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为何得到大明江山?这4位老师必不可少,包括朱元璋

朱棣为何得到大明江山?这4位老师必不可少,包括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752 更新时间:2023/12/12 1:05:54

青龙出凤阳,勇父严教子: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是他对子孙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开国之前,朱元璋就在物色教书先生,最终他选择了敦厚渊博的宋濂,宋濂其实主要教皇子们修身、齐家。而关于更高一层的学问: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朱元璋亲自来教。

朱元璋从红巾军的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爬到高位,这里面有运气成分,有姻亲相助,更多的是一种摸爬滚打,朱元璋若不是一代君王,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他指挥战阵的能力不输给徐达等人,所以他会经常给儿子们传授用兵管将的心得。在朱棣十几岁时,朱元璋曾经让十岁以上的皇子进行真刀真枪的带兵演习,一直到朱棣到燕京就藩,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这样的演习,朱棣的军事天赋也被父亲认可,所以他才会被派到北方的军事重镇。对于朱棣来说,他后来能够指挥战阵,运筹帷幄,哪怕是近距离的肉搏战,他都没有半点怵怕,这和朱元璋的亲身教育关系很大。

白虎征北疆,翁婿父子兵:徐达

早在朱棣17岁那年,徐达的长女嫁入王府,史书记载徐达的这位女儿非常贤德,被称为女中孔孟,徐达在明朝开国将领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这桩婚姻,即稳定了君臣关系,又能凸显对朱棣的重视。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批创业合伙人,在朱成就霸业的每一步里,都有徐的脚印,不夸张的说,徐达的才华,不输给汉初之韩信,唐初之李靖。然而徐达对于朱棣这个女婿,是怎样的看待呢?

抛开朱棣是皇子的身份来说,当时徐达北击蒙古的残余部落,都是从南京先到燕京,然后各路大军在燕京集结后继续北进,朱棣作为藩王,是徐达最为得利的助手和后勤保障。在徐达打败乃尔不花的时候,21岁的朱棣就曾生擒一位蒙古王爷,徐达的捷报上,对朱棣赞不绝口。徐达一生多次往返于南京和燕京之间,朱棣对徐达非常恭敬,徐达带兵打仗时,也时常口授亲传兵法,后来朱棣在白沟河打败李景隆,所用围攻之策,就是徐达教的。所以说,朱棣的军功章,有徐达的一部分。

朱雀绕古佛,兵诡第一家:姚广孝

若说朱元璋有刘伯温,那他的儿子也不弱,一个不认真念经的僧人,成为朱棣成功的关键。那年大明皇孙初登基,下令削藩,燕王犹豫不决,老僧愤怒,对天大喊:起兵乃天道,不可违矣!在接下来的4年中,姚广孝作为第一谋臣,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他每次的出场都一场关键。

他像一个架构师,把接下来的每一步全部想好,一场谋逆变成了正义的清君侧。朱棣本来打算固守燕京,大不了自立为王,姚广孝不同,他认为现在朝廷问题很多,若是偏安一隅,无异于丧失大好机会。于是朱棣开始了直捣黄龙的计划,用了4年时间,逆袭为“祖”。姚广孝对于朱棣来说,是个革命的导师,是个没打过仗的心理学家。

玄武幽慧极,仁兄先作古:朱标

在明朝历史上,朱标是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他仿佛是朱元璋呕心沥血培养的的“大号”,在大号被封之后,他爹迫不得已有申请了一个小号,由于时间太短,没办法升级,仓惶投入比赛。朱标神奇之处在于,他的父亲、儿子、弟弟三位皇帝对他的评价都非常正面。就连篡位成功的朱棣,也多次表示这位大哥:仁孝慈厚,是兄长的表率。

因为朱标实在太优秀,优秀到慧极必伤的地步。他虽然屡次顶撞父亲,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想过要换掉这个继承人,朱标经常以兄长的身份教育弟弟们,弟弟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反叛他。所以说,有人问,假若朱标顺利继位,燕王会不会谋反,不会,肯定不会。朱棣从小顽皮,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板子,朱标也不知道为他扛了多少次雷,当年朱棣去就藩,应天府的北门,兄弟二人长亭送别,兄友弟恭,一场长谈,两兄弟涕泪沾巾。多年来,朱标对弟弟们的照顾和教育,是朱棣难以忘怀。在朱棣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多次提到要兄弟和睦,避免阋墙之乱。

把朱标说成朱棣的老师,有些牵强,但是他对朱棣的整体影响,非常之大。朱元璋、徐达、姚广孝三人,对朱棣是一种教育和指引,朱标对于弟弟,是一种关怀,一种遥看你成长的关怀。亲爱的读者,你认为朱标若顺利继位,朱棣会兵变吗?

更多文章

  • 古代5大清官,明朝占了2人,一人穷的吃烂菜叶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存官员资料的地方,明朝负责屯田的军官,明朝历任太监

    1.包拯,民间最为熟知的清官代表。小编曾经去过安徽合肥,在芜湖路两边的梧桐非常美丽,梧桐树的北侧,是大名鼎鼎的包公祠,而包公祠的后面,是种满莲藕的包河。当地人说包河里的藕是没有丝的,藕断丝不连。仔细了解才知道,由于包公大公无私,他故乡的人民,把无私谐音成了“无丝”,亦非常有趣。包拯是北宋名臣,官至开

  • 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眼见要输,却学起了耍赖,朱元璋看后:重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徐达被朱元璋赐死真相,朱元璋与徐达吃饭,朱元璋杀徐达完整版

    曾经他和朱元璋一同下棋,眼看着自己要输了,便学起了泼猴使出了卖萌耍赖的技能,可谁知朱元璋看了非但不生气,竟然看了眼棋盘后还直呼应当重赏,真有这等趣事吗?图片:朱元璋剧照徐达是一个特别有才干的人,年纪轻轻就练就了一身本领,不论是破滁州、取和州还是定太平,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还从来不以自己的功劳自傲

  • 张士诚死后被挫骨扬灰?朱元璋一句话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凡能够混成一方土地的首领,那么他一定会有不同寻常之处。张士诚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领有很多原因,第一,他在造反初期有很多信得过的兄弟,相比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是幸运的。张士诚有三个兄弟,分别叫做士义、士德、士信。张士诚之所以能够在造反的前期这么顺顺利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有这些兄弟的毫无保留的帮助

  • 明朝废后胡善祥的遭遇让天下人同情,她因何被废?被废后又去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胡善祥图片,废后胡善祥最后下场,明朝的胡善祥有多厉害

    被废黜的皇后要么被贬为庶民,要么被降低位分,还有一些皇后被打入冷宫或自请剃发出家,不过,也有一些皇后被直接赐死,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让天下人颇为同情,她因何被废?被废以后又去了哪里呢?图片:被打入冷宫的女人剧照一、胡皇后与孙贵妃胡善祥是山东人,父亲胡荣并非高官,只是个小小锦衣卫,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后,

  • 除了削藩,朱棣篡位另一要因:朱允炆太过娘娘腔,实在看不下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不敢造反,朱允炆削藩为啥不先削朱棣,朱棣朱允炆之变

    出身贫苦中农的朱元璋太过谨慎,他深知大明江山得来的不易,为了保护子孙后代的权益,朱元璋不惜血洗开国功臣,并不惜大肆将儿子封赏各地为王,试图以“国土之内四海皆朱”的布局政策将权力牢牢握在朱家人手中。可惜朱元璋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不念旧情却太念亲情。摧残昔日部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杀人狂魔,却忘记了在权力

  • 朱高炽在位仅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却获得那么多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简介在位几年,朱高炽在位多久,朱高炽为啥在位10个月

    朱高炽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能够得到一致好评呢。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如此看好他,并不单指他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在他还没上位之前的事迹同样值得人们称赞。他是朱棣的第一个儿子,性格非常沉稳,向来少言寡语。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性格以及做事方式,早早就越过朱棣,把这个孙子定为世子。可是作为父亲的朱棣却完全不喜

  • 宋徽宗在金国究竟有多悲惨?生了14个孩子,后裔成为满清望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徽宗在金国的后人,金国宋徽宗结局,宋徽宗在金国最受宠的女人

    靖康之难,国之大殇,大宋皇帝在上阵父子兵的号召下一同沦为战俘,自此北宋灭亡。小时候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时,总会有些疑惑,那就是徽钦二宗虽被押解北上金国,可赵氏家族马上又搬出了赵构作为代理人,那么为什么要从此分割为北宋和南宋呢?对于很多人这个问题可能都缠绕心中多年,要想获得这个答案,那么就必须了解金军在北

  • 朱元璋女儿出生不久即夭折,高手当场写下一首诗,把朱元璋乐坏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哥哥刺杀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的孙子怕朱元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朱元璋则是被浓妆艳抹过的贵妇,数百年来史学家的多层妆底,已经把他的真实样貌拾掇得越来越模糊。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史书讲他勤政诫勉、严以律己,可开国功臣大清洗运动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民间更以阴险狡诈、喜怒无常、心狠手辣等成语形容他。或许是由于农民天子的本质局限性,朱元璋

  • 李自成和满清一个安葬崇祯,一个给他修皇陵,他们这么做是何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自成与崇祯互毁对方祖坟,李自成与崇祯关系,李自成把崇祯埋进皇陵

    李自成好不容易抢到了崇祯帝的地盘,却发现国库里面一毛钱都没有,心里的十分愤怒,不过尽管如此,李自成还是没有虐待崇祯帝的尸体,尽量给他体面的葬礼。清朝入关以后,更是对崇祯帝的坟墓进行不断补修,一般来说,朝代更新后旧朝皇帝就成为最忌讳的话题,但李自成和清朝皇帝,都表现出对崇祯帝非常尊敬的样子,他们这么做

  • 同样都是开明的君主,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谁的治国才能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揭秘赵匡胤与赵光义,历史上的赵光义比赵匡胤有能力吗,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的事件

    就治国才能来说,兄弟相比,赵匡胤更突出一些,更优秀一些,是大宋王朝体制的建立者,奠基人,并基本完善了有宋一朝的治世格局,是开国之君。也可称有道明君。而且,赵匡胤本是一介武人,惯于马上厮杀,攻无不取战无不克,追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是一名能征惯战、所向披靡的勇将,可以说勇冠三军,立下不世之功。但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