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出凤阳,勇父严教子: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是他对子孙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开国之前,朱元璋就在物色教书先生,最终他选择了敦厚渊博的宋濂,宋濂其实主要教皇子们修身、齐家。而关于更高一层的学问: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朱元璋亲自来教。
朱元璋从红巾军的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爬到高位,这里面有运气成分,有姻亲相助,更多的是一种摸爬滚打,朱元璋若不是一代君王,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他指挥战阵的能力不输给徐达等人,所以他会经常给儿子们传授用兵管将的心得。在朱棣十几岁时,朱元璋曾经让十岁以上的皇子进行真刀真枪的带兵演习,一直到朱棣到燕京就藩,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这样的演习,朱棣的军事天赋也被父亲认可,所以他才会被派到北方的军事重镇。对于朱棣来说,他后来能够指挥战阵,运筹帷幄,哪怕是近距离的肉搏战,他都没有半点怵怕,这和朱元璋的亲身教育关系很大。
白虎征北疆,翁婿父子兵:徐达
早在朱棣17岁那年,徐达的长女嫁入王府,史书记载徐达的这位女儿非常贤德,被称为女中孔孟,徐达在明朝开国将领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这桩婚姻,即稳定了君臣关系,又能凸显对朱棣的重视。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批创业合伙人,在朱成就霸业的每一步里,都有徐的脚印,不夸张的说,徐达的才华,不输给汉初之韩信,唐初之李靖。然而徐达对于朱棣这个女婿,是怎样的看待呢?
抛开朱棣是皇子的身份来说,当时徐达北击蒙古的残余部落,都是从南京先到燕京,然后各路大军在燕京集结后继续北进,朱棣作为藩王,是徐达最为得利的助手和后勤保障。在徐达打败乃尔不花的时候,21岁的朱棣就曾生擒一位蒙古王爷,徐达的捷报上,对朱棣赞不绝口。徐达一生多次往返于南京和燕京之间,朱棣对徐达非常恭敬,徐达带兵打仗时,也时常口授亲传兵法,后来朱棣在白沟河打败李景隆,所用围攻之策,就是徐达教的。所以说,朱棣的军功章,有徐达的一部分。
朱雀绕古佛,兵诡第一家:姚广孝
若说朱元璋有刘伯温,那他的儿子也不弱,一个不认真念经的僧人,成为朱棣成功的关键。那年大明皇孙初登基,下令削藩,燕王犹豫不决,老僧愤怒,对天大喊:起兵乃天道,不可违矣!在接下来的4年中,姚广孝作为第一谋臣,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他每次的出场都一场关键。
他像一个架构师,把接下来的每一步全部想好,一场谋逆变成了正义的清君侧。朱棣本来打算固守燕京,大不了自立为王,姚广孝不同,他认为现在朝廷问题很多,若是偏安一隅,无异于丧失大好机会。于是朱棣开始了直捣黄龙的计划,用了4年时间,逆袭为“祖”。姚广孝对于朱棣来说,是个革命的导师,是个没打过仗的心理学家。
玄武幽慧极,仁兄先作古:朱标
在明朝历史上,朱标是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他仿佛是朱元璋呕心沥血培养的的“大号”,在大号被封之后,他爹迫不得已有申请了一个小号,由于时间太短,没办法升级,仓惶投入比赛。朱标神奇之处在于,他的父亲、儿子、弟弟三位皇帝对他的评价都非常正面。就连篡位成功的朱棣,也多次表示这位大哥:仁孝慈厚,是兄长的表率。
因为朱标实在太优秀,优秀到慧极必伤的地步。他虽然屡次顶撞父亲,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想过要换掉这个继承人,朱标经常以兄长的身份教育弟弟们,弟弟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反叛他。所以说,有人问,假若朱标顺利继位,燕王会不会谋反,不会,肯定不会。朱棣从小顽皮,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板子,朱标也不知道为他扛了多少次雷,当年朱棣去就藩,应天府的北门,兄弟二人长亭送别,兄友弟恭,一场长谈,两兄弟涕泪沾巾。多年来,朱标对弟弟们的照顾和教育,是朱棣难以忘怀。在朱棣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多次提到要兄弟和睦,避免阋墙之乱。
把朱标说成朱棣的老师,有些牵强,但是他对朱棣的整体影响,非常之大。朱元璋、徐达、姚广孝三人,对朱棣是一种教育和指引,朱标对于弟弟,是一种关怀,一种遥看你成长的关怀。亲爱的读者,你认为朱标若顺利继位,朱棣会兵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