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上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因为建文帝主张削藩,朱棣被逼无奈,于是号召众人以“清君侧”为旗号,举兵“靖难”。起兵当然需要个仪式,何况在当众讲话的是燕王朱棣,就在燕王侃侃而谈的时候,天气突变,大风诡异地刮了起来,有两片屋瓦从屋顶刮了下来,摔了个粉碎。
《明史》云:
“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
这突发情况让场面几位尴尬,朱棣吓得目瞪口呆,演讲也暂停了,就是燕王也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他以为是上天对他不满,才下落瓦片来警告他。此时黑衣僧人道衍站了出来,对众人说: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意思就是,这是祥瑞的征兆,预示这飞龙将要上天,必将有风雨相伴。这些东西糊弄下朱棣手下大兵还是绰绰有余的,朱棣听到此言也松了一口气,继续他的誓师演讲。道衍和尚乃人才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实在是朱棣不可多得的膀臂。
不过后来证明道衍还是正确的,老天真的在帮朱棣。在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率领60万大军,倾巢出动,朱棣带领20万军兵迎敌,这是朱棣的全部人马了。由于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的惨败,让其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于是他找来了帮手,这就是平安、郭英、瞿能等将领。
平安早年就跟随着朱棣,对其用兵手段非常了解,好在平安不是南军主帅,否则后果无法预料。首先平安和瞿能父子对北军发动猛攻,北军顽强抵抗,仍是损失惨重。次日朱棣再次领兵对阵,平安和李景隆配合默契,从两个方向攻击北军,朱棣被搞得手忙脚乱,只能硬着头皮硬抗。
双方的战争进入白热化,士兵们都杀红了眼睛,此时瞿能看到了北军的弱点,重新组织士兵发动进攻,这回朱棣有些绝望了。但朱棣不愧是战场厮杀的老手,面对危局继续坚持,绝不妥协,刀刃都被砍坏,坐骑换了三匹。就在万分紧急之时,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青天白日,突然刮起一阵邪风,不偏不倚刮向了李景隆的帅旗。
帅旗应声而断,我们现在想来,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帅旗断了,再换个旗杆就是了。可是当时的士兵可不这么想,帅旗被刮倒,预示着己方出现变故,老天都不保佑南军了,于是军兵更无心作战,南军开始溃退。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朱棣趁此机会发动反攻,并且放起大火,数万南军士兵被杀。朱棣借此战役声威大震,经过的各州府县相继归顺燕王。如果不是那阵邪风出现,北军必败无疑。而事实就是那么巧合,可见运气对战争的重要性有多大。
所谓“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也有那么点道理,如果没有上天对朱棣的那一点点眷顾,想来靖难成功也只是痴人说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