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外交纵横家哪些语言艺术?严谨缜密逻辑,精准攻心策略

战国七雄,外交纵横家哪些语言艺术?严谨缜密逻辑,精准攻心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86 更新时间:2023/12/15 17:36:16

战国七雄,合纵连横,逐鹿中原,其邦交过程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娴于辞令,工于心计的外交纵横家来完成的,他们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能敌百万雄兵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战国时期掀起一次次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画面。那么,这些外交纵横家家都有哪些外交语言艺术呢?笔者通过详实的史实资料,总结出有以下几点:精心雕琢的辞令,灵活变通的修辞,严禁

[var1]

1.精心雕琢的辞令

在错综复杂的外交较量中,外交纵横家用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国家陷入危难之中,因此这使臣不得不对所用的辞令进行精雕细琢。

《战国策·魏策》记载秦王与安陵使臣唐雎的对话,秦王曰“寡人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何也?秦灭一韩亡魏,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威慑,唐雎对曰“否,非若者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以委婉的外交辞令回复了秦王,既没有得罪秦国使国家陷于危难之境,又维护了安陵君的尊严。

外交辞令需要斟字酌句,如果对方盛气凌人,就要抓住要害进行还击,当秦王危言恫吓唐雎“你知道天子之怒吗,天子发怒,血流千里,伏尸百万,”这时候,唐雎也一改前面的委婉说辞,针锋相对地回复到“大王知道布衣之怒吗,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虽然伏尸二人,但能让天下人戴孝,现在布衣就发怒了”,说着说着,唐雎就要拔剑而起,秦王听了脸色大变,态度立马软化;在这里唐雎用犀利的言辞对秦王起到了极大威慑作用。

[var1]

2.灵活变通的修辞

这些外交纵横家在进行语言艺术战争中,将语言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在阐述自己的主张或者劝说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有比喻、引用、拟人、排比、夸张等等手法把要说的事表达得非常透彻有力,非常生动。

《战国策·魏策》记载,孙臣用“抱薪救火”的比喻劝说魏王,形象地指出了秦国的贪婪,以地事秦,无异于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但大王之地是有数的,但秦国之求是无穷尽的。苏秦劝说魏襄王和赵国合纵时,就曾应用《周书》中,“毫毛不拔,将成斧柯”的诗句,警示魏襄王当机立断,否则必有大患。

当赵国准备进攻燕国时,纵横家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拟人故事劝说赵惠王,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打持久战耗费内力,只能是强秦得利;苏代用委婉、生动的拟人典故将自己观点表达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庄辛劝说楚襄王要勤于政事,发展国力警惕秦国时,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辞,以蜻岭之死,将黄雀、黄鸽、蔡圣侯之死,语意层层递进,言语气势凌厉,一句惊醒楚襄王,最后庄辛之言被采纳。

苏秦在劝说齐宣王进行合纵时,用了大量夸张修辞手法,连用几个排比句将齐国的军事历史、繁华商业、地理优势等进行夸大描绘,形象地展示了齐国强大国力,让畏惧秦国的齐宣王增强了信心,最终决定与赵国合纵抗衡秦国。

[var1]

3.严谨缜密的逻辑

外交纵横家辞令不仅委婉得体,蕴含丰富的哲理,还要必须做到经得起归纳推理。《战国策·魏策》记载,有人上书奏秦王不要攻打魏国,将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喻成蛇身的中身一样,当蛇的腹部受到攻击时,首尾都会来相救,当魏国受到秦国攻击时,其毗邻国家都会群起而救之,而此时山东的齐国、楚国、赵国力量都很强大,现在不是攻打魏国的有利时机。秦王看后,立即明白其中的道理,严禁缜密的逻辑推理到达了劝说的目的。

此外,苏代游说赵惠王用“鹬蚌相争”的典故不要攻打燕国,否则两败俱伤,秦国渔翁得利;季梁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劝阻魏国伐赵,都取得了劝说的成功。

4.精准的攻心策略

外交语言中无论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无论采取什么劝说形式,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劝说能够打动对方之心,因此外交纵横家能够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把握对方心理。

韩非子》记载“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只有把握对方心理,才能打开对方心理防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这些外交纵横家如何打动对方之心呢?笔者认为无非就是以下三点,动之以情打“人情牌”,诱之以利打“利益牌”,示之以害打“成本牌”。

[var1]

动之以情,赵国平原君在赵国处于危亡之际,以兄弟之情、姐弟之情打动魏公子无忌,在真情的感人下,才上演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迹,挽救赵国。

诱之以利,天下熙熙皆为礼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战争都是由逐利性的,在劝说对方中,了解其所需,适时抛出诱饵,就不怕对方不上钩。燕国乐毅率五国之师攻破齐国后,要征伐楚国,楚国大司马昭阳劝楚王说,韩国地处于楚国北部,五国之师伐楚必须经过韩国,而韩王胆小怕事,又贪小便宜,昭阳抓住了韩王“好利而恶难”的心理,以利相诱,以威相逼,对症下药,果然药到病除,为楚国解除了五国合纵攻伐的燃眉之急。

[var1]

示之以害,除了诱之以利外,示之以害也是有效的攻心策略,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外交纵横家深谙其道,在进行外交活动中,往往都用到“示之以害”的策略。

例如,齐国和楚国交战,小国宋国在齐国的恐吓下答应援助齐国,这时候楚国就派人劝说宋王“如果齐国战胜楚国,下一步就是兼并宋国;如果齐国不胜,那么楚国也将报复宋国”,楚国指出,不管秦楚战争谁胜谁负,对于宋国都没有好处,经过一番言辞劝说后,让宋王更加坚定了中立立场。

[var1]

再如,当秦国要攻打西周时,周最劝谏秦王不要攻打西周,并罗列出了诸多弊端,如果攻打西周,势必会造成天下都孤立秦国,这对于日后,秦要统一天下是没有好处的,秦王听了自然会三思而后行。

我们回过头来纵观历史,每逢大乱世,总会有一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诸侯国、各军阀、各藩王等势力中,通过他们的“舌战”闪现出人类战争史上智慧的光芒,这些人擅长外交斡旋,内政方略有专攻,对人性透彻的理解,对局势精确掌握,对时机敏锐把握,使得他们甚至能够通过说服君王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

更多文章

  • 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应该是谁?孔子的弟子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孔子最著名的10个弟子,孔子弟子对孔子评价,孔子杰出的弟子有谁

    前几天去了地方上一个颇有点名气的孔庙里游览,看到在大殿里摆着5座塑像,正中是孔子,左边是颜子(子渊)和子思,右边是曾子(子舆)和孟子,大概也可以叫“五贤祠”了。“亚圣”孟子、孔子孙子子思(他也是孟子老师)倒还罢了,其地位不可摇撼;可孔子的七十二大门徒里,放了两位(子渊、子舆)而竟没有子贡,很让我为他

  • 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屈原电视剧跳河配乐,屈原跳河的故事英语版

    没过多久,屈原打退秦军的消息传到了楚怀王耳朵里,楚怀王对这个果敢勇猛,机智过人的少年赞赏有加,随即将他提拔为鄂渚县丞,两年后又升任左徒一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博闻强识,文采斐然,为人刚正不阿,深得

  •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何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舞阳把荆轲埋了,荆轲被斩后秦舞阳的下场,荆轲刺秦王荆轲的副手

    然而,让赵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场欢迎仪式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荆轲刺秦王,这段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后期的悲壮历史,曾通过很多形式为世人熟知。其实,这本是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对立,与荆轲这个局外人并无关系。荆轲本是卫国人,只是几经辗转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看中,请进了燕王宫。那么,本可以置身之外的荆轲

  •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仪为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宋留根妻子张仪,张仪墓

    他的一张利嘴能退百万雄师,他的三寸之舌能搅动天下风云,他游走于列国之间,出将入相,他也是少有得到善终的纵横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相互称王。韩、赵、燕三国也紧随其后,各自称王。一时间,天下风云骤变,分裂与兼并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相继上演。为了称霸天下,各国君王求贤若渴。不久之后,鬼

  • 赵括好歹也饱读兵书,为什么这么好骗,45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有多厉害,纸上谈兵赵括真实情况,赵括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var1]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长平之战的源头是由于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地区,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关秦国什么事呢?从明面上看,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的确跟秦国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实际上看,赵国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明显就是跟秦国过不去,因为秦国为了上党已经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就已

  • 被秦灭国后,曾经高高在上的六国君主下场如何,结局令人不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六国中最惨的国家,王立群读史记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动画

    [var1]第一个被灭的是韩国,韩国最后一个国王是韩王安。韩王安继位氏韩国已经危若累卵,出于灭亡的边缘,再加上他对形势的错判,导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攻打韩国,一路势如破竹,最后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然公元前226年,韩国贵族发动判断,秦国在平定

  • 六国人才远比秦多,为何最终是秦统一六国?难道人才越多越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统一六国解说,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公主的下场

    [var1][var1]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其实,去秦国的知识分子也是比较少的。去得少,秦国还不怎么欢迎,还发生过秦始皇要把这些知识分子全部撵走的情况。那么,去秦国的人才少于六国,为什么反而最终秦国灭了其他六国呢?难道说,人才对国家的强盛是有害的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战国时期的人才情况大致

  • 白起如果不被赐死,秦国是否能提前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起被赐死秦王后悔吗,白起死后秦国是怎样统一的,白起赐死对秦国的影响

    白起这一辈子,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为秦国开疆扩土上。由于他的存在,大大加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var1]当时的楚国作为第二大强国,是谁将它打到迁都的,将它的宗庙毁掉的呢?是白起。无论是韩国,还是魏国,单拿哪一个出来都不会与秦国有一战之力,但要是两个结合在一起,倒是有一战之力。然而这一战之

  • 春申君养着数千门客,权势很大,为何头颅会被人割下扔在街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申君后人分支,春申君为何被杀,史记春申君死因可靠吗

    [var1]历史上,春申君黄歇是个很神秘的人物,他四十二岁之前的记载在史书上几乎没有,有人说他是楚国贵族,有人说他出身寒微,没有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才学非常了得,尤其擅长外交工作,因此得到了楚顷襄王的赏识。黄歇曾作为使者出使秦国,靠辩才阻止了秦国攻打楚国的计划,但他也被秦国给扣留了,期间他极力

  • 秦王给吕不韦写了封信,吕不韦看后自尽,短短30个字,字字诛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不韦之死秦王大怒,秦王最后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什么信,秦王为什么逼死吕不韦

    [var1]其实,秦始皇并没有在信中让吕不韦自杀,并不是他不想杀吕不韦,而是现在还不能杀。但是,作为君主,秦始皇还是有能力来恶心吕不韦的,而吕不韦轻易就选择了自尽,正是他的聪明之处,他不得不死,只是舍己存家。因为廖毐意图谋反的事情严重影响到了吕不韦,随后吕不韦就被撤除职务,并被赶出咸阳,回到河南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