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历史教科书里的说法,隋末天下大乱的开头是瓦岗寨起义,而瓦岗寨起义的原因是因为杨广三征高句(gou)丽,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在翟让的领导下聚众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广大底层百姓反抗隋朝暴政,拉开了隋末天下大乱的序幕。但是,大家只知道杨广三征高句丽,大多数人却连高句丽都不知道,历史教科书也没有讲高句丽当时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何等地步。
高句丽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亚古国,最强盛时其疆域包含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而当时中原由于刚经历过南北朝时期,在东北的统治极为薄弱,要想恢复汉时在东北的地位,势必要削弱高句丽的力量,这也是征讨高句丽的原因。只不过由于杨广玩脱了上头了,导致短期内一而再再而三的征讨高句丽,结果造成天下大乱。后来唐朝建立后,在此前杨广已经把高句丽打残的情况下,经过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两代努力,才终于灭掉高句丽,可见高句丽的潜力,如果再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征讨高句丽单纯是为夸耀武功,难道李世民也跟杨广一样是昏君?高句丽是统治中心位于朝鲜境内的疆域面积最大的政权,所以一直被喜欢乱认祖宗的朝鲜人认作祖先,可想而知,如果高句丽再晚点被灭,棒子岂不是又得YY到天上去了。
而历史教科书里关于杨广的另一大“罪状”,就是所谓的修运河了。教科书里还别出心裁的编了“杨花”的故事,指出杨广修运河是为了南下扬州赏花方便,纯粹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可杨广贵为皇帝,难道从陆路去扬州难道还会吃苦?船在运河航行主要靠纤夫拉动,速度也并不比陆路快多少,可见这故事的荒唐。实际上从东汉末以来,关中地区由于人口滋生,土地贫瘠,产出已经完全满足不了关中人民的需求,而当时的涿郡是隋朝北方边防的大本营,长期屯集有大量士兵,这些地方都需要粮食,而当时的主要产粮区是苏杭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苏湖熟,天下足”。杨广发动200万民夫开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杭州、长安、涿郡三点,源源不断的把东南的粮食输送到全国各地,解决了北方粮食问题,同时这样也加强了中国对全国的统治,可谓一举多得。唐末诗人皮日休有诗评价杨广“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算是为数不多理解杨广用心的人。
历史人物也曾经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智商并不会比现代人差,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有历史代入感,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以为“我比古人聪明”。