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好歹也饱读兵书,为什么这么好骗,45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

赵括好歹也饱读兵书,为什么这么好骗,45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83 更新时间:2023/12/23 3:46:21

[var1]

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长平之战的源头是由于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地区,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关秦国什么事呢?

从明面上看,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的确跟秦国没有什么关系。

但从实际上看,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明显就是跟秦国过不去,因为秦国为了上党已经耗费了三年的时间。

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就已经展开针对上党的战略计划,一步一步往野王逼近。

因为一旦拿下野王,韩国的政治中心,也就是都城新郑将会与上党完全隔绝。

到时候上党就只剩下了两条可以走:

第一条路、投降秦国;

第二条路、抵抗到底,但秦国不怕抵抗,韩国是山东六国里最弱的一个国,而且是一直弱,几乎没有强过。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公元前262年,秦国如愿以偿攻占野王。

就在秦国皆大欢喜之际,有一则消息传到秦国,那就是上党郡守冯亭要将上党献给赵国,而赵孝成王同意了这个请求。

努力三年,即将要完成的目标突然间被人毫不费力的抢走,别说是秦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接受不了这种结果。

因此,秦国发出六十万大军前往长平,赵国也不甘落后,发出四十五万大军前往长平,与秦国对峙,长平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var1]

有的人或许认为,只要赵国不接受韩国的上党地区,那么秦、赵之间就不可能爆发长平之战,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无论赵国接不接受韩国的上党地区,秦、赵之间必有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既然如此,早打晚打又有什么错?

再者说了,上党地区并不是全部都归韩国占有,韩国占有的是南上党,还有北上党,而北上党的占领者就是赵国。

如果说赵国将南上党拱手让给秦国,难道秦国就会停下进攻的脚步吗?肯定不会,到时候一定会进攻北上党。

而北上党一旦被秦国拿下,赵国就必须得要迁都。

因为秦国可以通过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滏口陉直接兵临邯郸城下,唯一的屏障只有邯郸的城墙。

赵孝成王接收上党的这个决定并没有错,但是在这之后的售后问题却非常不理想。

[var1]

如何完美的接收上党?

赵国接收上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赏赐。它先是要封上党的冯亭为万户侯,但是冯亭却不答应。

因为在冯亭看来,他守不住上党就已经够丢人的,还因此得到利益,那还有什么脸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其次,奖励上党的百姓每人三级爵位,钱六金。赵国的安抚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上党的百姓个个欢呼雀跃。

“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史记·赵世家》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认为赵国被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军里面,有一部分是上党的百姓。

因为上党的百姓得了赵国的好处,觉得赵国是个好国,决定跟着赵国干。

再加上白起在长平之战过后说过,上党的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的百姓,证明了这种说法有存在的可能。

“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国的安抚工作充分体现出了赵国高层的目光短浅,赵国最希望的是什么?是平安无事的吞并上党。

但他的安抚工作能够起到平安无事的吞并上党吗?不可能。

因为接受他好处的都是上党的百姓,而不是其他的国家。

[var1]

如果赵国将利益输送到魏、燕、齐、楚、韩五国,与这五个国家达成共同抗秦的联盟,那么到时候秦国敢出兵吗?肯定不敢。

就算不能够将五个国家同时拉下水,拉两个三个下水也基本上能够起到抑制的作用。

但是赵国却没有那么做,偏偏要头铁,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去抵抗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

不过,从当时赵国高层平原君说的话可以看出,想要让赵国给其它国家送钱送地,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赵国就是占便宜的心理。

平原君说了什么呢?

他说:“就算赵国出一百万的大军,打一年也未必会得到一座城池,现如今上党的十七座城池白白送上门来,不要白不要。”

话都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没有什么是可能的。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记·赵世家》

赵括是轻敌,但事实上,他却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赵国、秦国双方陈列百万的大军在长平,赵国四十五万,秦国六十万,秦国的主帅是王齡,赵国的主帅是廉颇

四十万以上的大军,无论是对于秦国来说,还是赵国来说,一旦战败,国家的命运以及历史走向都会发生改变。

因此,双方都不敢冒险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都是小规模的试探。不过,攻的都是秦国,防守的都是赵国。

到后来,廉颇干脆沿着战线修建起一条简陋版的长城。

[var1]

秦国、赵国那四十万以上的大军并不是不吃不喝,而是每天都要吃,每天都要喝,消耗的粮食,每一天都是天文数住,秦国撑得住,赵国撑不住。

因为秦国的粮食损耗与赵国相差无几。

长平就在邯郸的家门口,而咸阳距离长平“十万八千里”,为什么秦国的粮食消耗与赵国相差无几呢?

要知道,秦国的国都咸阳的确离长平不是一般的远,但秦国早在与赵国长平决战之前,就已经攻克了后方的所有地区,大部分的粮食都来自河内、河东。

就算从咸阳运送粮食,也不能够靠陆地运输的方式来计算,而是用漕运的方式来计算。

秦国可以将粮食从渭河运到河东、河内,再转到长平。

而反观赵国,虽然长平距离邯郸较近,但是中间却隔着个太行山,水运行不通,陆运还得要翻山越岭,再近又有什么用。

再加上赵国的国力原本就不如秦国,仅过了两年的时间,赵国就坚持不住了,分别做出了两手方案:

第一手方案、向齐国求援;

第二手方案、向秦国求和。

这两手方案足以体现出赵孝成王的幼稚政治水平。

[var1]

这个时候,秦国的统治者是秦昭襄王,而秦昭襄王使用的国策是“远交近攻攻”,也就是结交远的国家,攻打近的国家。

而齐国就是距离秦国最远的国家之一,还有另一个是燕国。

齐国与秦国关系良好,而与赵国是仇家。

当年五国伐齐导致齐国的国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够重回当年的霸主地位。

对于这五个国家,齐国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其中就有赵国,而赵国从未想过与齐国修补关系。要想让齐国帮助赵国,那无异痴人说梦。

为什么赵国偏偏挑一个与自己有仇的国家,而不挑其他的国家呢?不是他想这样做,而是他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因为其他国家与秦国的国土相连,想救赵国,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秦国的进攻。因此,对于赵国求援一事一致拒绝。

求援失败,那就只能求和。秦国有可能与赵国谈和吗?不可能。

秦昭襄王统治秦国已经有了四十五年的时间,而赵孝成王年纪也才二十多岁,论政治水平,他完全不是秦昭襄王的对手。

秦国为了上党,已经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的粮食以及精力,如果就此打住,那该找谁赔?找赵国赔,叫赵国将上党地区让出来?可能吗?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就只有一条路,战到底。反正秦国要兼并六国,与赵国迟早有一场大战,倒不如将这一场大战的时间提前。

因此,赵国的使者一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就邀请列国的使者来参加宴会。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秦昭襄王想要列国明白,秦国与赵国之间有谈和的可能,如果有人敢插手的话,到时候就别怪我秋后算账。

[var1]

赵孝成王亲自将自己的路走死,又不舍得上党地区,但赵国的国力又有限。

那就只能将一昧坚守的廉颇换掉,换一位进攻的将领前去替代廉颇,而这位将领就是赵括。

赵括身为“阙与之战”大败秦国数十万大军的赵奢之子,再加上他经常纸上谈兵,连赵奢都谈不过他,导致赵孝成王认为他是个天才,叫他去替代廉颇。

其实赵孝成王叫赵括去替代廉颇,还有另一层原因,这一层原因就是赵孝成王的年龄与赵括的年龄相仿,都是二十几岁,同龄人肯定对同龄人更有好感。

赵括为什么能够上任?因为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期望的是什么,进攻。

如果赵括也像廉颇一样,一昧的坚守,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也会落得个像廉颇那样的下场。

而赵括这样的功臣子弟,一般都想证明自己不弱于父亲。因此,赵孝成王的想法与他的想法结合在了一起,那就是进攻。

虽然要进攻,但赵括毕竟是出自于军人之家,不可能没有任何前兆就进攻,而这个前兆就是白起扔出来的一支小部队。

这支小部队故意败在赵国的手上,让赵括误以为秦军不堪一击,发动全军进攻。而这一进攻,就中了白起的诡计。

白起为什么能够以六十万人包围四十五万人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的原因。

[var1]

长平地区多山,而修建长城的并不止赵国一方,秦国也修建了长城。

赵括一出兵,他的后面是长城,前面也是长城,而白起正是利用这一点,趁着赵括出兵,攻占了赵国的长城,断绝赵括的后路。

由于赵括第一次作战,对于战场的把控不熟练,四十五万大军就一排一排的在大山里行走,头尾不能相顾,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白起轻而易举的就将赵国的辎重与大军分裂,导致大军失去粮食来源。

长平至此已成定局。

赵括明显有轻敌的嫌疑,让他轻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秦军的主帅依旧就是王齢。

不知道就在他到达前线的那一刻,秦军也将主帅从王齡换成了白起,但是信息却是保密的。

因为秦国明白,白起到达前线的消息一旦泄露,赵国一定会产生恐惧心理,对于白起这个人屠兼战神赵括也一定会产生恐惧心理。

而一但产生恐惧心理,长平之战就没那么容易打响,到时候不安定因素就会变多,这种局面是秦国不想看到的。

因此秦国一定不能让这种局面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秦昭襄王特地下了一道命令,但凡敢泄露白起到前线者,杀无赦。

赵括因为长平之战被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但事实上,别说是赵括,任何一个第一次打仗的将领碰到白起这种将军,要想胜利,几乎没有任的可能,相当于青铜打王者。

况且赵括虽然败了,但是也让秦国元气大伤,整整二十五万的秦军战死沙场,虽然是用四十五万大军换的,但总体而言,毕竟面对的是秦国,也不算亏。

更多文章

  • 被秦灭国后,曾经高高在上的六国君主下场如何,结局令人不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六国中最惨的国家,王立群读史记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动画

    [var1]第一个被灭的是韩国,韩国最后一个国王是韩王安。韩王安继位氏韩国已经危若累卵,出于灭亡的边缘,再加上他对形势的错判,导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最后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然公元前226年,韩国贵族发动判断,秦国在平定

  • 六国人才远比秦多,为何最终是秦统一六国?难道人才越多越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统一六国解说,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公主的下场

    [var1][var1]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其实,去秦国的知识分子也是比较少的。去得少,秦国还不怎么欢迎,还发生过秦始皇要把这些知识分子全部撵走的情况。那么,去秦国的人才少于六国,为什么反而最终秦国灭了其他六国呢?难道说,人才对国家的强盛是有害的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战国时期的人才情况大致

  • 白起如果不被赐死,秦国是否能提前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起被赐死秦王后悔吗,白起死后秦国是怎样统一的,白起赐死对秦国的影响

    白起这一辈子,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为秦国开疆扩土上。由于他的存在,大大加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var1]当时的楚国作为第二大强国,是谁将它打到迁都的,将它的宗庙毁掉的呢?是白起。无论是韩国,还是魏国,单拿哪一个出来都不会与秦国有一战之力,但要是两个结合在一起,倒是有一战之力。然而这一战之

  • 春申君养着数千门客,权势很大,为何头颅会被人割下扔在街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申君后人分支,春申君为何被杀,史记春申君死因可靠吗

    [var1]历史上,春申君黄歇是个很神秘的人物,他四十二岁之前的记载在史书上几乎没有,有人说他是楚国贵族,有人说他出身寒微,没有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才学非常了得,尤其擅长外交工作,因此得到了楚顷襄王的赏识。黄歇曾作为使者出使秦国,靠辩才阻止了秦国攻打楚国的计划,但他也被秦国给扣留了,期间他极力

  • 秦王给吕不韦写了封信,吕不韦看后自尽,短短30个字,字字诛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不韦之死秦王大怒,秦王最后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什么信,秦王为什么逼死吕不韦

    [var1]其实,秦始皇并没有在信中让吕不韦自杀,并不是他不想杀吕不韦,而是现在还不能杀。但是,作为君主,秦始皇还是有能力来恶心吕不韦的,而吕不韦轻易就选择了自尽,正是他的聪明之处,他不得不死,只是舍己存家。因为廖毐意图谋反的事情严重影响到了吕不韦,随后吕不韦就被撤除职务,并被赶出咸阳,回到河南封地

  • 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五件绝世珍宝,越王勾践剑仅排倒数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勾践的剑,越王勾践剑,馆藏越王勾践剑图片

    [var1]但号称“中国五大绝世珍宝”的五件瑰宝尚在国内,分别是:和氏璧,曾侯乙编钟,法门寺佛指骨舍利,越王勾践剑,金缕玉衣。让我们分别来了解这五大绝世珍宝。第一件:和氏璧[var1]一说到和氏璧大家就联想到“完璧归赵”这个历史典故。据记载,这和氏璧完美无瑕、冰清玉洁。这一统天下的秦王为夺得这块宝玉

  •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樊于期献自己的人头助荆轲刺秦,樊于期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樊于期性格特点

    秦国败逃将军樊於期[var1]樊於期是秦国败逃的将军,说白了秦国还没有打了败仗逃跑过的将军呢,可以说樊於期就是败逃的第一人。对于这样的将军,嬴政当然恨死他了。关键樊於期还到了秦国的敌国,也就是燕国当将军。因为樊於期和燕国太子丹关系比较好。所以,他投靠燕国之后,就被太子丹拜为了大将军,开始为燕国效力了

  • 嬴荡攻克宜阳,打下秦军东征六国的基础,为何却成为历史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宜阳之战,秦军宜阳之战视频,秦军攻打宜阳

    [var1]嬴荡的一生,可以用雄心壮志来概括,秦朝在嬴荡的手中,兵强马壮,人民富强,更是一举打下了宜阳,有了进攻中原的资格,打开秦军东征六国的大门。秦朝能够一统天下,与嬴荡打下的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嬴荡不仅治国有方,而且外交才能出众。[var1]秦武王赢荡把齐国讨厌的张仪送给魏国,挑拨齐魏两国的关系,

  • 唐朝祭拜的三国名将只有8人,吴国4人,魏国和蜀国皆为2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真正的三国名将,正史中很厉害的三国名将,唐朝三国名将一览表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不平凡的时代,曹操、刘备、孙权先后崛起,割地称雄,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了解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成功少不了麾下大将的帮助,这些大将即使过了几百上千年,他们的故事依旧被我们传颂。在唐朝时,有六十四位名将依旧被祭祀,但三国中的名将却只有八名。[var1] 蜀国关羽 关羽因为战乱逃

  • 同是灭国,为何齐灭宋招致五国伐齐,而秦灭韩却没有五国伐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灭韩过程,秦灭韩之战有多厉害,秦灭韩为什么不联合抗秦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田地趁宋国内乱举兵攻灭宋国,但此举招致其他诸侯的嫉恨,赵、魏、韩、燕、秦五国约定共同伐齐。反观秦国灭六国之战,在韩国率先被灭后,其余五国却无动于衷,根本不敢组织联军攻伐秦国。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灭国,为何齐灭宋和秦灭韩的结果不同呢?[var1]首先分析一下齐灭宋招致五国伐齐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