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再读杜甫的《石壕吏》:皇权专制下官吏的蛮横,民众的疾苦与顺从

再读杜甫的《石壕吏》:皇权专制下官吏的蛮横,民众的疾苦与顺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379 更新时间:2024/1/17 14:13:23

《石壕吏》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中的经典名篇,集中反映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聚焦民间疾苦,呈现出“安史之乱”背景下的社会凋敝和民不聊生。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秋天,杜甫因疏救废相房馆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当司功参军。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那天,杜甫奔走一整天,疲惫不堪,傍晚投宿在石壕村一家农户里,深夜急促地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平静,官吏又来抓人。他们白天抓壮丁不够趁深夜农家不备搞突袭,老翁在紧急关头不顾危险越墙逃走。

老妇哭哭啼啼地凶狠的官吏诉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家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戍守,一个儿子来信传噩耗,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老来丧子其痛最哀。老人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在国家危难之时,老夫妇俩把三个儿子都送上战场,为国家和平尽忠尽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苦度悲惨的日子,苟且活着,死者已永远离去,只留下无限的哀伤。实在没有可当兵的人,家里已经陷入了非常悲苦的境地。

老妇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官吏们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就在此时,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于是官吏们抓到了把柄:“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只好说还是个吃奶的孙子啊。官吏们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又说,“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于是再次向官吏们哀求道:“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大老爷们还是行行好吧!”

官吏们还是不肯罢手,老妇生伯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无论老妇如苦苦哀求都没用,根本打动不了官吏,换取官吏的同情,换来的却是连年老体弱的老妇都要抓走充军,可见官吏是多么的酷无情。他们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维,正常的人性。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没有自主性,他们完全成了服从的机器。

上面缺人、缺兵,下命令叫他们去抓人,抓壮丁补充兵员。他们必须完成,坚决执行上面的决定。哪怕决定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合逻辑,甚至没有人情、人性,他们必须照办。如果不照办,当官的可能乌纱帽就不保,当差的可能就丢了饭碗。

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只能表现得毫无人性,如此才能完成任务,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宁肯错抓一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漏网之鱼。

故事的最后,杜甫独自告别了老翁离开了。那么,抓壮丁的官吏、被抓的老妪、藏在家中的孤儿寡母、独立支持家庭的老翁,他们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杜甫没说,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杜甫的《石壕吏》既是对统治者昏庸无为地无言讽刺,也是对天下黎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是对国家现状难以名状的失望,是对朝廷悲愤和生民关切的情感杂糅,也是对自我情绪的隐忍与蓄力,从侧面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前途、民生疾苦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皇权专制下官吏的蛮横,民众的疾苦与顺从

其实,《石壕吏》还有三吏三别,杜甫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对当时官吏强行拉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但他又不得不安慰、勉励人民去应役打仗。他认为抵御安史叛军是国家存亡的大事,大敌当前,人民应当起来参战,不应袖手旁观。

所以,杜甫虽然一路上看了差吏拉夫的残暴,面对这种不合理的现实,一面提出了沉痛的控诉,可以说每个字都是用血泪写下的,一面通过差吏对当局提出了严厉的谴责,可以说每个字都是用怒火写成的。但他的头脑却是十分清醒的,感情也具有理智,并不为眼前的现象所蒙蔽,而是能看清大局,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的。

当他一想到壮丁的缺乏、是由于连年的征战与屠杀,特别是安史叛乱所造成的,诗中便能换了口气,从人民长远的利益着想,一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尽可能地对这些被征调的和送行的人说几句安慰、劝勉的话,以鼓励人民咬紧牙关忍受眼前的痛苦,同仇敌汽,去抵御敌人。

显然,诗人在这里没有把人民的形象仅仅描写成只会哭泣的人民,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人民在大敌面前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精神,说明他们是经得起苦难折磨的人民。也就是说,在国家大义面前,民众要坚决地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哪怕是牺牲个体利益。而杜甫最根本的是要揭露那个时代不合理的制度,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皇权专制社会中,官吏的蛮横,民众的疾苦与顺从。

皇权专制是“集权”与“独断”的“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收天下之权归于一人”的体制,是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和社会管理体制。伴随皇权专制的是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决定了各级大小官吏只对其直接的上级负责,归根到底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根本不对人民负责,同时也只有皇帝及受皇帝委托的监察机关才能对官僚们进行监督而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决定官员升迁与否的不是人民,也不是工作成绩,而是上级的赏识和忠诚。

皇权专制的暴政下,官僚政治盛行,官僚主义横行,到处是贫困、饥饿,到处是孤立无援的穷人,到处是权贵们的专横肆虐,人间处处彻响着受难人们的绝望的呼叫和呻吟。在皇权专制独裁的淫威下,人的本能就是服从,人的精神状态只能是“臣诚惶诚恐”,“小民死罪死罪”。

哪怕只是一时掌权的小吏,但得到一丝权力后,也将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站在维护皇权专制的制高点,认为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事情。小吏们借助自己的“维护专制的统治”来得到一种满足感,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或许来自物质财富的自卑,也或许来自平时的卑微,也许来自于终于可以尝到一丝“权力”的味道。

总之,皇权专制、暴力的统治、恐怖高压的氛围、险恶的社会环境,使得当时社会中的每个人奴性十足,感到恐惧、畏权,人与人冷漠异常、麻木不仁,再加上战争的影响,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民众根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卑微的活着,只有屈服、服从。

更多文章

  • 《唐朝诡事录》:楚小生冒充李省长,为什么见到苏无名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诡事录9个故事,唐朝诡事录里有苏无名这个人吗,唐朝诡事录杨志刚苏无名

    首先,此时的楚小生,已经没有了出路,只有死路一条。你为什么这么说?为了苏无名,他杀了前任总督和他的情妇,后来又冒充总督,欺骗了政府。所以,当着苏无名的面,楚小生知道,愧疚在所难免,没有办法隐瞒。如果他不选择自杀,那么一旦调查下去,甚至会影响到他的女儿Cherry。为此,楚小生将樱桃托付给了苏无名,也

  • 《水浒传》中,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为什么没把吴用带身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晁盖打曾头市吴用为啥不去,晁盖和吴用派谁救宋江,水浒晁盖与吴用关系

    那时节的托塔天王,早已经窥知了智多星的背反心思,背地里想尽一切办法要搞他下台,怎么还可能带在身边呢?纵是不带,也已经随处都有他吴军师的影子和伎俩,如果放在身边,指不定闹出什么天大的变数呢。细一思量晁盖的话,其实真的很凄凉,也很无奈,透着无尽的伤感和悲惨——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就这么几个字,直接把晁天

  • 一心救大明于危难的张居正,为什么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明脊梁张居正的道路注定孤独,张居正之死大揭秘,大明宰相张居正

    当年范进考到四十七岁,方考中举人,一下子就喜欢疯了。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就是“金榜题名时”,你说报子来报,张居正高中举人,张家能不高兴吗?就在全家及亲邻都陷入无尽欢庆之时,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因醉酒过度而亡,尸体被人抬来,本来无限欢喜的张府,霎时间,一下子陷入一片哀嚎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张居正

  • 朱棣为何得到大明江山?这4位老师必不可少,包括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和朱元璋的一生,朱棣有朱元璋厉害吗,朱元璋的最后一次对朱棣的评价

    青龙出凤阳,勇父严教子:朱元璋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是他对子孙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开国之前,朱元璋就在物色教书先生,最终他选择了敦厚渊博的宋濂,宋濂其实主要教皇子们修身、齐家。而关于更高一层的学问: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朱元璋亲自来教。朱元璋从红巾军的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爬到高位,这里面有运气成

  • 古代5大清官,明朝占了2人,一人穷的吃烂菜叶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存官员资料的地方,明朝负责屯田的军官,明朝历任太监

    1.包拯,民间最为熟知的清官代表。小编曾经去过安徽合肥,在芜湖路两边的梧桐非常美丽,梧桐树的北侧,是大名鼎鼎的包公祠,而包公祠的后面,是种满莲藕的包河。当地人说包河里的藕是没有丝的,藕断丝不连。仔细了解才知道,由于包公大公无私,他故乡的人民,把无私谐音成了“无丝”,亦非常有趣。包拯是北宋名臣,官至开

  • 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眼见要输,却学起了耍赖,朱元璋看后: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徐达被朱元璋赐死真相,朱元璋与徐达吃饭,朱元璋杀徐达完整版

    曾经他和朱元璋一同下棋,眼看着自己要输了,便学起了泼猴使出了卖萌耍赖的技能,可谁知朱元璋看了非但不生气,竟然看了眼棋盘后还直呼应当重赏,真有这等趣事吗?图片:朱元璋剧照徐达是一个特别有才干的人,年纪轻轻就练就了一身本领,不论是破滁州、取和州还是定太平,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还从来不以自己的功劳自傲

  • 张士诚死后被挫骨扬灰?朱元璋一句话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凡能够混成一方土地的首领,那么他一定会有不同寻常之处。张士诚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领有很多原因,第一,他在造反初期有很多信得过的兄弟,相比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是幸运的。张士诚有三个兄弟,分别叫做士义、士德、士信。张士诚之所以能够在造反的前期这么顺顺利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有这些兄弟的毫无保留的帮助

  • 明朝废后胡善祥的遭遇让天下人同情,她因何被废?被废后又去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胡善祥图片,废后胡善祥最后下场,明朝的胡善祥有多厉害

    被废黜的皇后要么被贬为庶民,要么被降低位分,还有一些皇后被打入冷宫或自请剃发出家,不过,也有一些皇后被直接赐死,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让天下人颇为同情,她因何被废?被废以后又去了哪里呢?图片:被打入冷宫的女人剧照一、胡皇后与孙贵妃胡善祥是山东人,父亲胡荣并非高官,只是个小小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后,

  • 除了削藩,朱棣篡位另一要因:朱允炆太过娘娘腔,实在看不下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敢造反,朱允炆削藩为啥不先削朱棣,朱棣朱允炆之变

    出身贫苦中农的朱元璋太过谨慎,他深知大明江山得来的不易,为了保护子孙后代的权益,朱元璋不惜血洗开国功臣,并不惜大肆将儿子封赏各地为王,试图以“国土之内四海皆朱”的布局政策将权力牢牢握在朱家人手中。可惜朱元璋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不念旧情却太念亲情。摧残昔日部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杀人狂魔,却忘记了在权力

  • 朱高炽在位仅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却获得那么多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简介在位几年,朱高炽在位多久,朱高炽为啥在位10个月

    朱高炽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能够得到一致好评呢。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如此看好他,并不单指他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在他还没上位之前的事迹同样值得人们称赞。他是朱棣的第一个儿子,性格非常沉稳,向来少言寡语。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性格以及做事方式,早早就越过朱棣,把这个孙子定为世子。可是作为父亲的朱棣却完全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