是到了明代后了。明代,朝廷以只为了抵抗外敌而努力。在明朝,军政是分开的,打仗是由有军籍的人负责。
可是当时并不是很多人愿意加入军户。因为入了军籍成为军户,就意味着自己的后代也是军户,只能当兵打仗,不能在成为普通的耕地农民。军户吃住都在军营,也需要耕地为军队干活,可是和普通农名是有差别的。
农民种地,自己可以拥有房产,也能有自己一亩三分地。可是军户种地,只是为军队生产粮食,自己是没有福利的。
如果想要取消自己的军户,就需要立功升职。“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可是一般人是很难做到兵部尚书的。所以很多军户承受不住常年的打仗奔波,选择逃亡。
这就导致明代军队人员大量减少。当时正处于倭乱时期,沿海的士兵数量减少,而且素质差,就很难抵抗倭寇的进犯。
军户减少了,就只能从民间召集人来当兵。于是就出台了募兵政策。根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有愿奋勇效力剿贼立功者,许赴官自陈”。因为募兵而加入军队的人和卫兵是不同的。
卫兵直接是军籍,而募兵还是原来的户籍,如果原来是农民,就还是农籍。战后,就可以回归自己原来的身份。募兵政策可以快速召集士兵,而且军队还可以对人进行挑选,优先选择青壮年。
这些募兵一般都是单独前来,军队不需要负责其家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时,僧人开始参与战争,并且有出色表现。
武僧在之前一直是有组织有团体,而且经过长期武学训练的人群,他们属于很强大的民间战斗力。所以,也是募兵主要对象之一。
当时就有一批又一批的武僧参与战争,他们勇猛异常,在多次战争中成为主力,实力并不比正规军差,将前来侵犯的倭寇打得大败。根据记录,当时很多武僧采用的是二三十斤的大铁棍作为武器,骁勇善战。
在目前可以查询的历史记录中,武僧第一次参加战争是杭州之战。原文记录中就提到“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
有这些文字就可以看出少林武僧的勇敢和无畏。目前有历史记录的僧兵参战记录有六次,分别是杭州、白沙滩、翁家港、叶谢镇、六里桥、马家洪以及巢门之战。
武僧除了参与战争上前线,其实在明代,他们也参与军队人员的训练。在《明史·史记言传》就有提到“记言出私财募士,聘少室(少林)僧训练之。”
少林寺的僧人都是从小就接受武术训练,所以在战争中训练有素,而且战斗力强。军队人员通过少林武僧的训练,战斗力也获得提高。
当时就有少林和尚被朝廷赐予“教师”头衔,为明朝廷训练军队。
等到战争结束,少林武僧不会呆在军队,而是回到寺庙,继续当自己的和尚。不过只要有战争,有需要,武僧们就又会再次加入军队,参与作战。后来到了嘉庆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少林武僧又再一次出山杀敌。
四、比较有名的僧兵
很多僧兵其实只是作为作战力量参与战争,僧兵一般不会当官。不过也会有特例,一些多次立下战功,有很强作战能力的武僧,也会被朝廷任命征战。
现有记录中,就有一位少林武僧“友公三奇”和尚,就是这样的存在。在明朝正德年间“友公三奇”和尚参军多次战争,主要协助镇守山陕等地的边防,多次立下战功。因为带兵得力,三奇和尚被御封为都提调总兵。
后来,国内出现少数民族叛乱,三奇和尚也会带兵去平反。后来,三奇和尚因战功卓著,被御封都提调总兵统云南烈兵。
正是因为武僧们,尤其是少林武僧在战乱中的出色表现,是的少林武术被广泛传播,少林寺也被打上“武术大家”的标签。
五、小结
明代僧兵参与战争,虽然说不是全胜战绩,也有失败的战役。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胜仗较多。因为有了训练有素,武力值高的武僧的助力,明朝军队实力确实大大提高。
从明代开始,少林寺和尚除了慈悲为怀的形象,同时也打上了武力高强的标签。少林寺也从普通的佛学寺庙变成武学圣地。少林武术,也成了少林寺的一大特色。
正是那些守护国家领土完整,为国建功的少林武僧,让少林文化和少林武术获得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