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蒙战争持续了46年,宋朝是如何应对的,是否有克敌的办法?

宋蒙战争持续了46年,宋朝是如何应对的,是否有克敌的办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774 更新时间:2024/1/23 16:12:15

其间,双方多次调整战略,各种创新战法纷纷涌现,斗法精彩纷呈。

遗憾的是,出于各种缘故,后人每每回忆起这场战争,总是聚焦于交战双方的民族、破坏性,聚焦于战争胜负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而忽略了这场战争本身的技术含量。

第一阶段:延续传统的初次交手

1234年,宋蒙联军攻占蔡州,金国灭亡。

随即,南宋发起“端平入洛”,试图收复开封、洛阳、商丘三京。

毫无悬念,在中原大地,缺少骑兵的南宋根本无法与蒙古军对抗,宋军迅速惨败,退回了原先的防线。

当年夏,取胜的蒙古军迅速发起第一次攻宋之战。

宋蒙之间长达46年的攻防由此拉开序幕。

战事初开时,南宋延续了过去抗金时的防御战略。

即:集重兵于淮河、汉水和四川,在长江以北构成一道防线。

秦岭-淮河,是古代南北对峙时最常见的对峙线。

秦岭的阻隔,江汉、淮南的河网,足以削弱北方骑兵的战斗力,成为南方立国的屏障。

此外,南宋又在京湖、两淮后方设置了沿江防线,以为依托,可谓“双保险”。

随即,南宋名将孟珙又经营黄州,屯兵经营黄州、峡州,巩固了三个战场的结合部,使得南宋的防御连为一体,更为稳固。

蒙古军的进攻,也基本延续了古代北朝的方略:在四川、汉水、淮河,同时施加压力。

第一阶段展现的新特点

在许多方面,战事的进展与过去南北朝对决时十分相似。

在中路,也就是江汉平原,由于宋军是“端平入洛”后仓促转入防御,因此一开始有些混乱。重镇襄阳投降了蒙古,蒙古军抄掠各地。

不过,宋军缓过劲来后,战事迅速稳定下来。

宋军守住了郢州(湖北钟详),并逐步发起反击。襄阳军民俘虏蒙古任命的襄阳守将,重归大宋。

如此,江汉战线稳定了下来。

而在东线的淮河方向,蒙古军更是毫无进展。

水网地带对蒙古军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宋军出现短暂的混乱,依然能保持一定优势,稳定战线。

然而,西线,四川战场却与过往不一样的气象。

早在迂回灭金时,拖雷就“借道”,经过兴元府(汉中)等地,对相关地区的地形有了一定了解,对于在相关地区行军有了一定经验。

另一方面,原金国将领汪世显,在多次请求归附南宋被拒绝后,归顺了蒙古军。

汪世显的数万军队久据川陕,对蜀地边防和入川山川道路了如指掌。

同时,蒙古骑兵的长距离迂回、行军能力胜过前代北方军队,秦岭-大巴山不能阻挡蒙古军。

相反,宋军在陕川前线虽部署了防御,但没有统一指挥的得力干将,各部组织混乱。

因此,蒙古军迅速突破了秦岭,攻占了兴元府,控制了阳平关等地,并攻入成都!

不过,由于孟珙提前经营了峡州,能够及时救援四川战场,加之蒙古军兵力不足,且耐寒不耐暑,秋去春来,因此四川战场陷入僵持。

不过,曾经屏障四川的秦岭-大巴山“重关之险”,已经不再为南宋所有!

因此,过去的防御方略已经出现漏洞,南宋必须及时调整防御方略!

第二阶段:山城攻防战

第一阶段交手,四川防线出现了松动。

因此,蒙哥汗即位后,将重点放在了四川战场。

自古平吴,必先平蜀。只要平定四川,顺流而下,可以扫平江南。

对南宋来说,四川所依仗的秦岭-大巴山“重关之险”已经丢失,必须重建新的防线。

孟珙意识到:由于蒙古军已经攻入四川,四处劫掠、破坏,宋军要想就地取得补给难度极大。

因此,孟珙开始组织起军屯,并着重经营今宜昌一带,保障京湖战场与四川的联络。

孟珙之后,余玠接手,他把目光放在了重庆。

依托重庆及附近山城,可以构筑一套依山傍水的山地防御系统。

因此,余玠从最有山地防御工程建设经验的播州借来高人,筑造了钓鱼城及一系列山寨。

第二阶段作战粉碎蒙古人的企图

蒙古军在遇阻于山城防御系统后,也做出调整。

首先,蒙古军在四川也屯田,加强长期相持能力。

同时,他发起了大迂回,实施“斡腹之策”,攻灭大理,试图直击南宋背部。

旋即,蒙哥汗发起了三道进攻,襄樊、云南、四川,三个战场同时展开,不过,其重点是四川战场,云南军与四川蒙古军试图南北夹击重庆。

然而,宋军的山寨防御系统使蒙古军难以如愿。

云南方面迂回的蒙古军渡过金沙江,会和部分四川蒙古军,会攻合州。

然而,合州及周边防御紧密,迂回蒙古军补给不足,难以坚持,遂放弃会攻四川的企图,被迫远征贵州、湖南,虽攻城略地不少,但远离核心战场,作用大减。

而蒙哥汗自率的主力,虽然攻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但由于过不了钓鱼城,无法实现出三峡,下江南的企图,被迫顿兵钓鱼城,最后折戟于城下!

可以说,余玠等人创新性地发展了山寨防御群,使原本动摇的四川战场反而成为最为稳固的战场。

由此,蒙古人先取蜀,再顺流而下的计划破产。

第三阶段:水网+坚城攻防战

忽必烈即位后,改变了蒙哥的策略,决心直取中路,取襄樊,然后由汉入江,突破江汉防御体系。

南宋在江、汉沿线,以襄樊、郢州、鄂州等坚城为据点,以水军为机动力量,构筑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以过去的经验看,这套防御体系几乎是无解的。

打了三百年防御战,宋人在防御工程、防御配置上已经十分纯属。

襄樊、郢州、鄂州,都是自古以来的名城,但其坚固程度已经远非当年关羽鲁肃时期可比。

而且,各城储备的粮食、器械丰富,可支十年,也不惧怕敌人围困。

此外,拥有水军优势的南宋(即便北方也操练水军,甚至获得一些南宋降军,但南方人擅长水战是“天赋加成”,其始终具备一定优势),往来自如,足以打破北方军队的封锁、围困。

然而,这一次,蒙古人的创新却赢得了胜利。

第三阶段作战:创新者的胜利

忽必烈攻打襄樊,是以古老的谋略“瞒天过海”开局的。

蒙古人称要建造榷场,以此在襄樊周边险要构筑据点,开始封锁襄樊。

随即,一系列创新开始改变战局。

1、以陆地封锁江面。

自南宋开始,随着远程武器的发展(石炮等),陆地军队对江面军队的攻击力已经大增。(南宋初年的采石之战即为一例)

由此,蒙古军通过控制各河流岸边据点,封锁水路。

一开始时,宋军还能利用涨潮之机支援襄樊,但随着元军壁垒的完善,元军水军逐渐发展,襄樊被牢牢封锁。

其间,南宋屡屡兴兵来救,甚至有张顺、张贵这样的民间英雄可歌可泣的支援,但元军对蒙古的围困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越加紧固。

2、以“回回炮”攻坚。

在久围不下后,元军以西域的“回回炮”攻破樊城。

随即,襄阳守军在其威胁下被迫出降。

如此,襄樊沦陷,南宋输掉了决战。

第四阶段:水军+坚城群防御系统

事实上,襄樊的沦陷,并不意味着南宋必亡。

在过往的南北对峙中,襄樊时有易手,但南方失去襄樊,并不意味着必然亡国。

南宋也是如此考虑的。

襄樊你围了6年,可是,后方仍有一坚城呢!

南宋遂着重建设郢州,在郢州囤积十余万大军,储备大量粮食。

郢州,是汉水入长江必经之地,不破郢州,你就入不了长江!

要破郢州?至少又是一场襄樊之战!

郢州之后,还有鄂州等处,下面还有一堆坚城,元军一个个来取,耗都要被耗死!

此外,襄樊之战南宋虽耗了元气,但主力尚存!

数十万水陆军,仍然足以与元军一战!

显然,以常理而言,襄樊的丢失,并不意味着其有亡国之危。

第四阶段作战:伯颜惊人的将略与创新

然而,元军的创新战法和统帅的杰出将略,使南宋的这套系统瞬间崩溃!

1、绕过郢州。

南宋以为的又一次襄樊攻坚战并没有到来。

伯颜找到一条小溪,拖着船绕过郢州,再入汉水。

伯颜表示:此次南征的目的是灭宋,不是攻取一城!

因此,元军继续南下,直入长江,南宋精心准备的“郢州套餐”无法施展。

2、创新战法,化解南宋水军优势。

进入长江后,南宋水陆主力前来迎战。

依常理而言,这必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战。

然而,伯颜的创新战法和灵活用兵,使宋军瞬间灰飞烟灭。

丁家洲之战,元军以水师居中,两岸步骑发炮夹击。

原本以为有舟楫之利的南宋军很快被元军火力压制。

统帅贾似道逃走,宋军大败!

随即,在焦山,元军又迎来了张世杰

伯颜在观察宋军情形后,“烧而走之”,以火攻击垮了宋军。

3、快慢结合的进攻,瓦解宋军的城池防御群。

伯颜对许多坚城,都采取了断绝、监视之法,不急于攻城。

1276年2月-5月,围扬州;1274年11月-1275年6月围嘉定,1275年秋到1276年6月围重庆等等。

元军只断绝其补给线,监视其行动,不大举进攻,以保存力量。

同时,以快速进军+政治诱降对待临安朝廷,最终一举灭宋。

总的来说,最后阶段,南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不少,但其大军、坚城,基本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灭国无数的时代,南宋能抗击蒙元46年,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的。

其防御体系的建设、调整,也都颇为讲究,很有章法。

只不过,蒙古军当时能盛极一时,绝不仅仅只是靠的悍马宝弓,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令人惊讶。

最后,元人以一波创新、学习,打破了南宋的防御体系,浑一中原。

遗憾的是,这一段精彩对决,似乎被“崖山之后有无中国”之类的争执所覆盖了。

更多文章

  • 有人说梁山的主导权从来不是晁盖和宋江,而是吴用,是否正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江吴用晁盖,晁盖和吴用派谁救宋江,吴用为何让晁盖把寨主让给宋江

    一、宋江上梁山前,梁山的主导权在晁盖手里,而不在吴用手里。晁盖率人智取生辰纲,上了梁山后,林冲杀了王伦,推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从此,晁盖一反王伦时期嫉贤妒能的做法,广招天下英才,以壮大梁山实力,为梁山的兴旺发达开拓了道路。特别是晁盖严禁梁山泊人众危害百姓,滥杀无辜。梁山人马每次出征,只取富商大贾的财

  • 孙中山背后的金主,林义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孙中山,原名孙文,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冒着巨大的风险,为中国革命而奔走。 他一手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晚年又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式农的三民主义政策,为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战开创了格局。直到去世前,依旧在为中国革命辛苦操劳,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称

  • 孙中山唯一的儿子:曾当市长,国民政府院长,晚年和妻子打扫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凯洛夫 人并不是一身清白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与我们相伴而来的有父母给予的天赋和家庭。这两者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有些人的父母是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伟人,因而他们自出生起就会备受关注

  • 娘家要是条件好,可以接济宫中嫔妃吗?乾隆一道上谕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对后宫的赏赐,乾隆赏赐过妃子给别人吗,乾隆对嫔妃小气吗

    清代诸帝中,以康熙后妃人数最多共55人,这个数字显然和三宫六院72嫔妃还有不小的差距。后宫嫔妃的制度确认后,相应的等级待遇也随之诞生。不过清代后妃等级制度很森严,各嫔妃的“份例”悬殊也很大。根据清宫文献的相关记载,这里有一份简明的后宫份例清单。 宫女配置:皇后10人,皇贵妃8人,贵妃8人、妃6人,

  • 如果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奕訢,清王朝的命运是否会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如果恭亲王奕訢做了皇帝,恭亲王奕訢和道光,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会如何

    御史窃以为:奕訢的能力比咸丰强大致不差,但究竟强多少?这个还说不好,至于说奕訢继位能改变大清的国运,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甚至可以这么认为,以当时那个形势,即使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雄主再生也无济于事。 道光给咸丰留下了多少遗产?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留给道光的江山社稷还不能说是风雨飘摇一片狼藉,多少还有

  •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的历史将会重写吗?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鸦片战争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是在清朝发生的吗,假如没有鸦片战争清朝能抗几年

    清宫小说在网络上一直是非常火爆的题材,而最近清宫剧也因此在网上爆红。看着里面精致的穿搭和华丽的赏赐,让人一饱眼福羡慕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被提了出来:如果没有外强的侵略,清朝会灭亡忙?历史是否会被重写?这个答案在小编看来,是不可能的。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就会发现盛极必衰。诚然,在康乾盛世的时候

  •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曾国藩一生对女人的忠告,德才兼顾好还是德材兼备好,最牛逼的家族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很重视才识的高低。他对带兵的将领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要知人善任;二要善于观察敌情;三要临阵有胆有识;四要营务整齐。这四条,都是指的才识。 至于曾国藩平日夸奖部属才识的言论,更是比比皆是。比如他对左宗棠就非常折服,尽管左宗棠与自己经常闹别扭,但对于左宗棠的为人,曾国藩还是极为认同的,还多

  • 好死不如赖活着,作为后宫妃嫔,董鄂氏为何要主动为顺治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妃子给皇帝殉葬这事说来也不算稀奇,明代英宗以前,历朝历代都是定制。清初时期,满洲也有殉葬的旧俗。史料中对此就有描述: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炕上,主妇率众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其而扼之死矣。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几个

  • “敬事房”作为清朝管理太监的机构,究竟有哪些职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四大太监,清朝有敬事房制度,明清管理太监机构

    管理宫廷谕旨和内务府文书这个职责类式于今天的文书档案局,凡是帝、后的圣旨、懿旨,军机处奏折,地方督抚的公文往来,全部由敬事房有关太监送呈内务府归档。管理宫中太监清宫太监一律居住在宫中禁苑,不过也有一部份外围太监,如内务府各司、院太监以及礼部、工部等处太监当然不允许住在宫中,一般来说都住在紫禁城附近的

  • 乾隆问:“你的旗袍为何这么短?”女子回答9个字,乾隆脸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旗袍照片,乾隆的辫子有多粗,乾隆最喜欢穿的衣服

    且说乾隆三十年,这位清朝的当家人开启了他第四次江南之旅,此次旅行,他不仅携带皇太后、皇后和3位妃子、阿哥们,还特地安排了私访路线。一路到直隶、山东,然后到达南京。在公开场合,乾隆和百姓见面时,他和皇后身居太后两侧,一路搀扶太后,为万民塑造一个“仁孝之君”的形象。私下里,他到处搜罗各类反清书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