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封建社会之下为何还有残存的奴隶制?浅谈西晋奴隶制度

封建社会之下为何还有残存的奴隶制?浅谈西晋奴隶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270 更新时间:2024/1/20 20:19:04

到了西晋初期,“家天下”的封建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奴隶制社会,西晋社会处于封建制度的前期。然而观史书之时我们会发现,就算是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西晋社会,其中也不乏有奴隶制的影子:

《晋书》之中记载了石崇、王恺斗富事件之时有记载:他们时常会以婢女来行酒,若客不从,则扼杀婢女。这其中也充分说明了这些婢女毫无人身自由,说明了石崇、王恺等人就是奴隶主。关于石勒,我们常会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在《晋书》之中也明确记载了他曾经两人被人卖给当时的世家门阀,从事生产工作,其本人也经常遭到殴打、凌辱。上述也事例说明了,已经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西晋其奴隶制度依然严重,乃至于到了东晋时期奴隶制还没有完全消亡,那么何以在封建时代的西晋社会还会有如此现象呢?今日再一起聊一聊封建社会前期的西晋王朝残存的奴隶制度:

西晋残存的奴隶制度

西晋初期的奴隶相较于秦汉时期已经少了很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晋社会依然还有众多的奴隶主,这些奴隶主的主体是由众多的西晋官员所构成的,无论是王戎这样的清谈名士还是类似张华这样的耿介之臣,他们都拥有大量的官私奴婢作为附庸,为他们攫取经济上的利益:

《晋书·王衍传》: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晋书.苟晞传》:晞出于孤微,位至上将,志颇盈满,奴婢将千人,侍妾数十,终日累夜不出户庭,刑政苛虐,纵情肆欲。

三国末期的总人口为七百多万,何以到了西晋初年一下子就多出了数百万人呢?奴隶上不按常驻民统计的,当时的门阀士族之中就有诸多的奴隶,而为了攫取利益最大化,这一部分没有登记在册的奴隶往往会被门阀所隐匿,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而晋武帝下令将众多奴隶发还原籍不但还奴隶以自由,也让这人数更接近当时的真实数据。

可以说世家门阀隐匿奴隶的现象不单单是当时的数量和实际不相符,其中还有各个方面的弊端和诸多的损失:

西晋的制度过度的倾向于世家豪门的利益,世家本身不需要承担赋税,而这些为世家豪门服务的奴隶们对于西晋而言本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众多被世家隐匿起来的奴隶对西晋经济上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靠着压迫众多的奴隶,世家豪门获取了诸多经济上的特权,也由此让横征暴敛的门阀生活更加腐化,晋初的奢靡现象就是由此引起的,也为西晋亡国埋下了种子。对奴隶的压迫必然会引起众多底层穷苦百姓的反抗,西晋官员对待百姓横征暴敛的作风引起了诸多人的反抗,从“秦凉之变”再到“齐万年起义”都是很好的证明。这种种弊端作为西晋当家人的司马家族有看到么?确切的说是有的,因而司马炎数次下诏将众多的奴隶发还原籍,可以说西晋初年经济的迅速复苏是和司马炎释放奴隶的良好措施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然而就算是如此,西晋的奴隶制度还是有存在的现象,这其中也夹杂了众多的因素在里面:

作为西晋当家人的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当时最大的奴隶主,在《晋书》之中有明确记载司马炎用奚官奴婢代兵种稻,晋惠帝以奴隶充当兵役。为了安抚世家,司马家族不可能将所有的奴隶发还原籍,故而对于世家隐匿人口的举动,司马家族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晋书》: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也。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晋书.惠帝纪》:“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禀,一品已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又发奴助兵,号为四部司马。”

西晋时期众多奴隶的来源

“罪人”及其后代发配为奴众多奴隶的组成是由军队的俘虏以及相对于当权者“有罪”之人的后代组成的,这从秦汉三国时期的众多现象就可以看到:汉高祖为了争取民心一方面有免奴牌“为庶人”的举措,然而另一方面又有“令民得卖子”为奴;魏武帝一方面免奴婢为良人,另一方面又顽固坚持“罪人妻子没为奴牌”的落后制度。

而这些措施西晋的当权者们也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了,魏灭蜀之战中誓死不降的蜀汉大将傅佥的两个儿子则就被充入皇宫成为奚官奴婢,直到后来被晋武帝免为庶人也由此发还原籍。

而罪人之子充当为奴的现象则在历朝历代都可以清晰地看见,无疑是封建时代下奴隶制社会的影子。

西晋驱夷为隶的现象之前我们讲过“五胡内迁”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自东汉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迁徙潮,至西晋初年胡人在关中各地已经形成了规模。西晋朝廷对于这些胡人也是很头痛的一件事:一方面胡人内迁弥补了因为连年战乱而导致的生产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对胡人的蔑视导致胡汉矛盾经常爆发。但是总体来说对于西晋这是利大于弊的,至于这以后的“五胡乱华”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世家而言胡人的内迁也将他们贪婪暴虐的一面彻底的暴露了出来,他们和当时五胡的部落首领相勾结使得众多的胡人沦为了西晋门阀的奴隶,同时也有部分心怀不轨的心机分子也常有掳掠胡人成为门阀奴隶的现象。石勒早年间就是如此,然而他也可以说的是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反被贩卖。

驱夷为隶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世家带来了诸多经济上的方便,却助长了他们的贪婪。

我们再结合江统的《徙戎论》不难看出为何反对的声音这么多?因为一旦徙戎除了国家负担加重,对于拥有大量奴隶的西晋官僚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占田民主动依附世家为奴由于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在曹魏后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而晋武帝司马炎继位之后便颁布了“占田制”。占田制规定了一个成年男子所能占田的数量以及世家占田的数量,也承认了依附民的合法化,而现今通常把这些依附民称之为“佃客”。最终西晋呈现出了太康盛世的局面。

然而实际上占田制也是有众多弊端的,世家不需要承担这些弊端,最终买单的却是占田民:

世家不需承担赋税,导致压在占田民身上的赋税过重。占田民往往得不到规定的占田数量,却又要缴纳高昂的赋税。所以西晋时期虽没有大规模的世家兼并土地的现象,却有占田民主动依附世家成为其“佃客”的现象。

西晋奴隶制因何而存在呢?

自秦汉三国,在往前追溯至战国时代到西晋时期已经过了整整数百年,奴隶制理应早已经过时了,然而却为何还在西晋时期呈现呢?

两汉、三国时期奴隶制度的延续两汉三国时期是封建制发展的早期,但同时也是奴隶制同时运行的时代。这两个时期,由于封建生产方式的迅速,导致农民对已经过时的奴隶制度的不断的反抗,因而这种种环境之下迫使统治者不断释放奴婢稳定形势。然而就如上文所讲,在瓦解奴隶制度的同时,无论哪位雄才大略的君王都不能将奴隶制彻底的废除,诸如前文所讲的刘邦以及曹操

两汉、三国时期政权发生过多次更替,也导致原有的奴隶主家破人亡,很大程度上奴隶主遭到了重大打击,然而却也因此产生了又一批新的奴隶主,使之成为新政权的统治基础。

这其中糜竺曹洪李严等人在东汉灭亡之后则分别成为了魏蜀吴三国的一批新的奴隶主。西晋代魏,让原来众多曹魏的官员摇身一变,也成为了西晋的奴隶主。

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天敌,因两方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习俗也有较大的不同,故而造就了其中两者的矛盾。

一方面农耕民族的封建社会的方式也影响了游牧民族,为之后的大融合以及游牧民族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游牧民族内迁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其中游牧民族的奴隶制度也影响了西晋王朝。

鲜卑族实行的是奴隶制度,早在秦汉时期的匈奴就有劫掠汉民为奴的现象。而鲜卑族的奴隶贵族们大肆掳掠中原人民为奴,以扩大自己的奴隶主的利益,同时又有掳掠其他民族为奴的现象。而鲜卑族的这些现象无疑也是影响了当时的西晋王朝,因而才会有“驱夷为隶”的奴隶制度的现象在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西晋时期出现,这无疑是加深了汉族地区的奴隶制度。

奴隶制度的影响

由于奴隶制度已经在封建社会已经过时,西晋奴隶主们对于奴隶的肆意凌辱无疑是加大了两方之间的矛盾,这种种现象都为西晋的亡国埋下了祸根,西晋末年大规模的起义浪潮更多的是反抗西晋的奴隶制。

更多文章

  • 她是古代美女,唐玄宗的挚爱,吞金而死,李白为她写过很多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白与唐玄宗的故事,李白为唐玄宗写什么书,杨贵妃秘史李白见唐玄宗

    杨玉环(719年-756年),字太真,祖籍是蒲州永乐,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出生在蜀郡成都(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杨玉环的出身是官宦世家,她的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礼部尚书,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被李世明给杀了,父亲杨玄琰是陕州(今天河南三门峡灵宝)人,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

  • 为什么唐朝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放弃吐蕃援兵,反而选择回纥援兵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借回纥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回纥为什么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安史之乱的骑兵克星

    而此时回纥和唐朝的关系确实长久以来的好,从唐太宗时候就和唐朝一同联手灭了薛延陀汗国,并且给唐朝修书愿接受唐朝的册封,从此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就日益交好。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当时一方是反复无常的吐蕃,一方是和唐朝有很长时间和平关系的回纥。所以唐朝就选择了回纥,但是回纥虽然出兵帮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肃宗

  • 杨贵妃72小时能够吃上荔枝,那么这八百里加急速度究竟有多发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贵妃 吃荔枝有多难,杨贵妃 吃一口荔枝到底有多难,杨贵妃吃荔枝是从哪儿来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面这首诗是小时候上课时期老师给我们讲解的一首诗,他是唐朝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杜牧所作,描绘了祖国的山河秀丽,可是却也描绘出了大唐盛世因而衰败的根本原因,也提现出了他的爱国情怀:当时的唐明皇的妃子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可是荔枝是江浙一带的产物,以当时的快递速度来看的话,根本

  •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是70%,唐朝则是55%,为什么唐朝会不如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对外战争胜率真的有70%吗,唐朝与宋朝战争,宋朝是如何推翻唐朝的

    宋朝前期曾经也曾辉煌一时,宋太祖南征北战建立了一支大宋禁军,这支禁军曾经也活跃在抗辽前线,然而之后宋太宗继位之后,并没有宋太祖的雄才伟略,先是被辽朝毒打,之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算是维持了百年和平。然而北宋末年,女真族崛起,先是灭了辽朝,之后又是将北宋摁在地上摩擦,好不容易又是一个盟约,没想到在南

  • 东晋屡次发动北伐,数次北伐为何屡屡会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晋北伐简介,东晋几次北伐最好,东晋北伐在哪一年

    然而除了祖逖、桓温、谢玄以及刘裕在北伐之事上建立了功勋之外其余都无所建树,而这四人的北伐在略收成效之后便又班师回朝,以致于两晋南北朝的乱世持续了数百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晋的北伐又数次屡屡破产呢?门阀以及皇权之间的斗争极为激烈,导致北伐功败垂成东晋北伐失败的一个缘故是皇权与门阀的斗争极为激烈,双方

  • 他是清代著名徽商,以书痴闻名天下,乾隆南巡时还曾亲自登门拜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徽商的名字叫马曰琯,他是徽州府祁门县人,自幼随祖上侨居扬州,靠经营盐业起家,他与兄弟马曰璐算是扬州地面上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称“扬州二马”。 然而,马曰琯的志向既不在生意场商如何赚取利润,也不在科举考试上蟾宫折桂,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书籍上。他爱书如命,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他是书痴,一点也

  • 乾隆的例子证明,活得太久并非好事,那些优秀的皇子都给熬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的皇子,乾隆皇帝对皇子的评价,乾隆皇子精品图片

    关于乾隆立储的问题,一直有两个版本:其一是说乾隆登基的第一年,也曾经仿照雍正的做法,把永琏的名字写入锦盒,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但不幸的是永琏在乾隆三年就死了,只有九岁。到了乾隆十一年,皇后又为他生下皇子永琮,乾隆又将他立为太子,但这次永琮死得更快,乾隆十二年就去世了,仅有两岁。从此乾隆不再立储。

  • 她是民国第一位女校长,杨绛的姑母,被徐志摩吐槽,被学生罢免,壮烈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绛的姑母,徐志摩评价杨绛,杨绛跟徐志摩有关系吗

    民国时期有一位奇女子,她的生平跌宕起伏,却并不完满。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有着学霸的素质,却总是过刚易折。她一生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够壮烈,够性情。她是杨荫榆,杨绛的亲姑母;一个性情孤冷别扭,却彪悍传奇的女子。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开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的“广有羽翼”的女子

  • 他是康熙的心腹重臣,雍正却说他是小人,乾隆更离谱直接定为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和雍正谁功绩大,雍正康熙乾隆这三人的关系

    从康熙一朝的情况来看,汉人官僚中就有不少人品不端、行为不法之人。比如高士奇、徐乾学这两个曾被康熙倚为心腹的高级秘书,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 本文要讲的这个人物也是康熙帝的心腹重臣,但雍正对他不屑一顾死后连个最基本的谥号也没给他,乾隆更离谱,直接把他说成是奸臣。这个人就是王鸿绪。王鸿绪其人王鸿绪,

  • 他是晚清名将,与曾国藩齐名,受三任皇帝信任,最终却被小兵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时期,国力衰退,朝纲不稳。自英国打开中国国门以后,清政府便陷入割地赔款的境地之中。西方各国列强,相继侵略我国,获得在华利益。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尽管晚清时期名将如云,也无法改变清朝败落的颓势。此人是晚清名将,受三任皇帝信任,却死于小兵之手,究竟怎么回事? 清政府统治后期,国家属于支离破碎。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